皮层下脑梗死致认知情感障碍患者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20-11-17张华
张 华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脑血管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四高)而著称,我国是一个卒中高发国家。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二三十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和趋向于年轻化的态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近年来,经研究发现,卒中后人群约61.4%可发生血管性认知和情感功能损害,脑血管病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感障碍,以及临床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和语言等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结局和生存质量[2-3]。因此,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0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按照收治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纳入标准:(1)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且经头颅CT或者MRI检查确诊的近2周内首次发病的皮层下脑梗死;(2)一般情况较好,意识清醒,具备语言沟通能力;(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本次发病为二次或者以上,存在明显脑萎缩、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合并一般情况差、失语,或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如各种原因诱发的严重脑白质病变(包括脑炎、阿尔茨海默症、一氧化碳中毒、特异性脑白质疾病);(2)本次入院前有严重创伤及手术史;(3)既往病史存在明显认知、情绪功能障碍,或者同时伴发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者。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3.38±8.42)岁;其中,缺血性脑梗死20例,出血性脑梗死4例。观察组男17例,女7例,年龄40~87岁,平均年龄(64.59±8.11)岁;其中,缺血性脑梗死19例,出血性脑梗死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接受药物通络治疗方案及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做好患者和家属脑卒中健康宣教,合理指导患者饮食和早期康复配合,确保患者良肢位的正确摆放,督促恢复期患者床上主动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协助患者家属制定出院后康复计划并给予延伸护理服务[4]。
1.2.2 观察组
患者入院治疗7天病情平稳情况下,立即启动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着重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强化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护理康复干预:(1)患者入院时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运用认知和情感功能测定,依据患者MoCA 量表和HAMA、HAMD评分进行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分组。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组分别在康复专家论证和指导下,责任医师、康复专科护士、责任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标准化护理干预方案,分组实施健康指导和康复干预,实施形式包括发放脑梗死认知和情感功能康复知识材料,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科内讲座,通过PPT和视频及微课形式进行康复知识授课,组织小组观摩形式参加康复运动训练[5]。(2)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每天进行1 h健康宣教,对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患者,给予正向意念的强化训练,在家属的协助下帮助患者逐渐进行自我心理的调整,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教育家属充分发挥协同支持的功能。(3)对于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早期干预手段,主要是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谈话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觉醒力和环境辨认力。中期在患者家属的帮助下,通过提醒患者对日常各种方式进行记忆,训练记忆力、注意力和视空间。后期主要通过加深患者记忆功能训练,培养抽血思维和命名能力,以巩固中期训练的效果[6]。(4)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科室每周组织患者和家属进行集体授课,包括心理调整、膳食营养、康复理疗、运动技巧等内容,课后组织讨论,并给予现场评判和答疑。(5)患者出院前,由科内固定康复延续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通过微信建群进行“互联网+社区康复延续护理服务”干预,定期通过微信群发送康复训练知识链接或者宣教小视频,督促和指导居家连续康复训练,并予建档管理,定期评估、反馈,以保证患者康复延续性和患者居家康复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1)患者入院1周后病情基本平稳后于安静状态下,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7]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抽象思维、命名能力、视空间、执行功能、定向力、计算和语言能力。总分30分,MoCA<26分,提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2)于患者入院1周后病情基本平稳后的安静状态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焦虑及抑郁情绪[8]。HAMA<7分为无焦虑状态,≥7分表示可能有焦虑,≥14分为肯定焦虑,≥21分表示明显焦虑,≥29分表示严重焦虑状态;HAMD<8分正常,≥8分可能有抑郁,≥20分肯定有抑郁,≥35分为严重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MoCA、HAMA、HAMD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MoCA、HAMA、HAMD指标较干预前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和HAMA、HAMD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和HAMA、HAMD指标比较(±s)
项目 组别/例数 干预前 干预12周MoCA观察组(n=24) 19.38±2.52 26.63±2.12对照组(n=24) 19.22±2.45 21.14±2.43 t/P值 0.2230/0.8245 8.3402/<0.0001 HAMA观察组(n=24) 20.12±2.14 7.05±1.32对照组(n=24) 20.86±2.42 16.24±2.46 t/P值 -1.1222/0.2676 -16.1265/<0.0001 HAMD观察组(n=24) 21.33±2.21 8.12±1.38对照组(n=24) 20.94±2.35 17.08±2.53 t/P值 0.5923/0.5566 -15.2313/<0.0001
3 讨 论
脑血管病致残、致死率高,首次发病患者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功能障碍,认知、情感功能障碍也十分常见。认知、情感功能障碍常导致对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社交、和工作能力,阻碍患者远期康复结局[9]。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细胞凋亡后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相应部分神经细胞发生萎缩、变性、软化等变化,常导致脑组织分区所支配的功能受损,临床常表现为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情感障碍多发生于发病后的第3~6个月,对患者预后影响甚至超过对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10]。
近年来,脑血管病后的认知、情感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愈来愈受到临床护理专科的关注。针对脑血管病后认知及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于病情稳定期依据认知和情感功能量表对其进行分组,针对性,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早期强化认知和情感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12周后,两组认知和情感功能评价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强化认知和情感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执行力、注意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改善患者记忆、定向力、计算和语言等认知能力,使患者情绪逐步趋于稳定,促进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康复,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及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