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牛也能镇河妖?

2020-11-17枕星子

廉政瞭望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回龙铁牛安澜

文 枕星子

若说世界各国有什么共通的神话主题,洪水应当排在首位。也许是人类在蒙昧时代遭遇洪水时毫无抵抗之力的经历太过惨烈、太过相似,劫后余生的遗民心有余悸,记忆深刻,于是有关洪水的神话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与西方洪水神话突出的人神对立、天神惩罚、人类屈服不同,中国的洪水神话侧重的则是人神合力治水与“人定胜天”的信念。

当然,治水这样的大难题在现代都十分伤脑筋,更别提古代社会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先民们主动抗争的同时也衍生出了独特的镇水习俗,留下了许多镇水神物。

镇水习俗历史悠久,其神物也是种类繁多,神兽、佛像、人像、塔亭、庙祠……都被人们寄托了伏波安澜、江河无患的美好愿景。

在吴承恩的笔下,孙悟空手中的神兵如意金箍棒本也是用于镇水。相传,太上老君用九转镔铁锻造出一根长短可随心变化的铁棒,名为“如意金箍棒”。大禹治水时将其借去作为定子,放入江河湖海以探测水位深浅,又称其为“定海神珍铁”。

待水患平定后,大禹便将这根铁棒丢入大海,意为海河永固。世事变迁,深埋大海数千年的铁棒到了东海龙王手中,但他的法力不足以驾驭此等上古神物,只好小心供奉起来,直到被孙悟空取走,龙宫大乱,翻江倒海。

除了这根被赋予神力的铁棒,相传大禹治水时,还习惯在水患频发的地方放一只铁牛,以保证此处水患不再。传说时代是否有能力浇铸铁牛还很值得怀疑,但有确切历史记载以来,石犀、石牛是最早用于镇水的。

汉赋大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写道:“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这大概也是人们将天府石犀与李冰联系起来的缘故。而最早用铁器镇水,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有“蛟畏铁”的说法,蛟即作祟的水精。此后,铁牛、铁犀渐渐成为镇水最常用的神物。

唐宝应年间,海州南的河道堰毁,东海县令李知远主持修复。谁知反复几次修缮,堤堰都在快要完工时就坍塌。无奈之下,李知远尝试根据“蛟畏铁”的说法,沉铁筑坝,最终“蛟龙避之而去,故堰可成”。

铁牛、铁犀取代了石牛、石犀后,中华大地各处险工、渡口、码头及桥梁都遍布了外表憨厚的神物。而黄河因水灾频发,沿岸铁牛、铁犀最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开封镇水铁犀。

明正统五年(1440 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堤防摇摇欲坠。此时,巡抚河南的于谦将御赐蟒袍丢入河中,表达誓死与百姓共同抗洪的决心,并修复开封东、北、西三面护城堤,与南面大堤构成一道防洪屏障。正统十一年,于谦又命人铸造镇河铁犀,置于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以镇黄河。但约两百年后,黄河再次决口,回龙庙被洪水荡平,就连铁犀也深陷泥淖之中,直到清朝初年才重见天日,而回龙庙亦被改名为铁犀镇河庙。

飞禽走兽那么多,为什么独独犀与牛成为镇水的“专业户”?在犀与牛还未区分得十分清楚的时候,犀头部的独特构造被人们认为有“破浪分水”的意思。犀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足够快,长在鼻子上的犀角便会使水波向两边分开。《太平御览》记载,“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形为用,思维还很朴素。至于中国人最常见的牛则复杂许多,带上了阴阳五行之说的神秘色彩。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是阴阳五行学说最基本的理论,而牛勤勤恳恳地犁地耕耘,与负载万物的土地一样都是土属性,有克水的作用。所以,历史再往后发展,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犀仅存在于典籍和大部分人的想象中,渐渐变得越来越少。而随处可见的牛在镇水的行列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到了现在,几乎每座城市的桥头水边,都可能会有一只石牛或铁牛镇守,寄托着人们对江河安澜的向往。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镇水神物的总类也丰富了起来。塔寺、佛像也都被赋予了镇压一方水精蛟龙、伏波安澜的意义。

塔寺类镇水神物有名的不算多,但说到一句话,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恍然大悟。在《林海雪原》里,一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暗号广为流传,而这,就是对塔寺类镇水神物深入人心的最好解读。

在古代人民的观念里,万物有灵,尽管在这些神物的镇压下,很多水害没能因此如愿消弭,人们仍然相信着、期盼着。镇水之说虽然荒诞,但在这些神物的背后,是百姓对自然灾害的思索与抗争,也是对平和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希冀,迷信的成分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猜你喜欢

回龙铁牛安澜
元夕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一瞥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闻着茶香去旅行
刘曦林作品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浙江省嘉兴市“金翅膀”奖教助学项目 结对帮扶习水县回龙镇30名贫困学生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