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特师肖敏

2020-11-17刘兰

廉政瞭望 2020年17期
关键词:聋生学校老师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刘兰

“洪峰来了,我有点害怕,要尽快到高处去。”肖敏向教室里的8名聋生打手语。

“一楼进水了,我要赶快跑到二楼去。”黄莹是8名学生之一,这是她看完手语后,笔译在本子上的内容。

8月31日,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学的第一天,肖敏给高二聋班的孩子上的第一堂课是笔译手语。“同一个手语,不同孩子有不同理解,写出来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施教。”肖敏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她为这8个孩子开设了这门新课程,锻炼书写能力,让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不断尝试新挑战,这是肖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4 年来的工作常态。在她的带领下,“听障学生手工艺”“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并得以推广,她也因此获得教育部“特教园丁奖”等奖项。面对荣誉,已是副校长的肖敏总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

特师初养成

肖敏和特殊教育结缘,还得从27年前说起。1993年,肖敏被四川省乐山师范学校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肖敏既高兴又疑惑,高兴终于可以当老师了,疑惑的是专业栏上写着“特师”二字。亲友们猜测:“特师”是不是去当“特工”啊?肖敏那么瘦小的身板儿,能吃得消吗?

疑虑很快被打消。肖敏来到学校才知道特师部就是特殊教育专业,她分到的特二班属于聋教育专业。乐山师范学校1990年开办特师部,到肖敏那一届刚好送走第一批毕业生。

第一次实操让肖敏震惊了。上学期间,她到眉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实习,给聋生班上语文课。“虽然我早有准备,但当几十个学生一起开口朗读时,声音像是在吼叫,我紧张得不行。”肖敏说,长时间的实习让她适应了这种教学环境。

1996年,19岁的肖敏毕业了,分配到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当老师,学校旧址——泸州江阳区蓝田镇麻元巷78号留下了肖敏初为人师的足迹。她一进学校就接下重担,担任全校最高年级聋生班的班主任。

“第一批学生有12人,有的学生比我还大,打架、偷东西是常事。半夜,他们会把寝室窗户上的铁栏杆掰弯,跑出去打游戏。刚开始我好着急,多亏老师们帮忙把他们找回来。”回想起当初的困难,肖敏笑着说,“我本来是个暴脾气,但在摸索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时,我发现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把自己掰弯了来迁就他们。”

此后,肖敏不仅在课堂上陪伴学生,还和他们一起吃饭、游戏,带他们走出校园,在田野里嬉戏,在滨江路散步。她尤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专门向泸州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请教,针对青春期聋生心理敏感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她也会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为了拓展聋生的阅读量,同时兼顾其实际能力,肖敏在给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用普通小学低年级课本,但她把封面信息隐去,重新打印一份当教材。“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知道学的是低年级课本会不高兴。”

这样的用心和细心让孩子们慢慢对肖敏敞开心扉。孩子们不再躲闪老师关切的眼神,节假日会给老师送亲手制作的贺卡,甚至在知道老师身体不好不能吹风后宁愿夏天上课时不吹电扇。师生情历久弥新,去年,已毕业十年的多名学生带着家人从全国各地回来陪肖敏过教师节。当学生们为她戴上围巾,献上鲜花,拍着胸脯说“等你老了,我们照顾你”时,肖敏觉得,当特教老师,值了。

辞去副校长,回归讲台

今年6月,肖敏作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副校长职务,回归讲台,专职教学。“当副校长6年来,行政事务过多,很难专心教学,现在又找回感觉了。”肖敏告诉记者,这也是出于学校的现实考虑。

学校在校生有120多人,共分为15个班,其中聋教部7个班,培教部7 个班(智障学生),1 个盲班,全校教学老师只有35个。“老师看起来挺多,但盲生、聋生和智障生的教学体系完全不同,专业课老师不可能跨行教学。比如我是教聋生语文的,就不可能跨到培教部或是盲班教学。”肖敏解释道,基于此,有经验的老师很缺,每一个老师也会身兼数职,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会尝试。

年轻老师的干劲儿和执行力让肖敏佩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停课,老师们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美术老师魏玉梅自告奋勇,跑到古蔺县和叙永县驻守几天,把学校课程包送到孩子们手中。线上课程也形式多样,盲生通过音频上课,聋生在线视频上课,智障生则是老师先在线上教会家长、家长再教孩子。聋班语文老师宾莎为了让孩子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周末还偷偷为学生加课,最终该班8名学生有4人考上了“3+2”五年制大专。

肖敏正在为聋生上语文课。

校长胡启军说:“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不怕做事,更不怕累,就怕做事不得法,不被理解。”现实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而是就读于普通学校。如果普通学校配套跟不上,对孩子就是伤害。

李瑶是一名聋生,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普通学校,学龄前还能简单说几句,上学后反而不说话了。看着女儿越来越封闭,他们最终决定转学到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一年的学习,李瑶学业上的进步还不明显,但家长表示:“这不重要,女儿生活上的变化很大,现在每次回家都会开心地笑,重拾信心很重要。”

“不管是聋生还是盲生,只要经过专业训练,找工作是没问题的。”肖敏说,聋生可以去机械加工厂、包装厂、科技公司等,盲生可以去当播音、讲故事、当调音师,甚至还有盲人画家,对于智障学生,政府也在积极创造保障性的就业岗位。

虽然目送了一批批毕业生步入社会,但肖敏还是看到了特殊教育的困境。“相比普通学校,我们的学科教学太薄弱了。比如他们都有语文或数学教研组,可以相互讨论问题,我们没有平行班,一个老师带完一个学科,没人可以探讨。而且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相对滞后。”面对现状,肖敏只能力所能及地做些改变,但对一些孩子的特殊需求,学校实在无能为力。“有的孩子需要进行医学训练,比如智障孩子的感统训练、聋生的声带检测等,即使学校配备了设备,但没有医学背景的老师,训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突围,成为特殊教育行业的新使命。

“遇到的都是好人”

2018 年4 月,肖敏成为教育部首期名师领航班学员。1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学员中,仅两人是特殊教育教师,肖敏是其中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周彬院长勉励她:“个人的优秀已经不是你们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你们必须带动更多的人。”次年1月,肖敏成立了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并在汶川、崇州、宜宾、泸县、昆明等地开展团队研修等活动,培养更多年轻教师。

工作室成立后,周彬院长给予了很大支持,帮助肖敏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座谈会、支援优秀教师跟岗支教等。“做特殊教育这些年来,我们遇到的都是好人。”肖敏感慨地说。

2001年,重庆人乔龙庆在美国工作期间了解到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些学生上学困难的事情,主动联系学校,为四十多名学生每人每年捐助助学金600元左右,这一捐就是十余年。得知学校老师渴望专业培训后,乔龙庆主动联系国内特殊教育领域最早做评估的台湾学者林宝贵,为老师们上课。学校老师赵雁南听完课后,难掩激动,抽泣着感谢乔龙庆。

“还有一名四川的女企业家,她一直在为学校捐绘本,并帮助我们编小画册,甚至可以帮我们出版。只要我们有什么需求,她能办到都会去办,而且不求任何回报,我们很感激。”肖敏说的这些无名的好心人还包括省内外知名音乐家、书法家等,都义务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或是捐赠各种物资。

学校另一名副校长袁玉梅也认为,做特殊教育遇到的都是好人。早些年,袁玉梅曾外出采买学生的校服,与一名服装店老板说明来意后,老板也不卖了,直接送。“他们认为这是在行善,我们很幸运,能遇上这些好人。”袁玉梅说。

特殊教育不仅遇上了好人,更重要的是遇上了好政策。

2014 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启动。这些年来,利好政策不仅减免了学费,还把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到人口超过30万人的每一个县,让三残(视力、听力、智力)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未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问题,国家还会继续出台配套措施。

肖敏也是好政策的受益者,让她有更大的舞台展示和传承她的教育理念。她说:“特殊教育,它得先是教育,再是特殊教育。要想当个好老师,首先得是个好人,一个善良又温暖的普通好人。”(文中学生为化名)

猜你喜欢

聋生学校老师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