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报道的探索实践

2020-11-17徐文彬

新闻前哨 2020年6期
关键词:气候气象文明

◎徐文彬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 习近平同志阐明了生态价值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深刻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迫切需要广泛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保障服务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 新闻媒体如何发挥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应有的价值地位尤其重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中的新闻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聚焦需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服务大气污染防治、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高度重视发挥气象科普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推动形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贡献气象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各类新闻媒体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和部署, 并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将气象专业特色、气象部门行动融入落实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及基层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中的独特新闻视角。

例如在报道选题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气象、气候有机结合。气候条件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在生态建设中,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要根据气候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不断提升地方对气候规律的认知水平和把握能力。同时,围绕气候视角,还可以就气候与文化、建筑、色彩等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 强化气候生态科学评价、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等展开。 再如,以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中的气象保障服务为切入点, 深度挖掘气象在城镇合理布局、生态红线划定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及气象在生态功能区保护、绿色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工程等领域的保障服务效能发挥。

二、“以新闻眼光关注生态、 从气象视角解读生态”的报道实践

气象部门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闻媒体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主体。 2017年年底,中国气象局在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科普宣传、凝聚共识的任务。 2018年举行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面向各级政府、相关行业、社会公众开展分层次、宽领域、多手段的气象科普宣传,强化社会公众对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

于2013年启动,由中国气象报社主办的“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采访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是新闻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中的重要实践。 该活动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秉持“以新闻眼光关注生态、从气象视角解读生态”的报道思路,联合中央重点媒体、 地方知名媒体以及具有较高业界公信力的专业媒体,通过整合报纸、网站、电视、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等多元传播渠道,创造了众多兼具社会性、可读性和科学性的深度报道、网站专题、新媒体产品、专辑图书和电视专题片等丰富的新闻作品。

近年来,活动已深入京津冀等2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实地采访,全面、客观、真实地挖掘和反映了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已然成为气象媒体的精品栏目, 其品牌形象及公信力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可。 2016年10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白皮书介绍,该活动“深入各地发现和报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为国家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舆论支持。 ”

纵观7年来的发展脉络,从顶层策划、运维实施,到成效反馈,活动呈现出了其独特亮点。

一是宣传视角宽广。 绿镜头活动跳出气象行业媒体定位,不仅面向各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机构,还将视角对准地方代表性产业、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带领群众转型发展的乡村干部,甚至是普通农民,记录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成效。 二是报道内涵丰富。 记者深入基层走访,通过走转改提升报道质量、通过绿镜头丰富报道内涵,推出了诸多有深度、有价值、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报道。 活动作品已连续获得多项新闻奖,得到业内人士充分认可。三是传播手法多样。活动紧跟传媒环境变化,充分运用移动传播优势,强化融合媒体宣传,将自媒体的互动参与同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相结合,创新了产品方式,丰富了宣传路径。2017年,活动专题记录片还在CCTV-7《科技苑》栏目播出,解决了影视平台投放的难题,显著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公众关注度。五是品牌效应显著。目前,已有30余家媒体成为绿镜头活动的支持媒体,不仅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媒体,还包括《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以及《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社这样具有专业公信力的媒体。 活动还吸引了各地发改、农业、林业、水务、旅游等部门的主动配合,高校及科研部门也积极参与。 2017年,绿镜头活动还获得国家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大力支持。

三、“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媒体融合机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发现和报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采访活动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上积累了有益经验, 是一次全媒体传播的成熟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从社会效益上看,首先导向正确。 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反思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并高度认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平等地对待自然。采访活动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全面展示各地实践和探索,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进一步引导转换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结合气象在城镇合理布局、生态红线划定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向社会传递气象声音。 其次是强化开放合作,社会影响大。 活动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舆论引导的需求, 在强化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的同时,拓宽合作领域,吸引社会影响力媒体、网络名人等参与活动, 展示了气象部门在服务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绿色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获得相关省政府的认可。

从经济效益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符合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宣传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 例如该活动获得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支助。另外,由于生态文明主题在新闻报道中不会过时, 该活动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中国气象报社已坚持开展活动7年多,这项活动将作为品牌活动继续开展, 其较为成熟的运作机制也具有一定可复制性,可作为全媒体宣传活动样板。

此外,活动产生的效益还体现在专业类指标的构建上。一是产品形态先进,既涵盖传统媒体产品报纸、电视、图书,也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上各类形态先进的产品,如H5、直播、微话题、长微信等。 二是独家知识产权。 目前,“绿镜头”已获得商标注册权。 三是团队结构优。 团队来自中国气象报社本部以及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和影响力社会媒体,整体精于全媒体制作、推广产品,利于传播。

猜你喜欢

气候气象文明
气象树
请文明演绎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大国气象
瞧,气候大不同
美丽的气象奇观
对不文明说“不”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