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唐代高官离任为啥挨砖砸
2020-11-17王丹誉历史学者专栏作家
王丹誉/历史学者、专栏作家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四月,朝廷免去路岩的宰相之职,改任他为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毕竟还是封疆大吏,尚且还有卫队鸣锣开道,离开长安时,他竟然在闹市被老百姓用碎砖烂瓦暴砸一通。饱餐“瓦砾宴”的路岩就迁怒于京兆尹薛能,故意对人家说:“我离开长安的时候,烦劳你用碎砖烂瓦为我饯行!”他责怪自己提拔起来的京兆尹薛能没有保护好自己。没想到,薛能却不慌不忙地举起手中笏板回答说:“按惯例宰相出京到外地任职,京城所在的地方官府从不派人护卫。”路岩被数说得无地自容,他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做恶多端,咎由自取。
当权时,路岩竟给皇帝出惨无人道的馊主意——凡三品以上的大官被赐死后,都要切下喉结进献给皇帝,以验证其死亡。当时,他逞一时之快,干出这等坏事,最终招致天怒人怨。不料,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路岩就是被自己当年给人挖下的坑给坑杀了。
流放途中,原本仪表堂堂的美男子路岩在江陵监狱中两晚,就变得须发尽白,被赐死时也被切下喉结,而处决他的地方正是五年前被他害死的杨收死时的床榻。史书记载:路岩“自罹其祸”,恰如其分。为官时不修官德,不仅葬送自己的前程,更是断送自己的“后路”。
与人相交以利,而不是以义。少年得志,三十六岁即能入相的路岩与另一个奸相韦保衡相互表里,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势倾天下。可见,他只顾了他们小圈子、小集团的蝇头小利。他俩看起来很“铁”,后因权力之争又相互交恶,最后遭韦陷害被贬断喉。这种大起大落的巨大落差无疑是对为官者最致命打击和伤害。从表面看来,唐懿宗晚年时,政出多门,路岩虽然年少,但官做得很稳固,突然失掉权势,沦落到这个地步,当年受过压制的人都会来攻击他,就连那些趋炎附势之流,也在寻找机会找回心理平衡。于是,群起而攻,众口一词,天下沸腾。
实际上,还是有高人早就看到路岩他的下场。早年,路岩还在淮南给节度使崔铉做部下时,崔铉认定路岩必然显贵。他曾经说,路岩最终必定是要当宰相。短短几年,路岩果然平步青云地从监察御史做到翰林学士(皇帝秘书长),还在原职的崔铉听到了这消息就忧心忡忡地说,路岩这么年轻就当了翰林,怎么能善终啊!什么事都不应过头,人若是一路飞升达到显贵,那可真就是不祥之兆啊,路岩就是最好的例证。也许,崔铉最了解路岩的人品官德。
平步青云的路岩在被贬到西川后,并没反思自己的过失,还是不给自己留后路。他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寻乐于酒宴游玩,把军府大事全部交给两个亲信,让他俩先斩后奏,部下畏之如虎狼。有次大阅兵,两亲信在检阅台上商量事情却不说话,只写字条相互交换,并且看后马上烧毁……路岩脱离部属的种种做派让部下议论纷纷,都说此举有“异图”,竟被人上告到朝廷。
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他再次遭贬,次年被杀……也许那两名亲信的举动如果从保守军事机密的角度看也没什么异样,即使有不妥也与路岩本人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就是因为路岩的官德人品本已招致非议,人们很自然将其关联起来,并一步步激化升级,最终将其置于死地。假如,他被贬到西川后,能反思悔过,多修官德,也许不会招致非议,更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许多为官者卸任后,感到遭受冷遇,都会感叹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却很少去思考所有事件的因果,也不反思是不是自己在为官时没有修德。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许多为官者卸任后,感到遭受冷遇,都会感叹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却很少去思考所有事件的因果,也不反思是不是自己在为官时没有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