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对浮山县“五位一体”发展农村产业的调研

2020-11-17中共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支部建设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谷子贫困户

□ 中共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强化脱贫攻坚资金支持,在投入上加力,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近年来,浮山县积极探索“用活整合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合作社,发展产业,带贫益贫”的“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握紧拳头,靶向投入,以小资金撬动了农村产业大发展,形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径。

一、创新机制,用活资金,让“一个龙头放水”流向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2019年至今,浮山县累计投入财政整合资金近64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有机旱作等方面铆足劲发力,成效显著。

(一)让“零钱”“变整”

浮山县注重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顺应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改变长期以来涉农资金渠道多、项目杂、投入散的管理体制,按照“大类间打通”和“跨类别使用”的原则,出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将省级6类56项、市级3类4项涉农资金以及县级扶贫资金统筹整合、集中管理、捆绑使用,使涉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重复使用,转变为“聚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使用,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工作机制。

(二)让“整钱”“物化”

浮山县积极探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方式,创造性地将扶贫资金投入到村集体,主要用于发展产业所需要的厂房、圈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购买。村集体通过入股或租赁方式将资产交由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既有效化解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基础设施配套难题,又综合带动了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共同受益,使财政整合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

(三)让“物化”“精准”

浮山县以“三个精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一是以严把入口实现项目入库精准。制定了《浮山县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办法》,项目经严格筛选后方可入库。二是以绩效管理实现项目实施精准。对每批次下达的涉农项目建立了事前资金拨付报绩效、事中资金使用问绩效、事后项目实施评绩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三是以三方联动实现资金使用精准。明确经营主体、行政村和乡镇、县政府三级责任,促进扶贫资金保值增值、规范管理、有效运行。

二、寻找良方,科学谋划,让种植业多点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植业发展”。2019年至今,浮山县在种植产业方面共投入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因地制宜新增栽植果树6800亩,使村民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让苹果冷库暖人心

2019年,浮山苹果成功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品牌优势为浮山苹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张庄乡圪塔村瞄准有利时机,申请整合资金180万元建设了2座可存储100万公斤苹果的保鲜库,并将建好的冷库租赁给浮山唯臻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对村集体来说,账面资产增加180万元,而且年可增加收入9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通过销售合作等方式可带动6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吸收约30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对苹果产业来说,能够有效带动苹果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以来,浮山县出台了《浮山县2020—2022年特色产业发展谋划意见建议》,利用财政整合资金,对新发展的果园给予每亩3000元补助,计划通过专项扶持,用3年时间使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真正把水果产业打造成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

(二)让南瓜长在藤架上

浮山县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唯一的山区蔬菜生产基地,连续两年承办了全市蔬菜观摩培训交流现场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浮山县张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准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南瓜作为优势品种,在100余座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及50余座春秋大棚推广种植“贝贝南瓜惠和一号”,把大路蔬菜的传统南瓜变成了长在藤架上的“网红南瓜”,形成了特色种植基地。

在南瓜种植过程中,园区构建了“企业+基地+种植户+电商平台”的示范带动合作模式,把企业、农户联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一业多赢”格局。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工投劳,通过发展产业使贫困户获得劳动收益、学习技术、参与经营、主体务工、增收脱贫。运作中与广州清涟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回收产品订单,种植户与公司捆绑经营,公司提供生产资料、种子、技术指导等,种植户既可以通过发展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也可以自主经营、协同发展、入股分红。

如今,品质和科技已经成为浮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底色。浮山县先后推广采用露地辣椒机械化起垄覆膜定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效益最大化,预计全县6.9万余亩蔬菜,总产量将达到14万吨左右,总产值超过3亿元。

三、大方出手,抓铁有痕,让养殖业扩规“繁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2019年至今,浮山县在养殖产业方面共投入整合资金3200万元,建设标准养殖场15座,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把浮山在养殖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释放出来。

(一)让羊群入住“竹板床”

北王乡秀村和臣南河村抓住政策机遇,申请整合资金建设了上千平方米的高标准化羊舍,发展“生态高床养羊”模式,存栏规模达到上千只,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

从“土窝窝”到“隔间房”。在传统养殖模式下,羊群在地面或破窑洞里“席地而卧”,到处是臭烘烘的“土窝窝”。而在“生态高床养羊”模式下,羊群住到了离地面一米多高的“楼”上“隔间房”。三四只羊居住一个“隔间房”。“房间”里既有自动出水的饮水器,又有竹条铺成的网格状“地板”。羊睡在“竹板床”上,不只是生态环保,还有利于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从“企业富”到“农民富”。泽坤园养殖有限公司是秀村土生土长的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集种植、养殖、园林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企业。企业强了,又把精力投入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事业”上。公司租用秀村新建的养殖场,与62户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关系,通过技术指导,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同时,贫困户还可以从事饲料生产、喂养、清洁、防疫、安保等生产活动,农民可以实现四季有活干,月月有钱挣,户均每年可增收1500元。

(二)让“双万”项目落地生根

项目是实现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浮山县充分利用财政整合资金上马达康源公司万头猪场项目、堡南村万只蛋鸡养殖项目,蓄足了养殖产业的发展后劲。

万头猪场建设正酣。寨圪塔乡统筹12个村的资金抱团发展,以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东,注册成立浮山县达康源养殖有限公司,争取财政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了万头猪场产业项目,建设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可达14000头。项目即将竣工,将成为寨圪塔乡乃至全县的“大块头”养殖项目。项目投产后,通过租赁收益可带动12个村集体年收入增加57万余元。同时,以高于市场0.05元/斤的价格收购384户贫困户的玉米,每户收购1万公斤,预计可实现年户均增收1000元,同时还免费提供猪粪节省肥料,真正实现集体和贫困户的双增收。

万只蛋鸡亟待进场。张庄乡堡南村利用财政整合资金建成了现代化的万只蛋鸡养殖场,目前已经竣工,只待已经订好的13000羽雏鸡进场。投产后,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设立浮山县源随进养殖专业合作社,委托浮山源源旺公司包销经营,带动40户贫困户入股参与养殖,户均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年承包收入可达6万元。同时,养殖场将成为浮山县重点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和推广、农业投入规范管理的示范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蛋鸡标准化的生产。

四、开动脑筋,提档升级,让加工业链条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至今,浮山县在农产品储存加工方面共投入整合资金850万元,新上西红柿加工、辣椒加工、小杂粮加工、冷库建设等8个项目,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

(一)让免淘小米之粥香飘万家

米家垣乡是传统的谷子种植区,历史上曾作为贡米而久负盛名。近年来,米家垣乡大力发展万亩谷子种植,被定为全国农产品谷子无公害基地,把传统产业做成了“黄金产业”。

合作社搭起“幸福桥”。坐落在米家垣乡米家垣村的锦绣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谷子种植、销售、加工、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示范合作社,其流转700亩土地种植绿色谷子,同时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绿色谷子种植3000亩。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农药、技术培训,免费为贫困户进行脱粒,并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2019年带动130户贫困户种植谷子400亩,户均增收3800元以上。

小米粥熬来“赞美诗”。米家垣村利用浮山县财政整合资金购置了大型脱粒机,租赁给合作社使用,年可加工谷子25万公斤。在县、乡、村各级的支持下,锦绣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米家垣的小米做成了有品牌、有品质、有品位的“三品”产品。小米注册了“米家垣牌”商标,通过了“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已畅销到临汾、太原、北京等地,让千家万户品尝到了米家垣免淘小米的浓郁醇香,客户纷纷反馈点赞,甚至专门写出了赞美的诗句。

(二)让“醋坛子”里的佳酿更养人

醋是食疗的新宠,民间有谚语“人养醋,醋养人”。走进山西尧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一个个“醋坛子”装满了原汁原味的拳头产品“原浆醋”,场面十分的壮观。

“九谷原浆”的醋香味蕾。“原浆醋”由小米、高粱、小麦麸皮、玉米、豌豆、大麦、稻壳、谷糠、麦麸9种粮食谷物为原料酿造而成,打破了以单一主粮酿醋的传统,是醋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原浆醋”采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蒸、酵、薰、淋、陈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辟了“养”的流程。调研中,一踏进酿造车间,就能充分感受到弥漫在空中的醋香味道,真的是完成了“人养醋,醋养人”的循环。

“醋坛子”的跋山涉水。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收购小米、高粱、玉米等农副产品,带动当地农户300多户户均年增收7000元。如今,经过精深加工的“原浆醋”走出了山野,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销售到了全国数十个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韩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五、拓宽视野,蜕变产业,让有机旱作沃土肥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2019年至今,浮山县在旱作农业方面共投入整合资金345万元,购买各类农机具57台套,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深松精准播种、谷子宽膜沟穴播等新技术,到处能看到“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农业现代化正在使大山深处散发着从未有过的活力。

(一)让玉米种植“老树长新芽”

站在寨圪塔乡川口村的玉米地头能看到,全程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标准化种植的玉米秆高大挺拔、玉米穗圆滚硕大,而部分采用现代技术种植的就略逊一筹,完全采用传统技术种植的又矮又黄,则更加逊色。农民朋友真切感受到了“同样的土地,种子不一样、技术不一样,收成就不一样”,这就是有机旱作农业的“魔力”。

念好“技术经”。技术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灵魂和立家之本,没有技术体系的完善,就没有有机旱作农业。浮山县组建了“院县共建”玉米专业团队,制定了浮山县玉米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方案,以“精确选种、精心拌种、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的“四个精”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为玉米种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老产业实现了蜕变,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力军。

组成“联合体”。引入农业科技企业,把农业科技企业与合作社结成利益联结体,发挥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合作社的本土化优势,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社依托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为农户实施“科技托管”,赋予“托管农业”全新的内涵,大幅提高了种植户的效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流传着:“托管的玉米长得太冲动了”“种了一辈子玉米没见过这样的玉米”。

打好“组合拳”。浮山县三管齐下,助力玉米有机旱作农业大发展。一是政府搭台培训。在重点乡镇开展大规模的玉米高产技术讲座和玉米科技托管培训会,参加人数达800人次。二是政策帮扶资金。利用财政整合资金购买先进种植机械,走机械化农业之路。三是玉米托管补贴。为农民发放每亩90元的托管补贴,调动农民进行玉米托管的积极性。

川口村的种粮大户王红旗按照全程化的技术标准为农民托管了1000亩玉米,自己种植了1000亩玉米,预计今年可增收50万元,成为技术致富的“红旗手”。今年,浮山县实现玉米托管1.5万亩左右,其中完全按照标准化模式托管的面积达到8730亩,亩均增产四五百斤,亩均增收500元左右。明年预计推广5万亩以上,最终实现浮山15万亩玉米全覆盖。

(二)让谷苗生长“单株变窝居”

近年来,浮山县不断试验推广新品种新种植模式,依托“院县合作”平台,实施了“谷子宽膜沟穴播”新技术,让谷子地里挂满了“金穗穗”。

从“无效降雨”到“有效降雨”。该技术集施肥、铺膜、精量播种为一体,让谷子覆上膜后蓄水保墒增产量,不需要人工放苗,也不需要人工间苗,地膜有效性好,积聚雨水的功能好,对小雨资源利用率高,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创新了旱地变“水地”的现代农业种植新模式。

从“单株拉大穗”到“株株拉大穗”。采用该技术种植,作业效率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谷子生长过程中具有茎秆粗、个子高、叶片色泽浓绿、叶面积大、抗病虫害强等优势,且黑膜除草效果好,将传统的“稀谷拉大穗”的单株增产变为合理密植、群体增产。

在米家垣乡赵城村的示范田里,采用该技术种植的谷子长势明显好于传统种植的谷子,谷子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左右,亩产增收600多元,新技术已经成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填充剂”。

思考与启迪——

浮山县以用活整合资金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产业为抓手,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合作社,实现带贫益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让大河涨水小河满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在当下,一方面,许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财政资金“跑冒滴漏,有水流不进田”。浮山县坚持把握公共财政资金的公共属性,以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为突破口,以资金“物化”为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通过把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产业发展起来,不断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二)培育专业合作社,努力让小农户走向大市场

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使松散的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有了密切又安全的联结,激活了资源要素,重塑了经营体系,聚集了分散的资金,拓宽了增收的渠道。在实践中,浮山县坚持“农民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产业发展到哪里,合作社就办到哪里,政府就投入到哪里,使合作社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引擎。

(三)发展特色产业,努力让农副产品抢占制高点

“扶贫需要扶根”。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活力,才能走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浮山县利用财政统筹整合资金,对特色产业实行精准化扶持,打造了自己的特色,扩张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四)突出带贫益贫,努力让人民群众稳定增收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充分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益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形成了稳定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径。浮山县规定财政整合资金项目形成的村级收益,必须优先用于解决本村贫困户的困难,而且项目必须直接服务于贫困户、吸纳贫困户,这就形成了对贫困户的“双重带动”。据统计,去年以来整合资金支持40家专业合作社运作,带动了65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52%)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万元,使54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400余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钱能做、有人领做”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谷子贫困户
打谷子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谷子栽培技术
HOW TO CORRECT GRAMMATICAL MISTAKES OF CHINESE ESL STUDENTS IN THEIR COMPOSITONS
谷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