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大公报》郭沫若研究资料综述

2020-11-17

郭沫若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公报郭沫若重庆

黄 丹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大公报》天津版于1937年8月5日停刊后,《大公报》汉口版于1937年9月18日即“国耻”六周年纪念日创刊,创刊号继用天津版停刊时的编号为“12262号”。武汉会战刚一打响,国民党当局即命令在汉报刊立刻撤离,1938年10月17日《大公报》汉口版出版了最后一号并发表《本报移渝出版》,宣布该报将于次日停刊,迁往重庆;1938年1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创刊出版,编号继汉版。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大公报》于1952年8月4日停刊,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次日在原重庆《大公报》基础上正式创刊。①方汉奇等著:《〈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232、237、324-325页。在重庆《大公报》出版的近14年时间里,共发表郭沫若研究资料42篇,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有关抗战的四次演讲

关于抗战宣传的重要性,时任部长的陈诚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发的《政工通讯》写作发刊词时写到:“‘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宣传战重于军事战’,这是我们第二期抗战的要旨,也是领袖付与我们政工人员的重大使命。”②王锦厚:《“宣传战重于军事战”——〈政工通讯〉及郭沫若佚文〈宣传要旨〉介绍》,《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4期。据统计,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演讲多达60余次③韩西芹:《郭沫若在重庆》,《今日重庆》2006年第10期。,重庆《大公报》涉及郭沫若关于抗战的演讲报道有4篇。

1939年1月8日第3版发表了子冈的《暴敌无出路——郭沫若昨在青记协会演讲》,报道了他在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的演讲情况。在该演讲中,郭沫若通过分析日本内部矛盾、中日力量变化等情况,说明近卫下台、平沼组阁改变不了其失败的命运,并在最后勉励记者们到前方去,文化人到前方去。同年1月18日第3版发表的《战时文化工作——郭沫若昨在文化座谈会讲演》报道了郭沫若在文化座谈会演讲的主要内容,郭沫若认为,抗战进入第二期后,文化工作者应到沦陷区去工作,更应提倡大众化,应该实现“机关即学校”,以扩大文化部门的影响。4月23日第3版子冈发表的《郭沫若讲主和论的批判》报道了郭沫若在青年会民众电影院的演讲情况,郭沫若通过具体事例指出:“汪精卫实在太蠢了,至今还在相信敌人的阴谋”,该报道较为详细地描写了郭沫若演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以及听众们的反应。1940年3月22日第2版发表的《郭沫若演讲“汪精卫进了坟墓” 望从速为汪造铁像》简单报道了郭沫若3月21日晚的播讲“汪精卫进了坟墓”,香港《大公报》1940年3月27日第3版、长沙《大公报》1940年3月31日第4版《先驱》第19号全文发表了郭沫若的此次播讲。

二、有关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文章

郭沫若诞辰五十周年暨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多地举办,不少文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且发表了不少祝贺文章①谭徐锋:《政治寿?文化寿?——郭沫若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本末》,《人文杂志》2018年第11期。。这次活动充分显示了团结的力量,以及肯定了郭沫若对新文化发展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界的战士们继续前行。在这一活动中,重庆《大公报》共发表相关文章6篇。

在这6篇文章中,纪念文章、新闻报道各3篇。臧云远在1941年11月14日第4版发表的《郭沫若先生五十小传》介绍了郭沫若从出生至1941年五十年间的成长过程、经历的重要事件以及在文化工作上的成就。在文章结尾,作者高度评价了郭沫若:“今年先生创作生活已满二十五载,译著八十种,凡六百余万言,譬如新文化的路灯,在抗战的炮火里更加明亮,譬如新文艺的号角,在宇宙的风云里发出战斗的呼声。先生的存在,就是新文化发展的存在。”1941年11月20日第4版《战线》发表了《庆祝与期待》,作者马策是学工业的,他在文中表示自己虽然是外行,无法对郭沫若的作品进行评价,郭沫若的热情却使他“发生不自已的共鸣”。在马策眼中,郭沫若“和历来的大宗教家一样,具着救人救世的婆心,绝不存一点偏私之见,他是把全人类都包括在他的伟大的爱海中的。”1941年11月28日第4版《战线》发表了《沫若先生二十五年创作纪念诗》,除陈布雷写作的四首贺诗外,还有郭沫若的《敬步原韵呈畏垒先生教》。陈布雷的贺诗在重庆《大公报》首先发表后,还有以下报刊发表、转载:1.《赠郭沫若先生》,《扫荡报》1941年11月29日第3版;2.《赠郭沫若先生》,《国防周报》第4卷第5-6期合刊(1942年1月5日);3.《赠郭沫若》,《三民主义周刊》第2卷第16期(1942年1月24日);4.《诗赠郭沫若》,长沙《大公报》1943年2月7日第4版《先驱》第802号。长沙《大公报》在转载陈布雷的贺诗时,编者加了以下按语:“陈布雷先生诗,外间颇不易见。去岁贺郭沫若氏创作二十五周年四首绝句,风格高雄,为文林佳什,郭亦有诗酬答,兹采录如下,以供先驱同好。”1941年11月16日第3版的《文坛盛事——郭沫若创作生活廿五年文化界定今日开会庆祝》,预告了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茶会定于该日下午一时假座中苏文化协会举行及17日公开展览郭沫若著作及工作生活照片的情况。1941年11月17日第3版子冈发表的《文化界一盛会——郭沫若创作生活廿五年纪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1月16日在中苏文化协会召开的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纪念会情况,该文11月25日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1941年11月19日第3版发表的《〈棠棣之花〉定明日上演》预告了重庆话剧界为庆祝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于11月20日公演《棠棣之花》的情况。

三、有关郭沫若访苏的报道

1945年6月25日至8月15日,郭沫若应邀访问苏联,对此,重庆《大公报》予以了关注,一共发表相关报道9篇。

1945年5月29日第3版报道了苏联科学院邀请我国学者丁燮林、郭沫若出席6月15-28日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召开的该院220周年庆祝大会的“中央社讯”,次日报道了5月29日郭沫若偕苏联大使馆职员费德林前往北碚访问时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燮林商讨前往苏联的“本报讯”。1945年6月9日报道了中苏文协、全国文协、全国剧协6月8日下午三时在中苏文协举行茶会欢迎郭沫若赴苏的“本报讯”,在该茶会上,邵力子、茅盾、史东山、郭沫若等先后发言。紧接该报道还发表了《丁燮林仍将应邀赴苏 苏使馆昨欢宴》,由此可知丁燮林曾打算不前往苏联出席会议,据该报道还可以知道,苏联大使馆6月8日中午曾“宴请郭丁二氏,畅饮甚欢”。郭沫若6月9日下午启程赴苏后,直到6月25日才抵达莫斯科①林甘泉、蔡震主编:《郭沫若年谱长编》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096、1107页。,由此可知,1945年6月28日的《郭沫若抵苏》中的时间“昨日”是错误的。郭沫若于6月25日抵达莫斯科后,直到8月16日才启程回国。期间,郭沫若曾参观东方文化博物馆、列宁博物馆、棉花研究所中央精选站、革命博物馆、托尔斯泰庄园等,并多次发表演讲。不过,这期间的重庆《大公报》只发表了两则报道:7月2日报道了丁燮林7月1日抵达莫斯科、郭沫若于6月26日抵达列宁格勒以来的情况,7月30日报道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于6月27日招待郭沫若的情况。郭沫若于8月20日上午十一时飞抵重庆后,便接受了人们的采访。8月21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子冈写作的《郭沫若谈苏联》,该报道由两部分构成,分别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从莫斯科看,苏联对我国是很好的”、“苏联的作家与劳动英雄一样可以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这一印象。8月29日下午四时,中苏文化协会举行茶会欢迎郭沫若、丁燮林回国,到会的中苏文化界人士三百余人,邵力子、郭沫若、丁燮林、李德全先后发言,次日的重庆《大公报》报道了该次茶会的情况。

四、有关郭沫若争取和平、民主的报道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积极地投入到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之中,重庆《大公报》对此予以了关注,一共发表相关文章7篇。

1946年1月10-31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之一的郭沫若参加了此次会议。1月20日下午二时,约两千人在沧白纪念堂草坪举行了陪都各界庆祝和平大会,冯玉祥、郭沫若、王若飞等先后致词,次日重庆《大公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1月27日下午二时,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在沧白纪念堂举行第七次报告会,请张厉生、吴铁城、郭沫若、莫德惠、王若飞等代表出席报告,张、吴、莫“因事未能出席”,只有王、郭二人出席报告。在王若飞答复听众询问周恩来飞延安问题及郭沫若答复人民身体自由如何保障时,“会场又被暴徒捣乱”②据重庆《大公报》1946年1月21日发表的《陪都庆祝和平大会——冯玉祥郭沫若王若飞等致词和平民主仅在开端尚待努力通过请即释放政治犯等提案》可以知道,1月18日晚沧白纪念堂因开会已经被捣乱一次。,“捣乱人数颇多,警察虽在会场,但亦不敢加以干涉”;“散会后,郭沫若,李公朴诸氏步出会场时,捣乱者则尾随漫骂,以石子向郭李二氏投掷,李氏腰部曾中一石,幸听众多人将郭氏等护送至江家巷迁川大厦休息”。2月11日发表的《欢庆和平竟致流血 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昨被捣乱》则较为详细地报道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民主建国会、劳动协会等二十余团体原定2月10日九时半在重庆较场口广场举行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庆祝大会而被捣乱的过程。在此次捣乱中,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被打伤。

1946年5月8日,郭沫若举家迁往上海;1947年11月14日,郭沫若乘船离沪前往香港。③林甘泉、蔡震主编:《郭沫若年谱长编》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142、1221页。在这一年半时间里,重庆《大公报》共发表与郭沫若有关的报道4篇,并且集中在1946年:5月8、9日报道了郭沫若举家迁往上海的情况;11月3日报道了郭沫若与田汉、洪深等170余人声援上海市立试验戏剧学校,认为其被裁撤“毫无理由”;11月12日报道了郭沫若对时局谈话的主要内容:一、“八日的停战令,看来却是为的相反的目的”,二、“国大代表社会贤达七十名,由政府单独选出而加以公布,此亦违背政协程序”。

五、有关郭沫若参加巴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郭沫若以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筹委会副主席的身份带团参加了巴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重庆《大公报》发表了6篇相关报道。1949年3月27日《响应巴黎和平大会平文化界推选代表参加钱三强郭沫若张若奚等当选》报道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和华北文化协会等团体于23日和24日分别开大会,推选出郭沫若、卢子道、张奚若等代表参加。3月29日第2版《郭沫若等今日离平出席巴黎和平大会》报道了中国代表团决定29日动身前往巴黎、推定代表团团长郭沫若担任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筹委会副主席等情况。3月29日13:20,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从北平乘专车前往巴黎,次日发表的《郭沫若等昨离平赴巴黎出席和平大会》报道了代表团主要成员、此次参会目的及“廿七日下午三点钟,代表团在北京饭店举行茶会,一致通过了代表团的任务和组织章程,并特别邀请周恩来同志作留别讲话”的情况。代表团3月30日经过天津时,各机关团体一千多人到车站欢送;3月31日到达沈阳时,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岗、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副主席高崇民都到车站欢迎,并且在铁路宾馆设宴招待:对以上情况,次日出版的重庆《大公报》都根据旧金山广播予以了报道。1949年4月20日第2版的《郭沫若等抵捷克京城》报道了中国代表团17日抵达捷克首都布拉格、布拉格市长瓦赛克、捷克出席巴黎和平大会筹委会主席博兰克等前往欢迎的情况,同时还报道了“法国反动政府已经将代表中国人民出席巴黎和平大会的代表团,限制为八人”的消息。由于法国政府拒绝包括中国代表团在内的一些代表入境,此次会议只得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召开。在4月26日召开的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郭沫若当选为主席团副主席。①林甘泉、蔡震主编:《郭沫若年谱长编》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278页。

六、对郭沫若作品进行商榷、评价的文章

重庆《大公报》共发表对郭沫若作品进行商榷、评价的文章4篇,涉及郭沫若的3部作品。

(一)对郭沫若《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的评价

重庆《大公报》1939年3月2日第3版发表了郭沫若《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转述了《少年故事集》四集之九的《戚继光》和《浙江抗倭故事》第29节《临海的太尉殿》两篇文章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前者说戚小将军奉命袭击倭寇,因众寡不敌,退回向父亲报命,因违背军令被斩决,后者说戚小将军奉命诱敌至半途,忍无可忍,下命反攻,将倭寇杀了大半,因违背军令被斩首。郭沫若把这两个不同的传说及相关问题写出来,“希望识者指教”。这篇文章发表后,重庆《大公报》很快发表了两篇文章回应。3月4日发表了《关于戚继光御倭斩子——答郭沫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浙东人高越天补充了在当地流传的三个民间传说:一、“戚继光斩子”的原因是戚小将军违背军令回头后顾且驰马回去探视落马的父亲而被斩首;二、得知戚继光与妾生了几个孩子后,夫人带领奴婢持棍到军营痛责戚继光及其妾,并将孩子带回蓬莱原籍抚育的传说;三、戚继光射蛟的传说。3月19日发表了《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在这篇文章中,李鼎芳结合《明史》《罪惟录》等历史著作中的相关文字,认为“戚继光斩子”的传说不符合事实,《明史》评价戚继光“操行不如”俞大猷大概是指他的私生活,这话绝不是因他斩子的缘故,也不是指他内结权臣,而射蛟传说当来自刘显的传说“炮怒蛟,波翻,溺倭死千人”。

(二)对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的商榷

“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是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文艺界发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文艺论争。”向林冰在重庆《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第4版《战线》第508号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提出“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后,该观点“迅速成为热点”:“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也被转化成了‘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究竟何在的论争。”②段从学:《“民族形式”论争的起源与话语形态论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在这一背景下,郭沫若写作了《“民族形式”商兑》,并将其发表在重庆《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2版、第10日第3版上③该文又载香港《大公报》1940年6月16日第2、4版。。在郭沫若看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可议的,是现实生活。今日的民族现实的反映,便自然成为今日的民族文艺的形式。它并不是民间形式的延长,也并不是士大夫形式的转变,从这两种的遗产中它是尽可以摄取些营养的。”对此,向林冰写作了《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重庆《大公报》1940 年 8 月 6、7、9、16、19、20、21 日第 4 版《战线》第605-611号连载了这篇文章④该文在收入《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集·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时分别将出处写作“原载1940年8月6-21日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原载一九四○年八月六、七、九、十六、十九、二十日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向林冰从“‘习见常闻’‘喜闻乐见’”、“所谓‘经’与‘权’的问题”、“‘变文’与一般民间文艺的来源问题”、“‘好多朋友定会惊讶’的民间文艺评价”四个方面与郭沫若进行了商榷。

(三)对郭沫若《屈原》的评价及唱和

《屈原》是郭沫若在1942年1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剧,这部剧一共有五幕,虽然这是历史剧,其矛头却直指现实,是郭沫若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剧作。1942年春这部剧在重庆上演,震撼了山城人民,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一时出现了评论、唱和的热潮。而后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这部剧作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该报中有一篇文章便是对这部剧的评价。重庆《大公报》1942年5月25日第4版便发表了李长之的书评《〈屈原〉》和黄炎培与郭沫若的唱和诗。李长之的书评由三部分构成,依次介绍、评价了《屈原》的主要内容、优点、缺点。认为其优点为:“全剧相当的有戏剧性,屈原也的确没写成漫画化”、“剧中依然透露了作者一贯的诗人的人格”;认为其缺点为:“全剧终有一点草率,没有把屈原那个人格的深处尽量掘发出来”、人物语言与人物年龄不相吻合、“对话在全剧中允其是一个致命伤,我觉得太文了,太硬了”等。黄炎培与郭沫若的唱和诗曾在《新华日报》1942年5月18日第4版发表,在重庆《大公报》发表时将标题由《黄郭唱和》更改为《〈屈原〉庚歌》,黄氏诗及诗前小序未变,郭氏诗及诗前小序均有变化。

综上所述,重庆《大公报》共发表郭沫若研究资料42篇,既有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对郭沫若作品进行商榷评价的文章,也有对郭沫若抗战演讲、访苏、争取和平民主、参加巴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等的报道,这些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知道当时人们对郭沫若及其作品的评价、介绍。

附录:重庆《大公报》郭沫若研究资料目录

1、《郭沫若昨日飞抵重庆》,重庆《大公报》1938年12月30日第3版。

2、《暴敌无出路——郭沫若昨在青记协会演讲》,重庆《大公报》1939年1月8日第3版。

3、《战时文化工作——郭沫若昨在文化座谈会讲演》,重庆《大公报》1939年1月18日第3版。

4、子冈:《郭沫若讲主和论的批判》,重庆《大公报》1939年4月23日第3版。

5、高越天:《关于戚继光御倭斩子——答郭沫若先生》,重庆《大公报》1940年3月4日第3版。

6、《郭沫若播讲“汪精卫进了坟墓” 望从速为汪造铁像》,重庆《大公报》1940年3月22日第2版。

7、李鼎芳:《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重庆《大公报》1940年3月19日第3版。

8、《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国万岁戏剧团成立启事》,重庆《大公报》1940年4月1日第1版。

9、向林冰:《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重庆《大公报》1940年8月6、7、9、16、19、20、21日第4版《战线》第 605-611号。

10、《政治部文化委员会委员业已聘定》,重庆《大公报》1940年10月31日第2版。

11、臧云远:《郭沫若先生五十小传》,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4日第4版《战线》第845号。

12、《文坛盛事——郭沫若创作生活廿五年文化界定今日开会庆祝》,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6日第3版。

13、子冈:《文化界一盛会——郭沫若创作生活廿五年纪念》,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7日第3版。

14、《〈棠棣之花〉定明日上演》,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19日第3版。

15、马策:《庆祝与期待》,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20日第4版《战线》第846号。

16、陈布雷、郭沫若《沫若先生二十五年创作纪念诗》,重庆《大公报》1941年11月28日第4版《战线》第851号。

17、长之:《〈屈原〉(书评)》,重庆《大公报》1942年5月25日第4版《战线》第923号。

18、黄炎培、郭沫若:《〈屈原〉庚歌》,重庆《大公报》1942年5月25日第4版《战线》第923号。

19、《苏科学院大会邀我学者出席 丁燮林郭沫若准备赴会》,重庆《大公报》1945年5月29日第3版。

20、《丁燮林郭沫若准备启程赴苏》,重庆《大公报》1945年5月30日第3版。

21、《欢送郭沫若赴苏 三文化团体昨茶会话别》,重庆《大公报》1945年6月9日第3版。

22、《郭沫若赴苏》,重庆《大公报》1945年6月10日第3版。

23、《郭沫若抵苏》,重庆《大公报》1945年6月28日第2版。

24、《丁燮林抵苏 郭沫若在列城》,重庆《大公报》1945年7月2日第3版。

25、《苏对外文协招待郭沫若》,重庆《大公报》1945年7月30日第2版。

26、子冈:《郭沫若谈苏联》,重庆《大公报》1945年8月21日第3版。

27、《中苏文协昨举行茶会欢迎郭沫若等》,重庆《大公报》1945年8月30日第3版。

28、《陪都庆祝和平大会 冯玉祥郭沫若王若飞等致词 和平民主仅在开端 尚待努力 通过请即释放政治犯等提案》,重庆《大公报》1946年1月21日第3版。

29、《沧白堂会场又被捣乱 郭沫若等遭掷石包围 警察在场亦未能干涉》,重庆《大公报》1946年1月28日第2版。

30、《欢庆和平竟致流血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昨被捣乱——暴徒多人强占会场肆意殴打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负伤》,重庆《大公报》1946年2月11日第2版。

31、《郭沫若飞京》,重庆《大公报》1946年5月8日第2版。

32、《郭沫若等飞沪》,重庆《大公报》1946年5月9日第2版。

33、《郭沫若等声援沪市实验剧校》,重庆《大公报》1946年11月3日第2版。

34、《郭沫若发表对时局谈话》,重庆《大公报》1946年11月12日第2版。

35、《郭沫若之近作》,重庆《大公报》1949年3月4日第2版。

36、《响应巴黎和平大会 平文化界推选代表参加 钱三强郭沫若张若奚等当选》,重庆《大公报》1949年3月27日第2版。

37、《郭沫若等今日离平 出席巴黎和平大会》,重庆《大公报》1949年3月29日第2版。

38、《郭沫若等昨离平 赴巴黎出席和平大会》,重庆《大公报》1949年3月30日第2版。

39、《郭沫若等过天津》,重庆《大公报》1949年3月31日第2版。

40、《郭沫若等过沈》,重庆《大公报》1949年4月1日第2版。

41、《郭沫若等抵捷克京城》,重庆《大公报》1949年4月20日第2版。

42、《祝贺斯大林寿辰我文艺界致送纪念册——郭沫若题辞徐悲鸿等作画》,重庆《大公报》1949年12月14日第7版。

猜你喜欢

大公报郭沫若重庆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重庆客APP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郭沫若佚诗一首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