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编剧学视角谈《屈原》的艺术生成

2020-11-17曾绍祥

郭沫若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婵娟宋玉郭沫若

曾绍祥

寻找师傅!其实这就是寻找一个路线。师傅找错,路线走错,那就是:错误之重复也!师傅找对,就有可能攀上高峰。年轻时候,我家乡有位老先生常说一句傲佬话:不是我厉害,是我师傅厉害!此话铭心一辈。

今天要告知同学,我学剧本写作第一个师傅就是郭沫若。总怀想那一年得到一本《沫若剧作选》,初读郭剧时那种兴奋心情。

郭沫若剧本多,今天单讲他的宏大《屈原》。

一、政治初心与艺术后果

一提此戏,耳畔就轰起一种惯性之腔:这是个政治戏啊,它是为政治服务的啊!——没错。此政治,大众皆知:1941年,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新四军8000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全部壮烈牺牲。周恩来在当年重庆含泪愤写16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公喊冤,革命文化人自然群涌而上。

郭沫若一椽大笔,要付诸于国泰舞台,汹涌起壮烈洪波。是的,这是为共产党、为新四军喊冤,这是要抗议蒋介石暴行,要号召人们来共同抗日。这就是动机,此动机政治性盎然。

然而需要策略。当然不能在剧本中明讲,需含沙射影,借古讽今也。这就是郭沫若之目的,郭沫若怀着这样一个目的他就写了这样一个戏。结果此戏大好,上演以后大轰动,因一个戏而出现山城轰动。

不是细碎,已经是现象。是的,这是一个政治现象。

于是一个浅薄的舆论惯语,就含混糊涂地流行了几十年:此戏属于政治,至于在艺术上,就意义不大呵。

一句似是而非之言。持此理之人,他们还是不明白一个道理:所谓写剧本的政治企图,只是一个外因,只是外层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艺术表达上。如果作家不能从艺术的幽秘角度而进入观众的灵魂,把人们煽动得如疯如醉;如果只是笨拙地直统统喊了几句打倒顽固派的口号,没有一点艺术性,那叫什么?那才叫个政治标签,才是个地道标语口号。

不错,郭沫若的确是因为一种政治要求的推动来写此剧本,但这只是原意,只是初心。在这政治要求之下,他一写,结果就写成了一个艺术品。就是说,政治的外在原因激化了他,激活了他的灵感,一种激情使得郭沫若鬼使神差般地把这个剧本写出来了,并且写得如此精彩。

当今有话:不看过程,只要结果。

皖南事变对于郭沫若造成刺激,在周公指挥部署下,郭沫若写此剧本。这是过程。而写出来的这个本,演出来的这个戏,这就是:艺术结果。

一个艺术剧本的生成,犹如孵蛋。当小鸡破壳而出,那个过程,那些外在的催生的动因,那些蛋壳和血污,全都已经与小鸡无关。这时候小鸡已经是一个活生生的自在的独立体啦。

这就是艺术规律。

后来,时也过,境也迁。这戏分别由日本戏剧人和俄罗斯戏剧人在本国舞台进行演出,都有极为热烈的艺术效果。说明《屈原》的艺术光辉是普世的,永恒的。

对于郭沫若本人,如果他当初不是处在皖南事变刺激那样一个恐怖时期中,那样一个愤怒心理状态中,那他还写不出这样的郭氏《屈原》呢。是那样的一段时代风云成就了他这一个杰出作品。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郭沫若写《屈原》的这个独特的创作个案,倒是很值得研究。

二、《屈原》的主题和情节布局

编剧人中,有一种叫“主题派”,很看重主题。郭沫若当属这一派。郭沫若此剧本,是有很好主题。但,一切主题,须用情节回答。一个自己发现的、独有的主题,难找。更难找的:如何用剧情来回答主题。恩格斯所言:倾向性不要由作者讲出来,要从情节中从戏剧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

这个《屈原》的剧情是什么呢?

编剧人皆知,剧情关键,其实就那么几句话、百十来字。就是说,要搞两三个小时戏,首先要有一个戏剧故事之梗概。好不好,成不成功,就看此点。——很有趣的,郭沫若写此剧本时,他却是事先并没有完全想好这个故事的。但他有天才。他就是想好了几个人物,却敢于边写边往下想……

第一个当然是主角屈原。再就是一个学生宋玉,一个侍女丫头婵娟。开场,屈原在园子里,念诗啊什么的……郭沫若就凭着渊博知识,一脉才气和激情,就写出来了第一幕。接着,郭沫若激情涌上,写出来关键的第二幕。一下,写完以后,他竟不知道怎么发展下去了。因为他这一下把这个矛盾提到了一个最高度,下面怎么发展啊,郭沫若就停了一下……在夜里,他突然之间灵感涌上心头。鬼使神差般,把这个剧本写了下去,那突如其来的情节一个个涌出来。最后写完,他不自禁叹道: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是的,这是一种天才之作。写之前他是没有完整故事的,但他写出来之后,我们却看到了他的一个单纯完整的绝妙的又很自然的好故事。——用情节来回答,就是要用故事来回答。

艺术是一种曲、巧。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戏。这是编剧帮一句行话。但很奇怪的,郭沫若不是专门搞戏剧的,他却是这么会编情节,并且编得使你们想不到。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来总结归纳一下:

开场,就是在一个橘园里,屈原就朗诵诗篇: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白的花,尖锐的刺。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接着,屈原的学生宋玉来了。于是屈原就把手中的那篇《橘颂》给宋玉,要宋玉接着念。宋玉边念着,屈原就讲着:人,应当如同这橘树一样,应当怎么做人,应当如何正派处世……这时候婵娟就来了。屈原有个什么事就下去啦……

那个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就上场。这公子子兰是个跛子,就上来啊,找到婵娟开玩笑,对婵娟动手动脚。婵娟不小心就把子兰推倒在地。此时屈原又上场来。然后屈原就批评婵娟,说不能欺侮残疾人,屈原就对着婵娟又讲做人道理。婵娟就认错。然后子兰就跟屈原说,我妈妈叫我请先生到宫里面去。因为他们在排节目,排的就是屈原写的九歌。于是屈原就跟着子兰下去啦。这就是第一幕。

我们要注意一下,郭沫若所有历史剧,有个特点:他的所有剧本的第一场,都是冷场子,都是冷开场。这是郭剧本一个很大特点。曾经有个导演自作主张,把《棠棣之花》第一场改成一个冲突打仗的热场面,结果郭沫若生气,坚决改过来。那些个写戏熟手,第一场往往写得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戏。高手如此,基于两点:一,他知道剧场的观众心理学:观众在刚刚开场的十来分钟,作者不必担心,他们完全坐得住的,不需要你们来搞紧张刺激!二,如果你们开场就玩热闹,给人第一印象,这就是一个很奇特的戏剧化的东西,于是观众就觉得虚假。就觉得进入的是一个虚幻世界。如同莎士比亚的《哈默莱特》之鬼魂出现。一个重要关键,却是由鬼魂来讲出。这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站出来,直接来直统统讲出,不是由故事情节来予以自然表达。让人觉得虚幻。当然,虚幻世界也可以。但虚幻世界的感觉,远远不如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感觉。而郭沫若这《屈原》的一开场,一开腔,就是平平淡淡,就是自自然然,就是在橘树园子里吟诗,这就显得很生活化。与观众拉近距离,让观众觉得这是真的。所以说,郭沫若剧本的冷开场法是一个高级方法。

接着就出现了第二幕的中心事件:就是南后和歌舞者他们在那里排戏。接着屈原走进来,南后就很热情地和屈原对着话。一切,都是平平静静的——突然,南后的眼光向着大门口一望:在那大门口,那个内廷的门口,看到了楚怀王、靳尚、张仪,还有一些人来了,于是,南后马上装病,说:我头晕,我头晕。接着,就做出要倒地的状态——刹那间,屈原急啦。就一种本能,一种救人的本能,当那南后向着屈原倒下,屈原就赶紧伸手扶住了南后。这时——突然的,那南后突然大叫:你,你怎么这样?屈大夫你怎么这样。你,你怎么能够调戏我啊。——一下,场上气氛突变。——是的,生活中如果也出现这么一个事情,一下就会抓住你们的。——接着,这南后就赶快哭泣,就赶快转身扑到老公楚怀王的怀中,就尽情哭泣。——这时的屈原,就如同棍棒猛击。刹那,他就明白啦。他就说:南后,你,你,你怎么能够这样……我真想不到,真想不到。这是,陷害啊。——这时的楚怀王就又急又气,就暴跳如雷,就对着屈原大骂。——屈原呢,非常愤怒,但又非常无奈。他百口莫辩……

这个剧情桥段的设计很不错。这个直观动作,大家清清楚楚能看到。这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明明显显的奇冤。而这个直白的简单的不用解释就能够引起观众愤慨不平的奇冤,却是一个暗喻、暗指。实际上是用这东西来影射当时新四军事件。场中观众人人心知肚明。同时,编剧抓住的是一个男女间的事情。这种男女事件,是平常老百姓都能理解,一下就看得清。而且从人性角度说,这是老百姓所乐听的——捉奸。这就是:趣味。最主要的:这样写就不需要作者去讲那多废话。滔滔不绝一番话,哪比得上他这个动作啊。想想《哈默莱特》中那些长篇大论,实在是不如郭沫若这个“调戏动作”啊。郭沫若他是以一个动作展现在观众眼前。叙述,不如动作也。

同学们你们接着看,在这个动作之后,那个张仪又如何阴阳怪气来嘲笑屈原,楚怀王如何发怒……笔到此处,作者着墨不多,非常精炼,节奏快速,几句话几个细节,连珠炮一般,迅疾地涌迸出来。——关于张仪,我看到许多个写屈原的剧本,他们就是直统统写张仪来挑拨,写屈原和张仪当面吵架,一个是要联齐抗秦,一个是要和齐国断交。这就成了两种观念的争论,辩论会,毫无意思,很不高级。郭沫若无限聪明,他就把张仪如何搞阴谋诡计啊,如何和靳尚勾结,如何和南后勾结等等,都置于幕后。在前台,在观众面前,他只是展现这个动作:一个陷害屈原的动作。接着就是楚怀王大怒道:把这个疯子给拖下去……然后就是幕闭。干干净净,清爽利落,真是高级,多好。

这个第二幕第二场,一下就推向高潮了。什么零零碎碎啊,枝枝叶叶啊,全都不要啦。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手笔,非常好的想象,非常好的情节。但问题是:如何接下来呢?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方法。什么方法?理性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当一个剧本写到某处,作者不知如何发展,这时,就要来启动和使用逻辑思维。

天才也得来启动逻辑思维。一般作者,更是要多多使用逻辑思维啦。于是,就要来想一想:我这剧本的前边乃是如何写的呢?这里,就有一个“一句话手法”。

三、大主题和小主题 一句话和几句话

这剧本怎么样写,它是顺着一个逻辑走的。每一幕就是一个层次,每一幕就是一句话。每一场戏的一切细节甚至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台词,它都是紧紧围绕着一句话,要清清楚楚。你们要把这句话告诉观众,不要让观众走神,特别是不要让观众产生歧义。

《屈原》第一场是一句什么话呢?第一场写屈原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很有才华的宋玉,第二个呢却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丫头使女婵娟。他就清清楚楚告诉观众——这第一幕的一句话就是: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

第二幕的一句话就是:老师突然被活天冤枉啦。

第二幕已经写完——那么第三幕怎么写呢?郭沫若说他写这个本子,有时自己也搞不清要如何发展,突然间灵感袭上心头。其实,所谓灵感,就是顺着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给人物编事儿,编人物行动。这人物行动要有两个东西:动机和目的。如果一连串行动没有合理动机和合理目的,那就成了一堆散乱碎片。

我们就来想想,接下来,第三幕应该写什么呢?

每一幕都有一句话。那就要来接着前面的一句话再来讲下去。于是第三幕就顺着逻辑想到:老师被冤枉以后,这两个学生会采取什么态度呢?

于是下面的情节就是:地点,依然是第一幕的橘子园。一些闲杂人等在这里,有一个人跑来,把屈原大夫刚刚调戏南后的这个桃色新闻告知大家。一下炸开锅!屈原大夫怎么会这样?只有一个可能,他是突然疯了,他犯上疯病啦!这时候,宋玉和婵娟也来了。公子子兰来了,子兰就讲刚刚先生如何如何。婵娟不相信。她相信先生。可是宋玉却对老师产生了动摇。婵娟就和宋玉争论起来。

但郭沫若非常高明,这段争论并不长。如果长了,那就又成为辩论戏了。——接着就写好心的但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他们就来替屈原招魂。就要婵娟到房子里去拿出来屈原的衣服,就放在一个衣架上。接着,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唱着跳着来搞招魂仪式,这就很有可看性。

这一场就是写两个学生,两种态度。他们围绕屈原而争。但郭沫若写争论,写得很高级,讲出来的话,令人想不到,却很入骨。婵娟说,我不相信老师是这样的人。宋玉却说,有可能的,老师的夫人已经亡故几年,老师现在正是40多岁的壮年,何况现在又是春天。婵娟很生气,说,不可能。我自己就是个证据。我就是个女孩子啊,我在老师身边,老师从来也没有对我有什么不规矩的行为啊。这宋玉就冷笑说,你也太高看你自己了吧,老师会把你看在眼中吗?意思就是说,对你这么个低下侍女,老师再怎么样也不会对你有欲望啊。一下就气得婵娟不得了。这种冲突写得真好。

但要注意哟,不能多搞。一个戏里面不能多写这个,你不能够形成一种言论的争论,不能光是一种矛盾冲突。那接着如何发展呢?郭沫若就让宋玉彻底露出背叛嘴脸,他就跟着子兰到宫里去,去当南后的狗腿子去了。而婵娟呢,挂念着先生,她就急急下场,寻找屈原去啦。

戏到这儿,从节奏来考虑,就需要舒缓一下气氛,提起趣味。那就要依靠一些插科打诨手段,于是就出现老百姓的招魂桥段。老百姓说,屈原大夫是好人,可他为什么突然做出这等丑事呢?他是迷失了本性,是疯了,丢魂了,那怎么办呢?就招魂啦。《楚辞》中就有《招魂》的一节啊!这样写,也是在展示一种风土人情。老百姓就跳舞歌唱,并做出招魂的动作。这就增加了戏剧的可看性,就好看啊。——这个时候,屈原冲上来了,屈原嚷道:你们在搞什么鬼呀?因为刚刚被陷害被冤枉,现在又看到老百姓对他不理解,他就很愤怒,就气急败坏嘛。

到这里,又要说一个方法:写主要人物,不要搞成“单边”——就是说啊,写一个主要人物,不能够让主要人物每场都是主要人物。如果每场都让这主要人物占得满满的,在编剧的那个行话里面就叫:“单边”。一个好戏,应该有意地在某一场,不要让主要人物出场,或者就是出场,戏份也不是很多。郭沫若就很懂这个套路,你们看:屈原冲上来,他愤怒,他叫嚷:你们陷害的不是我屈原啊,你们陷害的是整个的楚国啊。接着当他看到老百姓这样子,他又叫道:谁叫你们招魂。你们在干什么。干什么。你们陷害的是我们楚国啊……说罢,他也不再辩驳,也不解释什么,就气冲冲,就冲下去了,他在这一幕,只安排屈原这么来蜻蜓点水一下。

接下来是第四幕。如何发展呢?这里,一句话就是:学生婵娟找老师。师生斗南后。——但依然的,是不要概念化,要趣味化。首先呢,就让屈原上场,就碰到一个渔父。渔父说,人家都是为了自己利益,屈大夫你何不也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昏昏沉沉为自己利益而来保护自己呢。屈原就回答说我做不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等等。这里还有一个钓者。这两个小人物就和屈原这个大人物来共同做戏。这大人物与小人物对话,这才有趣味呀。

接下来,就是南后、张仪、靳尚等人来了。屈原对这些人的怒斥。这个时候就是面对面的斗争了。最后就是把屈原抓起来啦。——这是老师斗南后。接着就是婵娟斗南后:婵娟找来了,婵娟到处在寻找她敬爱的老师。她担心老师出事,于是就四处寻找。但没有找到,却碰上了南后。南后故意和婵娟开玩笑,说,屈原刚刚已经发疯,掉进什么地方,死啦!于是婵娟无限悲痛,就毒骂南后,南后就恼羞成怒,下令把婵娟给关进大牢。当然,关的是另一个地方,老师和学生分别关在两处。这里婵娟没有找到屈原,这在编剧学上,就是采用分分合合的方法。作者让他们师生分开,然后才有以后的继续寻找和以后的“合”!

第五幕就是要结局了。怎么结局?一个戏,关键是最后。人们都会想到,一般的编剧都会想到:写屈原,最后都会去写屈原投江呗。悲剧嘛,最后就是死嘛。莎士比亚的那个《哈默莱特》,最后就是死,就是用那个毒酒搞个满台死。——这满台死不好。直统统死,缺乏编剧智慧也。但是,这个“毒酒”作为道具,依然可以利用。郭沫若也想到了这毒酒哟。具体怎么来毒呢!——剧中人物一旦活腾起来以后,他就会自己走。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办法:就在这东皇太一庙里,现在呢,就变成了一个牢笼,把屈原关在这里。开场时就是电闪雷鸣,屈原在那里朗诵《雷电颂》。一个最好的戏,往往都要有一个中心片段。在戏曲里是中心唱段,在话剧中就是一个中心的独白。郭沫若就利用他的诗才,借屈原之口,在这里尽情发挥,酣畅淋漓地大肆宣泄。他呼着喊着吟着。那个看管他的郑詹尹就上来,说,屈大夫你的诗写得好吟得好啊,你很辛苦啊,你喝一杯酒啊,润润喉咙啊。屈原就接过那杯酒,然后那郑詹尹就下去了。屈原正准备要喝酒,突然却又来了诗意,于是他放下酒杯,又高声吟道:啊啊,你们雷啊,你们电啊,你们都是宇宙中的诗!你们就把这个黑暗的世界给劈开了吧,爆炸了吧。——突然,门开了,突然婵娟来了。原来是婵娟被关在另一个牢里,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好心的兵士把她救了,她就寻找先生,就来到了这里。这就是:合!头前分开,这里合也。

婵娟看到先生,就一下跪在先生面前,紧紧地抱住先生的脚。先生和学生,就双双流泪。先生看到婵娟嘴唇干裂,又累又饥的样子,就连忙说,我这儿有一杯甜酒,你把它喝下吧。——婵娟接过酒,就喝下去。但突然腹中剧疼。婵娟就叫道:先生,这酒里有毒。屈原大惊,没想到这靳尚下毒,更没想到,没有毒到自己,却把婵娟给害啦。屈原无比自责,无比痛苦。可是婵娟却很高兴,她断断续续说:我是用我微贱的生命,换得了先生的最可宝贵的存在,我高兴啊。最后她死在屈原的怀中。屈原欲哭无泪……

那个正义感士兵烈火燃胸中。他赶到了后面的房中,把那个郑詹尹给杀啦。然后走回来。他要带着这侥幸活下来的屈原,到汉中去,到人民之中去。于是在这去之前,他们两人把婵娟抬到那个香案上,就把那个橘颂诗篇拿出来,这诗篇,屈原本是给得宋玉的,可是那宋玉不争气,成了一个逃兵和叛徒;可是婵娟这低微的侍女,却救下先生,却得到了人生的升华,成为了中华烈女。她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屈原就把这诗篇献给婵娟,就用这橘颂做祭文,执帛书而掷到婵娟身上,火就在舞台上开始熊熊燃烧,就响起了歌声。婵娟之死,多壮美。

来总结一下:《屈原》故事和主题。故事清晰可见:“清晨,屈原在橘园中教导宋玉和婵娟。接着他就到南后之处。想不到遭到南后恶毒陷害。此关键时刻,宋玉背叛师长而投向南后,而婵娟却坚信先生。屈原被捕,接着婵娟也被捕。婵娟拒绝了宋玉和子兰的劝降,在卫兵帮助下,逃了出来。在东皇太一庙里找到先生,无意中喝下一杯毒酒,自己身死却救下了先生。虽然身死,自己却完成辉煌人格,而成为了流芳后世的人间楷模!”——这就是清晰故事。

主题。这主题也就是这个剧的“一句话”:做人就要做屈原这样的人,婵娟这样的人。

四、《屈原》还有九大优点

一、人物塑造。每个人物都写得好!就是最后那个出场的士兵小人物,也是深深印象。二、道具安排。一个橘颂诗篇,开场用它,最后又是用来为婵娟火葬,恰如其分,前呼后应,真好。三、桥段设计。桥段,动作也。这剧里有好多好桥段。随便一个动作摆出来,就是个好看画面。四、语言高级。这个剧本中,处处都是哲理化语言,虽然深,却很自然。五、巧用象征。这个戏的爆发点,是说屈原调戏南后。这个事,其实是一个暗喻的象征。最后那个火葬婵娟又是特别好的艺术象征画面。六、爱情独特。写爱情,要写得特别。你们看这个屈原啊,他和婵娟,就是爱情,这是一种暗暗的,没有写明爱情的爱情,它是一种没有表现出来的暧昧的关系,它是一种忘年的精神之恋。是得不到的。只有得不到的,才是艺术的,才是高级的。七、死亡处理高级。写历史剧,总是要写到杀人。但莎士比亚这样面对面地杀人,杀得满台倒下,这是粗鲁写法,很不高级。你们看郭沫若这个安排多么高级啊,他是用的误会手法,但他误会得很巧妙。误喝下一杯毒酒。婵娟死得很美,如夏花般绚烂,在烈火中永生。多高级!八、难猜走向。好剧本,要注意剧本开头的故事走向,要和结尾是相反的,要让观众想不到。那个王子复仇故事从开始到后头是一样的,就不高级。同时,每一幕和下一幕之间要有大跳跃。屈原剧本做得好,可是《哈默莱特》不大好。九、豹头选择。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戏,关键就是开头那个爆发点。《屈原》的爆发点,是屈原在楚宫里被皇后诬陷成一个流氓。一个鲜明动作,就在舞台上引起巨大波澜。可《哈默莱特》,一个国王死去的真相,却是靠鬼魂而讲出,这就太不好啦。实在比《屈原》差远啦。

所以我说:《屈原》实在要高过《哈默莱特》。

猜你喜欢

婵娟宋玉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天生丽质
相思无限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