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情感表达
——从上海夏季音乐节艺术装置谈起
2020-11-17钱寅峰
钱寅峰
身为一个与艺术沾点边的从业者,我反复在问自己,我们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艺术的参与?这是有关艺术存在必要性的探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艺术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艺术和生活的下一个十字路口在哪里?
随着城市规划向深层次掘进,公共空间早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不同形态的公共空间,在构建城市多元性格的同时,也提供了我们与艺术相遇的难忘经验。当艺术不再满足于活在美术馆里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和暧昧。
如今史诗性叙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体感受成为新的聚焦点。艺术由此充当起了个体与自我、与他人,甚至是与世界相遇的媒介。在公共空间里,艺术以何种方式,寻找与公众更深层次的关联,去触发情感的共鸣,是摆在所有城市规划者和艺术家面前的课题。
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作品的意涵和观者的感悟,在空间的催化下,被交流和分享。公共空间所被赋予的价值,超越几何学和符号化的象征,情感表达变得丰满和立体。简单地说,我们和艺术,亲近了。获得什么?
一连串发问过后,管理层前瞻性地将目光投掷到了古典乐迷之外的群体。近年来,包括夏季音乐节在内的一系列跨界触电的全新尝试,为贴着古典标签的交响乐团增添了不同可能的注脚,也使音乐厅扩容成为一个观众交叠的公共空间。
作为国内首个古典跨界音乐节,上海夏季音乐节如同其英文名称“Music in the Summer Air(MISA)”所倡导的那样:热爱音乐、分享快乐,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古典、摇滚、民乐、电影、动画,无界的文化元素在同一个舞台拼贴糅合,释放艺术能量的同时,让原本彼此陌生的人们在夏季音乐节相遇,增进沟通和交流,从而共同来创造一次新的艺术体验和情感认知。
同记忆和生活对话
音乐厅的公共扩容
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自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然成为了沪上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同与之比邻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最富音乐气息的街区。
而当上交音乐厅还只是一张图纸时,乐团的管理层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音乐厅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拥抱观众?哪些人会走进音乐厅?他们进来能
这种意图不仅体现在演出节目的设计上,从艺术装置的引入中也有迹可循。2017年起,上海交响乐团开始向当代艺术家委约,于MISA期间推出“夏音”系列艺术装置。取名“夏音”意在推动公众展开一场有关夏天的声音追寻,在浮躁的都市森林里间,重拾生活的纯粹与美好。
2017年的“夏音I”灵感来源于盛夏自然界的声音。用秫秸皮以传统手工艺技法编织成2400个蝈蝈笼子。笼子被逐个串起,悬吊于音乐厅的大堂,从视觉呈现上,2400个单体又互相排列组合成一个更为巨大的笼子造型。艺术家试图用质朴的表现手法唤醒参观者的童年记忆,并引发人们关注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手工艺。巧妙的是,在2400个笼子里隐藏着40只活的蝈蝈,置身一旁,耳边不时传来隐隐约约的清脆叫声。虫鸣也正是夏天所特有的声音。
整个装置的点睛之笔在于那年夏季音乐节闭幕的当晚,每一位前来的观众都可以领到一个蝈蝈笼子,年幼的孩子们还能“领养”一只蝈蝈。“夏音I”以自然环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文本,在人与自然的深刻探讨中,让参观者完成了向参与者的转变。
2018年MISA的“夏音II”延续了“夏音I”的蝈蝈元素。5000个蝈蝈笼子被吊挂在相对封闭的黑色空间里。墙上打着“过了这个夏天,隔壁小张就搬去浦东了”,“连续看了三集西游记,绿豆汤终于凉下来了”,“弄堂口门口烟纸店挂满了水枪与求生圈”等字句。斑驳的光影配以充满儿时夏天回忆的文字,描摹出一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田间地头,充满乡间野趣的夏日图景。这是一段回不去的无忧时光,当下却能在艺术的联接下,冲破时空的束缚,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同记忆和生活对话。
无独有偶,这届夏季音乐节举办期间恰逢第四届“魅力衡复”艺术季,上交音乐厅作为该区域里的地标性艺术场馆,结合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悠久的音乐文化,将音乐厅户外的紫藤长廊升级改造成一个大型声音艺术装置,名为“夏天的声音”。2018个发声器组成一堵长达114米的声音墙。穿梭其中,可以感受到风声、蛙鸣和雷雨的声音,夏日独特的声音群像聚合起记忆中夏的回想。
连续两年屡屡“破圈”,为乐团积攒下不少古典圈层外的人气。2019年夏季音乐节十周年之际,艺术家以竹子为创作灵感,推出“夏音III”艺术装置,一如既往地运用最自然的材质。在现代迷离的光彩环境中,一片竹林蒸腾于烟波浩渺的迷雾之上,虚与实层层交错,传递出东方审美的意蕴。而十年间,登台过夏季音乐节的艺术家,则被一一投影到了竹子上。
面对庆典的命题,艺术家并没有采用浓墨重彩的表述方式。毕竟那样太过隆重,一不小心就停留在了形式的表象之中。艺术不能用物化的东西来简单衡量和评判,也不须借哄抬它的外在形式,关键在于它能否被理解,以及在有限的空间和环境条件左右下,喷涌出情感张力,触碰到所有站前这件作品面前,静静感悟着的人们的共情之处。
以艺术之名与生活共振
十年,对于夏季音乐节而言,是从新生儿走向少年的蜕变,更是一段所有在此登台的艺术家和台下的观众一同经历和携手编织的难忘回忆。“夏音III”的设计者显然抓住了这一关键所在。投射在竹子上的艺术家群像,是通向十年夏季音乐节斑斓光影的入口。
2020年,夏季音乐节迈入第二个十年。“古典+”的方程式还能怎么解?从生活理念的内核到表现形式的外延都亟待新鲜氧气的持续注入。2020年的“夏音IV”题为“风铃”。镜面不锈钢材质的金属管悬挂在空中,构成MISA四个英文字母。微风轻拂,上百根金属管随之轻摆,碰擦出叮叮当当的悦耳之音,仿佛在向人们告示这是夏季音乐节新十年的肇始。
近年来“夏音”系列艺术装置的推出,是上海交响乐团探索当代艺术领域的初步试水。以此为原点,乐团力图将音乐厅打造成为古典音乐与当代艺术交汇碰撞的复合新空间。
今年夏季音乐节,上海交响乐团联袂杜梦堂呈现了“动物狂欢节”主题雕塑展,共有五件大型等比例雕塑作品在上交音乐厅的各公共空间展出。作品囊括了法国艺术家丹尼尔·达维欧的《河马》《巴纳比》《长颈鹿》《加拿大驼鹿》,以及苔丝·杜蒙的《母马与小马》。 展览以法国浪漫派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的同名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为题,旨在向公众传递艺术、音乐与欢乐,与MISA办节的初衷不谋而合。
艺术家们以雕塑作品为载体,展开与动物的感性对话。丹尼尔·达维欧的《河马》体现了其铜雕作品锈色的独特魅力以及优雅凝练的标志性线条。苔丝·杜蒙的作品《母马与小马》用铝丝和不锈钢丝网打造的闪烁梦幻效果与其粗糙锋利的手塑材料形成了鲜明对比,围绕着爱,这一人类和动物可以体会到的最深刻、原始的情感展开。引导公众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建立和艺术权力的大众化,动物艺术作品的公共属性得到进一步深化。可以说,公共空间是大型动物雕塑的最佳归属。此番上交与杜梦堂的跨界联动也印证了艺术可以走向公共领域,贴近大众生活,并赋予动物艺术作品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新的含义与价值。
新冠疫情的肆虐让全球艺术陷入停摆。夏季音乐节突破重重阻碍后的如期举行,以及上交与杜梦堂的跨界联动,都无疑显现出了艺术的无限力量。艺术也正成为我们与生命、生存最特殊的一种联系存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情感表达,源于作品,无止于心。俾以艺术之名,遥望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