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为底色
——小议抗疫剧《在一起》的成功
2020-11-17张熠
张 熠
纪录片赢在“真实”二字,赢在对职业本身毫无保留地再现。而《在一起》之所以让人有代入感,也因在医院环境、医护状态的细节上做文章。据了解,《在一起》多个单元在真正的医院中拍摄完成,医护在救治病人时的操作手法,也都经过医生的培训。更用心地去表现职业细节,这或许是部分国产行业剧可取经之处。
国庆期间正值抗疫剧《在一起》首播,于是在网络平台追完了全剧。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先后在无锡、上海探班过几个剧组,也曾参与过主创座谈会,出乎意料的是整部剧的最终呈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尽管是一“拼盘”式的单元剧,每个单元的风格、基调略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在一起》的拍摄质量、叙事方式都堪称一部上佳的现实题材作品。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紧张、失措、焦虑,成为所有人共有的集体记忆。正因“抗疫”主题与观众贴得够近,也让抗疫剧的呈现愈显困难,稍稍不慎,就容易落入悬浮。然则,从最终成果来看,《在一起》保持了高水准。其特点是动情却并不刻意煽情,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普通人”形象,因而电视剧也就拥有了打动人的特质。
以真实构筑剧集底色
落笔时已是11月,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快过去一年。这个冬日,所有人都还戴着口罩,亦对“后疫情时代”下的生活习以为常。年初武汉紧张的疫情记忆随着时间流逝已有点淡去,但这场全民共同经历的公共卫生事件,俨然改变了所有人。
在此刻推出的《在一起》,被广电总局冠以一个全新的称呼——“时代报告剧”,其含义是“以真实的故事为原型,纪实的风格以及较快的拍摄速度”。从制播流程来看,《在一起》也是创纪录的,本剧从2月开始策划,3月时各单元剧本陆续完成,4月后相继开拍,9月底正式播出。当年策划,当年完成剧本,当年摄制,当年播出,这在电视剧拍摄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回到年初,面对“封城”的武汉与空空荡荡的城市,曾经车水马龙的一切曾显得如此难能可贵。疫情之下的武汉,疫情之下的2020年春节——这正是《在一起》所要描摹的社会情状。整体看下来,《在一起》的情绪基调并不算悲情,甚至偶尔还能窥见一丝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这多么像真实的日常生活。
就“真实”这一点而论,《在一起》的电视表达没有辜负经历过疫情的观众。在豆瓣上,《在一起》的评分高达8.8分,众所周知,国内观众对现实题材的审美向来苛刻。时至今日,仍有人不断在页面下留下最新的短评,“感动”“震撼”“泪目”是许多人的关键词。因为这一有关疫情的叙事,很难不把人带回当初的“战疫”关键期。
《在一起》共20集,10个单元故事,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独立的创作班底,演员、导演都堪称“中国影视梦之队”。而抗疫剧的真实,归根结底是叙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在一起》的每个故事都有原型人物:《生命的拐点》单元,在疫情面前统领大局的张汉清院长,走路时略微跛着脚,其原型是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摆渡人》单元,雷佳音扮演的外卖小哥辜勇,白天是外卖骑手,晚上是自发接送医护的志愿者,原型是武汉的滴滴司机王利。骑车回武汉的检验技师、阴差阳错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剧中人都能在年初的新闻报道中找出原型。
在上海的拍摄地,为了还原方舱医院的情景,《方舱》单元的摄制组在嘉定体育中心复原了这间方舱。白色床铺一字排开,中间以蓝色挡板相隔,就连墙上贴的鼓舞人心的漫画也都相一致,唯一的差异只是体育馆里的座椅颜色。导演汪俊曾表示,剧中的方舱,几乎是1:1还原了大小,还有里面的格局和布置,“如果观众觉得是真实的,那么就达到了我们最初的设想”。在拍摄时,所有单元几乎都采用了无妆拍摄,以呈现出最真实的人物状态。这都构筑成片子的真实基础。
主角是每一个“平民英雄”
除了表层上的“真实”还原外,《在一起》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将宏大的疫情叙事落点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情感表达理性克制,而且这种表达还留有温情。整部剧没有疏于对小人物的观察,人物塑造并非“高大上”,每单元的主角都是各导演口中的“平民英雄”。
某种程度上,这是“拼盘”的好处。各单元主角里,有逆行的医护、惶惶不安的病患、白天送药晚上接送医护的外卖小哥……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一起”,也就成为了年初这场疫情的集体记忆。而这种对小人物的描摹,是观众最能共情的一点。
以《摆渡人》单元的辜勇举例。他是嗅觉敏锐的外卖小哥,在跑遍药店都很难买到消毒用品与口罩的1月,他已经意识到武汉有事发生。封城那日,他本来已经与妻子准备离汉,但最终选择折返。而留在武汉,虽然有外卖平台春节假期高额补助的关系;但显然,更大的动机是身为普通人在那一刻选择挺身而出的责任感。辜勇的妻子文静是一名电商主播,对于丈夫的选择并不支持,两人还为此吵了一架。这并非不够伟大,而是普通人面对疫情时的人间真实。
疫情面前,医护也好、外卖小哥也罢,从来不是毫无瑕疵的英雄,但电视剧就真实在“人无完人”。
剧中有突然情绪崩溃的护士平小安,当辜勇主动接送其下班时,她对着陌生人辜勇嘶吼:“我拼尽全力去救助那些人,谁来保护我们呢?”在彼时防疫物资不足的巨大压力下,身为病患救星的医护也会恐惧,也会迟疑。这反而是人性的“真”。再如《生命的拐点》单元,张嘉译饰演的院长患有渐冻症,在疫情发生时已经开始出现下肢麻木的情况;在一个上楼梯的镜头中,他脚步蹒跚,这一艰难的迈步镜头,令不少网友为之落泪。又如《同行》单元,“华容道”口,村民举着大刀守着关,为了村庄的安全,阻止陌生人进入;却在遇到两位逆行回武汉的医生后,主动放行。这一幕既是疫情下的黑色幽默,也是普通人心照不宣的“大义”。
可以说,《在一起》里的主角都很平凡,就像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但正是他们在疫情中的大爱,让小人物变得如此可敬。而电视剧本身,并非意在着墨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而是还原了疫情这件大事下,平凡人的挣扎、犹疑与挺身而出。它说的是普通人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故事。从剧情节奏调度上看,《在一起》也是有张有弛。病房里争分夺秒的抢救,激烈而富有张力;援鄂医疗队在吃饭时畅想来年一定要看武汉的樱花与黄鹤楼,这种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渴望属于“弛”。
剧中,有疫情下的“至暗时刻”,更有人性微光汇聚起的暖流。《在一起》刻意琢磨的,无非是普通人的人性。
从细节彰显职业特殊性
《在一起》中常见的表现群体非医护莫属。不论是医院的环境、医护人员的状态,剧中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以《救护者》单元为例,嘈杂喧闹的环境、奔跑的医护、挤满病床的病房,把疫情下最真实的医院场景都表现出来了。甚至于,医护人员因长期佩戴护目镜及口罩,脸上的勒痕都清晰可见。可以说,《在一起》把“医生”这个职业表现得让观众心服口服。
对于这样一部表现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一起》也给予国产行业剧或职场剧以启发。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职场剧是一个很典型的门类。每年拍的人不少,但其饱受的争议也挺多,而主要的症结就在于表现浮夸,观众一看就出戏,也就难以买账。
有媒体统计过,今年职场题材的电视剧超过30多部,如《你好检察官》《壮志高飞》《平凡的荣耀》《正青春》等,医疗、律政、航空、商业等行业都有所涉及。但从此前职场剧的表现来看,大多不及预期。比如讲危机公关的职场剧《完美关系》,豆瓣评分仅3.9;描述律师行业的《精英律师》豆瓣评分5.3;聚焦检察官的《决胜法庭》豆瓣评分5.7;都难有及格分。
对比几部剧,观众的“槽点”很类似——职场戏份太业余,硬伤多,让人难以产生实际的代入感,这也是国产职业剧的通病。除此之外,“套壳”也是个问题。不少行业剧职场戏份越来越少,实则是披着职场皮的偶像剧,职业本身仅仅成为“恋爱”“家庭”的点缀。在改真实还原职业状态时本末倒置,也就算不上真正的职业剧了。
这点上,《在一起》的质感,或可同一些医疗类纪录片相互参照。今年1月27日,由张建珍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中国医生》在网络独播,镜头对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以医护人员为主角,跟踪拍摄、展现现实的医患关系。纪录片网上播出后立刻走红,目前豆瓣评分9.3。同样,聚焦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前后两季都斩获了9.6的高分。
没有剧本、没有专业演员,纪录片赢在“真实”二字,赢在对职业本身毫无保留地再现。而《在一起》之所以让人有代入感,也因在医院环境、医护状态的细节上做文章。据了解,《在一起》多个单元在真正的医院中拍摄完成,医护在救治病人时的操作手法,也都经过医生的培训。更用心地去表现职业细节,这或许是部分国产行业剧可取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