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背景下对电视纪录片审美反思性的解读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反思性纪录片艺术

电视纪录片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忠实地记录生活和社会,对于我们回顾历史、记录当下、展望未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承担了审美反思性的角色,通过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否定辩证法上,体现了电视纪录片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审美的反思性

反思性对于现代社会科学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审视,对社会价值观启动纠偏和纠错、塑造和强化功能,以保证个体、组织和社会的进步。

纪录片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纪实性。一部纪录片既是拍摄者审美追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折射,又是受众观念调整和认知更新的表现,同时还是社会现实的必然投射。所以,电视纪录片的反思性,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对生活做形象记录,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人类智慧阶段。作为艺术审美,纪录片的反思性既体现在作为文化表意实践活动的创作中,也反映在作为一种观念或价值反思的美学理论形态中。从中国纪录片诞生至今近百年的历程,从集体观念的公开表达、时代思潮的影像观照、纪录片种类的价值回归再到市场趋向的艺术突破,我国纪录片艺术特性的每一次转型与突破,无论观念层面、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创作变化。尤其是2000年前后,消费文化成为主流,网络媒介走入生活,中国纪录片进入了寻求市场化发展阶段,纪录片创作也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文化。它的表意系统和符号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创作意识、叙事风格和节目形态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层面。

二、市场化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反思性突出表现

(一)观念和价值的反思:心理补偿和文化抚慰功能日益重要

一方面,市场化的结果让现代社会越来越像一部庞大的、设计精密的机器。可以说,每个人都被安置在这部庞大机器的一道工序中成为一个零件。人们生活在越来越多的理性、规章、秩序的包围中,生活变得刻板和千篇一律。另一方面,社会的急剧变动、专业化分工等一系列变化使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感、信念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社会变化必然带来人的需求变化,现代传媒自然担负起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补偿和文化抚慰功能,而电视纪录片在缓解人的压力、舒展人的情感需要等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潜能。它独具特色的“纪实性”话语表达,在舆论生态的理性构建中,通过各种权力和阶层话语形式的磨合和曲折发展,实现着对被异化的社会价值观的恢复、对社会的批判、维护和重建。这正是审美反思性带来的对世俗生活的心理补偿和文化抚慰所在。

在这段时期纪录片创作观念和文化价值反思上,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审美的反思性让电视纪录片向人们敞开了一个理性和秩序无法提供的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一方面感性的回归并不是要放弃理性和排斥理性,而是纠正理性过度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失衡。另一方面,艺术进入了世俗生活的领域,它关注形形色色的生活和个体,记录他们的微小,感知他们的喜乐,展现社会生活的精细或者粗糙。这极大扩展了艺术和美的外延,艺术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记录了农民余秀华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后的心路历程。生活的磨难唤醒了主人公最初的梦想,而成名并不意味着可以回击命运。诗人是农民,她的特立独行被传统的刻板理性所排斥,她的内心旁人无从知晓,纪录片却想让她留下真实的自己。这些作品记录的是社会生活中看似独特的个案,探讨的却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让每一个观众从中看到了某些时候的“自己”并接受自己、爱自己,汲取前行的能量。

其次,在题材上中国社会现实主流的题材上升为中国电视纪录片选择的总体取向。急速切换的现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和虚无感,人们需要建立起更多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以确认存在感,需要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以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确认自己的价值。因此,纪录片的创作者不能只埋头身边的小情小调,实现自我的审美满足,不能仅仅依据个人的价值取向选择题材,而应该对自己同时代的各种事件进行积极的响应,从关注个人命运到关注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给受众提供全景式的社会观照和某种价值参照。

第三,现代审美的反思性还决定了评价一部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标准,即它是否在记录事物表象的同时揭示出更深层的主题,是否在探讨重大命题的同时,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情感。一方面,电视纪录片不仅要表现特定的时代风云以及其中的人物命运,更要引起观众对历史的感悟和对现实的反思。如果电视纪录片只追求真实,那说明创作者还没有真正理解电视纪录片对观众的意义。观众不仅需要通过纪录片完成对社会和个体命运幽暗处的端详与思考,更希望通过纪录片完成对当下的连接和传承。另一方面,每一个普通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他的生存背景并不只是有限的生活空间,而是在整个时代气候影响下的历史风云。纪录片制作者不仅要看到时代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也要看到个体奋斗对于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而又跳出生活,以凝练和自然的方式,扎实的现实逻辑、情感逻辑来吸引观众。尤其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感触真实的时代脉搏,忠实记录社会人心,在个体命运、时代变迁之间找到精妙的呼应与互文关系,使时代、人物与观众产生深远的共鸣,这不仅是艺术问题,也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综上所述,在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纪录片心理补偿和文化抚慰功能在题材和文化价值上突出表现为:在宏大历史的叙述中突出民间的声音,在物与人的关系当中强调人的因素,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社会图景,同时也在情感上直指人心,从人性健全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角度,考量当下环境中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欲望,展示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二)作为文化表意实践活动,创作手法“多”和“新”成为新趋势

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和“新”是现代美学反思性的本质要求。

现代美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新奇的崇拜。“任何属于自然的东西都过于懒惰,无序晦涩迂腐,以致不能成为艺术家的根源。”“艺术只有与之决裂,建立一个与之毫无关联的领域,才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认为,美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艺术弥补生活的不足恰恰就是为生活提供了新的形式,无论是对熟悉的否定还是对日常生活的摒弃,都在强调一个思想:形式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

现代审美对电视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电视纪录片突出的写实性特点,让它容易流于生活表象,甚至会陷入自然主义的陷阱。因此,它要区别于生活本身,除了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外,就必须注重“陌生化”效果,在艺术感知层上给人一种新的东西、陌生的感觉,调动人的审美经验;就必须重视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更新,把深刻的社会内容用崭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求新求异,必须建立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也就是“非虚构”性。“非虚构”首先出现在西方文学里,强调以故事化手法对真实事件做艺术表达,因为具备完整的调查、细腻的笔法、冲突的情节、跌宕的悬念等表现手法而被称为“第四类写作”。“非虚构”给予大众的是一个感性而具体、可印证的真实。借用到纪录片领域,“非虚构”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制作者借鉴电影化手法,创新影像语言,将戏剧主义风格与纪实主义手法相结合,运用现代电影的角色扮演、拍摄技巧、剪辑手法等,以故事化手法完成主体内容,制造冲突与悬念、注重营造现场感,提升声画视觉刺激强度,追求影像奇观化。

反观近年观众反应热烈、专家评价高的电视纪录片,如《风味人间》《手术两百年》《人间世》《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他乡的童年》以及《航拍中国》(第二季)、《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城市24小时》(第一季)、《水果传》(第二季)等,除了以事实生动、内容感人、题材精选、形式新颖和蕴含经得起推敲的哲理外,同时又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更切合公众欣赏习惯和诉求。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了传统叙事“长篇大论”的方式,以“短、精、巧、趣”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每个国宝五分钟的时间,故事内容摘选传奇曲折经历,第一人称讲述巧妙拉近当下观众和久远文物的距离,文案简洁,短句生活化,而且解说俏皮,自然接地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商业化浪潮中,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并非单纯的艺术问题,也绝不是纯粹的商业运作。这种创作,是艺术探索、社会效益和商业诉求各方面力量的博弈。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电影化叙事倾向,借鉴商业片中的故事化结构、快节奏剪辑、两极镜头、陌生化拍摄角度、微观视点、电脑特效设计等手法,拓宽了纪录片审美发展路径,也提升了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和传播效果,对于纪录片在艺术探索和市场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观念和价值上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

在现代审美中,无论是制作者还是纪录片,都不再具有对某种意义的绝对垄断权。它不允许霸权、中心、权威、排斥他者,“意义”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各种价值的交往和对话,是一种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生产过程。惟其如此才能保护生活本来面目的多义性。

当我们在观看一部电视纪录片时,心中始终会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是否像真正的生活那样复杂,无法简单地赞美或者批判?它又是否像真正的生活那样单纯,从纷繁乱象中抽离,只有爱和生命永存?这就是纪录片审美的反思性带给我们的审美自觉,也是复杂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思考。

随着纪录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近几年,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和多元。中国13亿人的生存和现代化转型是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重大事件,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环境问题、战争难民、弱势群体等与家庭关系、教育、个人发展等话题一起组成了极其丰富的新旧交织的社会话题。对社会变化的警醒和思考、敏锐和直感,也决定了作品到达的不同层次。一些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也进入了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例如当下年轻人关注的话题“逃离北上广”,就是他们对自己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和选择。纪录片《返乡》是“涌向北上广”的逆行现象思考,关注的不是从乡村到城市、又从都市回到小城镇的简单旅程,而是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与焦虑的增多、归属感与安全感的消退背景下,对这些重新作出选择的年轻人人生轨迹的再度审视。影片聚焦现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和现代人的角色困境,提醒现代人倾听内心的声音,重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自我。

价值多元化带来了表现手法的不拘一格。除了纪实、口述、动画、再现等手段以外,网络风格的视觉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影像叙事上也呈现出灵活多样的面貌,有的作品以端庄细腻见长,重在展示内在的美与爱;有的作品以强烈的真人秀风格,尽显真实的魅力;有的作品以充满想象力的镜头组合,完成内容构建;有的作品以超现实的风格,完成一次纪录片的实验。《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和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和故土情结,用多维视角展现出了当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纪录片的创作图景中,不能忽视大片的市场化探索。这些“中国故事”首先更具国际性话题;在表达上更注重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河西走廊》《贝家花园往事》《五大道》等电视纪录片叙述结构符合当下国际流行模式,影像、声音、编辑手段娴熟专业,部分影片邀请了国外的摄影师加盟拍摄,并且采用4k高清、移动逐格、陀螺仪航拍等技术,使中国纪录片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

当然,这一阶段纪录片创作也有一些问题和缺憾:一些作品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纪录片应有的真实质感,内容和细节上不能打动人;部分社会类纪录片主题先行,停留在好人好事的阶段,没有以内在矛盾冲突为核心推动故事化叙述;大片过分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和镜头的唯美效果,大型专题片化的趋势仍难消解。

三、结语

以上我们讨论了近期电视纪录片审美反思性的趋势和表现。这些趋势和表现是复杂的、辩证的和互补的,它们力量之间的冲突和妥协塑造了电视纪录片美学的基本面貌。而对于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希冀在时代发展和艺术创作中消解。

猜你喜欢

反思性纪录片艺术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