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报道中对增强“四力”的思考
2020-11-17
作为一名市级广电媒体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亲历过许多突发灾害、灾难事件报道,但2020年春的抗疫报道,却是惊心动魄最刻骨铭心的一次,也是最值得回味、思考和总结的一次。
历时两个多月的抗疫报道,是对自己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综合大考。经历这场大考,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增强“四力”体现着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凝聚着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基本保证和根本遵循,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学思践悟,不断增强“四力”,提高履职本领。
一、增强脚力,直抵现场,提升实战能力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基,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增强脚力,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根基。只有迈开双脚,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深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才能捉到新闻“活鱼”。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更是如此。
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从1月25日开始,商洛市也相继出现7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面对严峻形势,市县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此时此刻,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职责使命,就是做好抗疫宣传报道,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凝心聚力。
作为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新闻老兵,又是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除了整体策划、安排记者等大量管理工作外,我首先想到,自己必须冲到抗疫第一线,以上率下打好这场抗疫报道战。1月27日,大年初三,笔者带一名记者首先出击,从商州转战洛南,拍摄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率先发出《我市各地筑牢防线严防死守,坚决防范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这条新闻,成为第一条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先后10余次外出采访,双脚直抵市县疫情检查站、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病房、乡镇农村、陕鄂及陕豫鄂边界等抗疫最前沿,推出《商州沙河子镇:全员动员战春节,严防死守抗疫情》《临时党支部: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筑起战斗堡垒》《火线入党抗疫情》《陕鄂边界:两地一家亲,联手抗疫情》等20多条报道,经全媒体传播,在全市引起广泛影响。在我的带领下,广大记者不惧风险,逆行向战,把镜头对准一线,把话筒伸向一线,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报道描绘了全市波澜壮阔的抗疫画卷。
大疫之下,新闻记者只有冲到第一线,才能亲身感受什么叫“城市停摆”,什么叫“一级应急响应”,什么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亲身感受疫情防控的紧张激烈和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让抗疫报道充满温度和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增强脚力,要始终把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牢记于心,以发自内心的职业激情和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驱动双脚,不断在新闻现场摸爬滚打,提升实战能力。越是大灾大难,越是非常时期,越要不畏艰险,越要勇敢上路。
二、增强眼力,明察秋毫,提升辨别能力
眼力是新闻工作者对所见所闻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快速辨识、鉴别、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增强眼力,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前提。只有练就一双敏锐犀利的“新闻眼”,做到明察秋毫,才能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
在抗疫最艰苦的阶段,随着武汉病亡人数的增加,在其他许多医疗条件较差的地方,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成为确诊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成为人们最关心也最担心的话题之一。2月3日上午,笔者带记者到市中心医院采访,在寻找一个采访对象时,无意中走进一个视频会议的分会场。原来是陕西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正在举行首场远程诊疗视频会,省城各大医院多名医疗专家,通过视频就商洛首例确诊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及是否达到出院标准进行会商研判。经过几分钟现场观察,我迅速意识到,这是一条极有价值的重要新闻。随即改变计划,全程拍摄了这场视频会议,并对在场的商洛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市中心医院院长进行了采访,迅速发出《我省多位专家为商洛首例确诊患者治疗把脉献计》的独家报道。
这条新闻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这场远程会诊视频会议的报道,反映了省市医疗专家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表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主题,让人们看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抗疫期间,我从基层一线发出的《一个基层干部的跨年“战疫”》《危难时刻的最佳搭档》《一封特殊的来信》等不少独家报道,都是不在采访计划之内的意外收获。这种“偶遇”的、“捡拾”的好新闻,经常“潜伏”在记者采访活动的“周边”或“底层”,如果眼力不够,就难以发现。
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同样的道理,新闻工作者更不能当“睁眼瞎”。只有深入火热生活,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久久为功,不断提升辨别能力,才能拥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
三、增强脑力,深入思考,提升策划能力
脑力是进行思考思辨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脑力,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先导。只有根据不同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要求,开动脑力,深入思考,精心策划,才能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抗疫之初,“要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为了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抗疫报道中,我们认真分析研判,精心策划布局,确立了“立足商洛,放眼全局”的报道原则,既要讲好商洛本土抗疫故事,又要讲好商洛援鄂医护人员在武汉的抗疫故事。透过商洛和武汉两个战场、两个视角,来呈现万众一心抗疫情的强大合力,体现“全国一盘棋”的战疫大布局,从而“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先后策划开设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权威发布”“本台短评”“抗疫日记”“朋友圈里的抗疫故事”“最美战疫人”“武汉保卫战的商洛贡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等专栏。通过动态消息、信息发布、主题报道、典型报道、新闻评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开宣传报道,传递党中央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展现防控成效、讲述抗疫故事、正确引导舆论,奏响了强大的抗疫主旋律,增强了全市抗疫的信心和斗志。与此同时,高度重视融合传播,统筹网上网下,兼顾大屏小屏,创新内容、形式、手段,推出大量融媒体报道,通过手机台、微信公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网上传播覆盖,发布了《空城战役》《振奋人心!刚刚,商洛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商洛战疫:确诊患者出院时间表》等一批爆款作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增强脑力,必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握新闻宣传工作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策划能力,努力让新闻宣传工作更好体现规律性、增强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四、增强笔力,讲好故事,提升表达能力
笔力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作品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引导舆论的能力。增强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关键。新闻工作者必须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受众喜闻乐见,产生共鸣。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抗疫期间,特别强调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在紧张激烈的抗疫斗争中,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发生,我采编的大部分报道都是讲述抗疫一线的人和事。《危难时刻的最佳搭档》,通过讲述洛南县医院唯一的男护士何力与同事黄书爱在护理商洛首例确诊患者的三天三夜里,克服恐惧、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基层医护人员危难时刻敢于豁出命来的牺牲精神;《吴家琪:用爱为生命加油》,通过讲述商洛首批援鄂抗疫英雄吴家琪在病床前为重症患者一遍一遍读信的故事,表现了抗疫英雄视患者如亲人的仁心大爱;《一个基层干部的跨年“战疫”》,通过记录沙河子副镇长张威紧张忙碌的一天,讲述他忘我工作、顾不上回家、忘记了过年的抗疫故事,反映了基层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
讲好故事,离不开快速、准确、练达的笔力。我最大的体会是,笔力不单纯是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还需要脚力引领开路、需要眼力找准亮点、需要脑力输送灵感,是对脚力、眼力、脑力的直观表达和呈现。只有深入现场了、亲眼观察了、亲身感受了、用心思考了,动起笔来才会如有神助,才能写出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的好作品。
我采编的许多抗疫报道在采访过程中就在结构腹稿,有的在采访现场就发给了新媒体,有的在返程途中已经在手机上草就。即便如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仍然习惯从谋篇布局、主题立意、标题导语、关键词句上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力求把自己的笔力发挥到极致。
在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增强笔力,讲好故事,还要具备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要素表情达意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充电补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增强笔力提升表达能力的“十八般武艺”,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融媒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