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技术看电影如何营造“沉浸感”
2020-11-17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镜到底”
电影《1917》剧本是根据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回忆录改编完成的,该片摄像师是荣获14次奥斯卡提名的当代最伟大的摄影大师之一——罗杰·迪金斯,剪辑师是李·史密斯,正是凭借着这样豪华的创作团队,才创造出了电影中“一镜到底”的神秘与魅力,将技术与美学相融合,带领观众回到一战的现场。
(一)摄影机选择与摄影机运动
摄影对于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摄影风格决定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故事讲述的节奏,镜头在主客观记录中进行视点的转变,从而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这些基于技术支撑而引发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更加产生角色代入的沉浸感。在《1917》中,为了实现战争片“一镜到底”的实景拍摄,即采用银幕内外时间同步的一种拍摄方法,剧组打造了5200英尺长的实景壕沟和丰富的战场场景,并且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对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路径进行了排练,一次又一次的调度预演需要摄影师拥有极好的体力以及更为轻便和全能的摄影机进行技术支持。《1917》首次使用了ALEXA Mini LF摄影机,配合ARRI Signature Prime镜头和TRINITY稳定器,传统的系统会让摄影机的位置非常受限,而TRINITY稳定器采用混合式设计,既有传统斯坦尼康的流畅性,又融合了远程云台的精度,因此摄影师能在身边的整个空间内自由探索。
首次使用于电影的新产品ALEXA Mini LF摄影机则既满足了导演对于长焦镜头的需要,还在使用中彰显出了轻便、大画幅还有高动态范围等优势,其中动态范围指的是最亮的白色和最暗的黑色的比率。对于数字摄影而言,动态范围就是数字摄影机所能记录的最大光强和最小光强之比,高动态范围( High Dynamic Range,简称HDR)是用来实现比普通数字图像更大曝光动态范围(即更大的阴暗差别)的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使画面的层次和细节更加突出,表现人物主体时也会增强画面的质感,这意味着摄影机对光影的再现更加真实,大大提高了电影实现“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为了保持影像质感与战场气氛相匹配,摄影团队选择在阴天拍摄所有的场景,但阴天对于画面中细节的呈现和还原是非常难的,对于高动态范围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的光影,摄影技术的复制功能可以将现实事物的客观外在纳入画框内,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立场,而光线元素却能够激发受众共情能力,导演意图、演员情感以及故事脉络都可以跟随光束直抵观众内心深处,从而产生电影的“沉浸式”感受,影像质量的升级使得观众能够看到更为清晰、更为流畅、更高明度和更为逼真的画面,ALEXA Mini Lf摄影机从这些方面来看满足了电影《1917》运动摄影对追求写实与艺术的需要。
在摄影机运动上,电影通过人持与车载摄影机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了画面中镜头运动与人物运动间过渡时的流畅和平稳,在《1917》里极大地表现出了罗杰·迪金斯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流畅平滑的过渡使得“一镜到底”更为真实。此外,电影镜头内部的运镜也独具匠心,摄影机的每一次落幅都恰到好处,不同景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情绪,透露出不同的细节。比如当斯科菲尔德终于找到麦肯齐上校后,二人对话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麦肯齐上校和斯科菲尔德目的不同,因此画面中两者的中景镜头表现出了激烈的情绪对抗。电影还通过摄影机被遮挡或模糊物品的特写来进行摄影机运动方向的转变,更换视点,加之景别与画幅的设计,使得战争的无力感与窒息感在镜头运动间传递给观众,并引发电影悬念,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
(二)无缝剪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战争电影为了保证叙事多样性,大多会采用蒙太奇式剪辑手法,来增强电影戏剧冲突,提升电影观赏性,而《1917》通过十几个时长8分钟到15分钟的长镜头组接,在巧妙的剪辑缝合下呈现出“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运用模糊性的摇镜头、镜头遮拦、贯穿物以及黑屏等转场技巧,尽可能抹去剪辑痕迹,以此实现了无缝剪辑。
这种无缝剪辑的运用早在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中就已经实践过,还有近年来的《鸟人》等用电影动画合成技术建构出的“一镜到底”,虽然拍摄和剪辑方式并不是特别的,但是运用在战争题材影片中却是第一次。战争电影需要宏大的场面和叙事,所以往往采用蒙太奇剪辑法,突出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而《1917》中的无缝剪辑在借用最基本的转场技巧之余,更多的是与摄影机运动紧密结合,在视点间流畅转换,实现“一镜到底”的视觉体验,观众始终跟随主角的轨迹进行移动,达到“沉浸感”的观影体验,同人物一起喘息、紧迫与惊慌。
相比2D,3D/4D被更认为是沉浸式的数字化表现,但是《1917》凭借2D电影也做到了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甚至还因为不用通过额外的设备进行观看而避免了因为视差而造成的眩晕感。同时,通过镜头的变化,在镜头内部还形成了时空转换和人物之间的调度,将战争的残酷、紧张与急促表现无遗,也对外在空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不断满足观众新鲜感,还通过场景设置,呈现出了电影艺术性的特征。巴赞认为,剪辑所创造出的蒙太奇效果其实是对影片时空统一性的破坏,通过蒙太奇剪辑来操纵观众的心理其实是对观影自由的束缚。此外,由于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与现实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只有通过尽可能再现“真实”,才能逼近电影艺术的真谛,而长镜头便成为了为电影“再现真实”的一种最重要的拍摄技术手段。
(三)数字CG技术与摄像运动控制系统
詹姆斯·卡梅隆曾说:“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只做电影和其它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身处数字电影时代,电脑生成图像技术已经愈发成熟,计算机图形( 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特效技术技术不仅使得电影摆脱了以往技术条件的限制,艺术想象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还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技巧,对电影的艺术感染力的提高,几乎贯穿于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在《1917》中大部分为再造的真实场景,比如在农庄后院那场戏中便是运用数字CG技术模拟出德军飞机被击落坠毁的场面,飞机坠毁后飞行员挣扎于驾驶位,飞机剧烈撞击所引发的战火等,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的后续发展。
此外,由于电影使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摄影的起幅与落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节奏,从而营造出悬念、惊恐等情绪,为了提高拍摄的精确度和效率,电影还采用了摄像运动控制系统(Camera Mo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OCO),以此实现同时同步控制摄影机、拍摄物、灯光等运动轨迹及拍摄底片速度等,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让摄影机产生动态移动的镜头视点,精确不断复制这个移动的视点从而达到一个独特完整的特效镜头。这一系统在数字制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拍摄能够完成全自动、全资讯化的预览,拍摄者能够进行前期的规划,从而提高拍摄效率。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影片制片中心最主要的电影制作工具,《阿凡达》《指环王》等电影都采用了MOCO摄影系统。
这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但是在《1917》中运用地非常精妙,在教堂逃生的那场戏中,团队为了试验出光线的闪烁与变化,不仅事先打造了一整套废墟小镇和房屋的模型,甚至每扇窗户的大小都进行了细节上的调整,并结合沙盘预演,最终实现了战火让黑暗与阴影充满了明亮的状态,清晰地展现了场景,当镜头转过去之后,这些高大的结构投射出更惊人的阴影,在镜头中不断变幻,将黑夜里的光影奇观表现地淋漓尽致,营造出了神圣又噩梦般的情境氛围。所呈现出的美学奇观是通过数次的计算和系统的模拟所最终拍摄而得以呈现出的结果,甚至演员的奔跑速度、风速、距离等都被考量在内,才共同形成了一整套精密全面的拍摄方案。
在以上技术的支撑下,电影突破了单一视点,“一镜到底”引领观众的神经一步步引到了高潮,使得影片在风格化表达上达到极致,并给观众以游戏玩家身份的沉浸式代入感,与士兵一同置身于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光火、燃烧着的末日教堂、樱花飘飞的河流之中,将长镜头记录现实转变为创造现实,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镜和调度方式,在视觉上为观众带来了“沉浸感”与“现场感“。
二、化繁为简:电影声音的“去技术化”
电影声音可以分为三类:音响效果、音乐和对白,在《1917》中加以使IMAX均衡点声源音响系统,使得声像更为丰富,以及更加精确和均衡的音质,电影中的风吹草动、泥沙掉落等细微声音都能够听得很清楚,并且形成一种被声音所包围的感受。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与电影混音设计有着很大的联系,电影的混音表现为一种声场创造式的再现和对现实世界的重构,并不完全依赖于录音的实际声学空间与乐队声部的摆位,无论是同期音,还是后期的拟音效果,抑或是配乐的加入以及人物对白,都是一种表意性的再现,从而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实的影视空间,这种真实不仅仅在于还原,而是带给观众真实且震撼的听觉盛宴,每种声音间的融合和层次处理共同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混音水平。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追求感染力和在场感,从而对混音要求也很高,以往常常会以较为激烈的枪战声、爆炸声、撞击等声音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历史感,但是在《1917》中这些声音元素都被大大弱化,不使用极端声音,也不过分处理声音,而是更为接近真实,保持自然空间中声音的能量场,表现出声音层次、远近、重量等信息,最大限度还原了所有场景涉及的音响效果,如枪声、炮火声、水声、飞机声、攀爬铁桥声等,但也用音乐来避免真实战争中血腥激烈的斗争声音,表现出导演和声音设计师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反战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彰显出当下声音创作中所遵循的节约主义美学特点——“少即是多”,相比70年代末杜比声音在技术上的突破,因为不会失真而一味追求宏大的声音,但是显然这种声音并不适合故事的讲述,所以为了使各个方面均衡统一,电影声音开始做“减法”,从而强调出真实感与平衡感。在《1917》中,为了还原真实和自然的声音,枪声、飞机声等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同期声录制,演员在战壕中奔跑时身上也放了3-4个领夹麦,还原声音在自然能量场中的状态和经过障碍后减弱的声音,以及演员急促的呼吸声,这些是后期在录音棚中无法实现的。
三、结语
当下,声音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使电影艺术实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带向了新的阶段。《1917》被认为是当下新技术的代表作,结合复杂的摄影技术、剪辑技术、灯光技术、声音技术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对影像的真实感追求也进一步得到了实现,突破战争片震耳欲聋的声效和更为刺激的3D立体体验。事实上,《1917》具有对技术的极强控制力,并通过平衡和协调,达到了“去技术化”的效果,并没有一味利用技术追求奇观冲击,而是通过大量真实场景的拍摄和影像语言的配合,使得即便是特效等技术所实现的,也更为接近影像真实感,实现了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协调融合和统一,表现出了电影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为观众带去了更为真实的“在场感”和“沉浸感”,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唤起了人们内心最饱满也最深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