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江州司马”的诗意人生

2020-11-17闫庆梅

支部建设 2020年32期
关键词:元稹白居易

□闫庆梅

回望历史,唐朝是属于诗歌的。那时候,诗人是引领时尚的明星,是掌握政治的主角,是推动社会的中坚。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唐诗为唐朝赢得了无上辉煌的文化地位。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无疑,他的个人成就也是构成这股文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这时候已是标准的中唐了,白居易出生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盛唐的华美已经一去不复返。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出任徐州彭城县的县令,一年后因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后来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相对安稳的童年时光。

白居易曾说自己写诗学文“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所以,他的科考生涯比较顺利,在金榜高中后,他参加“雁塔题名”风俗活动时,挥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句,四座皆惊。

随着李白杜甫的相继离世,安史之乱后的唐诗也陷入了如朝局般一片落寞的凄凉之境。当时的大诗人顾况看到诗稿上的无名小辈叫作“白居易”,开玩笑地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站立一旁的白居易一言不发。顾况又心不在焉地往下翻,渐渐地,他的神色凝重起来,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激动地握住了白居易的手:“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现在看来,每个人的出世都是带有使命的,白居易的使命便是要重振唐诗的雄风。他的声名随着诗作的流传在长安扩散开来。一时间,长安米贵诗亦贵,白居易声名大振,从此走上了他的仕官之途。

文人的仕途总是艰险的,白居易也经历了各种赏识与贬罚,从长安到江州再到苏杭,官职升迁,环境变化,好在并没有影响他的一颗诗心。在人生的每个时期,或意气风发或激愤不平,或潇洒开阔,都有大量诗作问世。尤其,进入中年的白居易,言行间逐渐多了沉稳,对诗歌以及肩上的责任有了新的思考。他看到他的前辈“大历十才子”们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为己有,美则美矣,不免雕琢,气格远不及盛唐。他看到有的人不闻啼饥号寒,只知琴瑟钟磬,很是鄙夷。他想,这样的诗歌又有何用,必须改变。于是,他拾起了《诗经》和汉魏乐府的传统,接过了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风骨,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他主张,文学必须突出社会作用。他说,“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写下《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在《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最终得到的只是挂在牛头的“半匹红绡一丈绫”。

在写下这些字句时,我想白居易一定是泪眼潸然的。这并不是白居易多愁善感,而是他怀有一颗悲悯的心,不时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然有人坚如铁石,对遍地的哭泣都见怪不怪,那么,我来为苍生代言。这些诗篇让今人读来,仍闪烁着温暖而博大的人性光辉。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的两首诗作,它们足可以登上古代叙事长诗排行榜。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有争议的。当然,一首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传,影响如此广泛,不可能只有一种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这首诗中都能找到与自己内心息息相关的东西,无论情感还是思想都会有所触动。所以,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歌颂诗都是不恰当的,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有为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泪,又有对他们误国的批判之泪,二者交相融汇,呈现出乐中有悲、爱中有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几年后,白居易出任江州,这是他人生中很大的一个挫折,也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浔阳江头,荻花瑟瑟。失意的江州司马与迟暮歌女的蓦然相逢,便成就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描写音乐的伟大诗篇《琵琶行》。之所以说伟大,是因其道出了多少人有而不能言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首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通感运用得好,“冷涩”是什么音色?“凝绝”是怎样停歇?全凭你的想象。“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流”“瓶破水迸”“骑出刀鸣”……当这一串精妙的比喻持续出现时,耳边就会响起琵琶独特的节奏与旋律,这种回肠荡气、余音袅袅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就是以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琵芭行》堪称唐诗的又一首巅峰之作,也是实至名归。

2016 年秋,G20 峰会文艺演出定名为“最忆是杭州”,其文化韵味惊艳了世界,而这个名字就是出自白居易的另一首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其实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十余年后回忆有感所填。

822 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年过半百的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到任后,他发现当地正值旱灾之年,农田干涸。白居易不仅开湖放水,还在上任后不久主持整治西湖,修筑湖堤,时人起名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白堤,原名白沙堤,但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还是愿意称其为“白堤”。

而不为人知的是,白居易离任杭州时,曾将自己的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用于公务,这笔基金一直运转了很多年。825 年,白居易就任苏州刺史,他开凿了一条从阊门到虎丘长达七里的山塘河。在他离任苏州时,百姓纷纷悲泣不舍,刘禹锡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如此悲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诗人元稹,可以称得上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等人去慈恩寺游玩后,一起饮酒畅谈,他忽生惆怅,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随即写下:“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此时的元稹在干吗呢?他竟是梦见白居易在慈恩寺游玩,怅然而醒后,也写了一首:“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其实,元白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在生活困难时,两人相互资助;在文学创作中,两人风格相近;在政治主张上,两人也具有相同的理念。元稹被贬时,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这种生死之交,实配得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

他俩一生唱和了很多的诗,在元稹去世十年后,白居易满含热泪,写下这一首注定不会有回应的诗:“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元稹在泉下骨将作泥,而白居易在人间头已飞雪。有时候,我们神往古人的诗酒风流,但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他们所经受的磨难,又岂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度过,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先前就知道龙门潭的八节石滩地势险隘,过往船筏经常受损,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件事,退休后没有了公权力,就变卖自己的一部分家产作为疏浚八节石滩的费用,终于使险路变成通津,实现了“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的愿望……

后人对白居易的评说褒贬不一,这是正常的。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人性使然。接纳或者不接纳白居易已经不重要了,斯人已远,他的生命因诗歌而永生,足矣。

猜你喜欢

元稹白居易
消暑诗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共苦的爱
元稹的情诗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夜雪
“磊落小人”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