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的前世今生
2020-11-17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1941年9月,17岁的青年贺敬之走在边塞城市延安洒满晨光的大路上,高声地歌唱着:“是我的——这早晨,这太阳!是我的——这欢快的一天的开始!……现在是每一种颜色都鲜红的季节。现在是每一个喉咙都发声的季节。现在是每一双手都举起热情的季节。现在是每一朵花都结实的季节。……光明和温暖正在这大地上开始,这里正在开辟,正在手创。……我看见这大地每一秒钟都在前进,我看见这大地每一秒钟都在生长……”而在他所放声歌唱的这片大地上,有着一所让其一生魂牵梦萦的学校,一所“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的学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2月,为适应抗日战争急需,由毛泽东领衔,与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扬共同作为发起人,联名发布了关于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缘起》,这份文件至今仍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鲁艺创立的初衷:“艺术——戏剧、音乐、美术等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
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培养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的高等学府——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正式成立,汇集了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大系,后增设文学系,云集了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陈荒煤、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等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任教,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以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为共同必修课,并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和实践组织,陆续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艺工作者,如王大化、袁文殊、华君武、孙犁、鲁藜、严辰等。在1938年4月至1945年9月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共开办了文学系五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六届,培养学生近七百人,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均为鲁艺学员。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来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条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从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精辟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他号召鲁艺人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于是,“吹芦笛的诗人”艾青以《少年行》《雪里钻》《布谷鸟集》转型为一名合格的党的文艺工作者;“富于民族气派的”版画家古元用刻刀将《游击队行军》《减租会》《区政府办公室》一笔笔留在了中国革命美术史上;朝气蓬勃的朝鲜革命青年郑律成创作的《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技惊四座;而那位年轻的歌者贺敬之更是从脚下的大地上产生创作灵感,写出了家喻户晓、传之后世的《南泥湾》《白毛女》……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鲁艺精神代表了“艺术为人民”的方向,汲取了大地的养分,坚定了人民的立场。鲁艺的艺术家们将自己的创作转向民间、转向生活、转向人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要将鲁艺精神融化于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中,把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最根本的需求相结合,把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同联系本土传统相结合。抗日战争结束后,延安鲁艺人奔赴祖国各地,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又培养了大量文艺人才,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我刊特别策划“鲁艺的前世今生”专题,邀请马正锋、李萍、侯业智、李新梅、崔琦、茆梅芳6 位作者,讲述“小鲁艺”转向为“大鲁艺”,昨日的“老鲁艺”传承、发展为今日的“新鲁艺”的鲁艺故事。如今,鲁艺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当年17岁的歌者,如今也已是96岁高龄的长者,而他的歌声却仍在继续:“我走在早晨的大路上,我唱着属于这道路的歌。我跟着前面的人,后面的人跟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