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二月
2020-03-06
1970年2月2日,哲学家罗素逝世
1872年5月18日,伯特兰·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一个贵族家庭。罗素的双亲在其年幼时便去世,罗素在祖父母家度过了童年时光。他从小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具有种神秘的力量,不受人类感情的影响。1890年,18岁的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毕业论文题目为《几何学的基础》。1910年,罗素与老师怀海德合作10年之久的《数学原论》第一卷出版。1912年,40岁的罗素出版《哲学问题》。
1920年10月,罗素应邀前往中国。他先抵达上海,并在杭州、南京、汉口、长沙等地走访,后到北京大学进行为期数月的讲演交流。罗素对中国文化颇有好感。他认为在未来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国将扮演重要角色。回国后罗素写成《中国问题》一书。罗素和同时期来华的美国学者杜威被认为是中国学界了解西方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
罗素被认为是20世纪杰出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改革者。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数学原论》《社会改造原理》《西方哲学史》等。1970年2月2日,98岁高龄的罗素在平静中离开了人世。
1899年2月3日,作家老舍诞辰
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小羊圈胡同内。2月3日正是小年,马上就是新春,父亲为其起名“庆春”。1913年,老舍考取北京师范学校预科,在校期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各种新学科的教益,并初步展示了文学才华。1924年,老舍经推荐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授古文、官话口语、翻译、历史文选等,后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等任教。1938年,为奔赴前线,老舍抵达重庆,开始从事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创作。1946 至1949年,老舍赴美讲授中国现代文学等,并于1949年底回国。
老舍一生作品等身,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善于描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字简朴明快,幽默诙谐,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底层社会工作者有深入的观察、描写。老舍创作的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深了知识界人士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迅速传播。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主要撰稿人有马君武、黄与之、康有为、章炳麟等,黄遵宪、严复等也经常寄来诗文、书信发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本报告白》中这样写道:“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
创刊初期,《新民丛报》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立倡民族主义,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推行新文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文章是《新民说》,期望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该报语言流畅,文笔犀利,深受读者欢迎。畅销时一期可售至1.3 万余份。
1903年后,在革命形势高涨下,《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竭力反对革命,与同盟会领导的《民报》展开长期论战,遭到革命派的严正驳斥。1907年11月20日,因论战失败《新民丛报》在出版96 期后终刊,前后历时近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