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2020-11-17马富科

鸭绿江 2020年27期
关键词:桃花意象诗人

马富科

意象是创作主体被创作者赋予一定感情色彩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的常见表现方式,在多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我们根据唐王朝发展兴衰史将唐代文学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均有桃花意象出现,但是内涵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特征。唐代文人注重在作品中引入桃花并深入挖掘桃花独特的视觉美感和情感寓意,借桃花来抒发内心未诉之情,展现出桃花不同的姿态。

一、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的变化

初唐时期,描写桃花的诗人和作品初现,但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诗歌缺乏真情实感,形式上有烦琐浮华的通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显得浅显。后来,李白将桃视为友情的象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实现了从咏物到咏情的转变。盛唐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更多的是抒发欢喜快乐的情感。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将桃花看作春天的象征。在这一阶段,唐代文学桃花意象的造诣发展到最高,将桃花人格化,面对自然界的桃花,诗人灵感才思泉涌。中唐时期,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期,很多诗人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便开始借桃花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或怀才不遇之情,如刘长卿的“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总之”(《晚桃》),意在说明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君王赏识,空度多年,浪费时光,身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奈之情溢出。晚唐政局动荡不安,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文学发生变化,这时诗人创作的作品多趋向世事变迁和对以往盛唐之景的向往。对当前时局的不满,内心虽然仍存有希望,但已经变得颓废,态度趋于消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表明桃花依旧,但时代已经过去,人也经历了世事变迁。

二、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

1.对春日美景的赞叹

桃花在三四月份开放,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早春的信号,诗人在赞叹春日美景时经常以“桃红柳绿”“桃花流水”等词语描绘,远远望去花朵娇艳,粉嫩的颜色好似春天里的彩霞,因此在很多关于早春的桃花中,诗人都洋溢着赞叹之情。白居易的《寄题忠州小楼桃花》写道:“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诗人在表达思念之情时以桃花意象代之,桃花也一直是春天里最典型的象征。白居易在《晚桃花》中写道:“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桃花淡淡的清香、优美的姿态好似春天里最美的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桃花的爱怜。

2.青春美丽女子的象征

唐代诗歌关于女子春恨主题的作品颇多,这多是从最初《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桃花意象引申而来,这里桃花表现出女子的娇媚美好形象。唐朝《天宝遗事》记载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宫内禁苑种植了上千株桃树的故事。桃花盛开时,唐明皇摘下一朵桃花插在杨贵妃头上,并说桃花最能体现女子娇态。唐代文学关于女子和桃花的作品有很多,诗人笔下的桃花突出的多是娇艳多姿、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女形象。如诗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庆》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这种将美丽女子和桃花融为一体的写作,咏物咏人,两者合一,但在称赞女子美丽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首诗有对青春红颜易逝的叹惋,表达红颜薄命和佳人易老的情绪。在诗人岑参《长门怨》中有“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羞被天桃笑,看春独不言”的描写。这首诗虽然在写春天的桃花景色,但表现的却是对红颜易老的慨叹,“红粉湿啼痕”和“羞被天桃笑”两句之间形成对比,“红粉”不仅是指桃花的颜色和外形,同时意指女子对自己青春美丽逝去的追悔,因此“湿啼痕”既是指女子哭,也指桃花凋零,勾勒出桃花便如女子一般薄命这一感伤画面。

3.对爱情的歌颂

从唐代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到无名氏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些都是对爱情的美好期待。桃花在仲春时节盛开,春天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好的季节,万物复苏,桃花开了,为爱情萌芽渲染了气氛。唐代文学中借桃花来歌颂爱情的诗句随处可见。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的就是才子佳人在桃花下遇见的故事,见面地点在都城南庄。开篇诗人点明相见的时间和地点为去年的都城南庄,在一个有桃花的门口,诗人看到了桃树下的佳人,心中顿时产生仰慕之情;今日故地重游,佳人已经不见踪影,但桃花依旧肆意盛开。从此“人面桃花”成为爱情的表达,桃花意象又多了重含义。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片绿意的时候,看到野外一簇野桃花,诗人怜爱,心生欢喜,暗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4.对时事和身世的感慨

魏晋时期,桃花是早春物象,花开花落也是自然现象,诗人写桃花也只是表达自己的怜花惜花之情。但发展至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衰落之后,很多诗人郁郁不得志,不能直接抒发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情,开始借桃花的凋零来暗指自己,同时抒发身世之感慨。如白居易在《种桃歌》中写道:“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诗人在桃树下饮酒,在举杯停杯的空当忽然心生感慨,目睹桃花飘零,想到自己的境况,在对桃花怜惜的同时有了对自身年光渐迈的悲慨。李九龄在《山舍南小溪桃花》写道:“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从表面看诗人可怜桃花生长在偏僻之地无人欣赏,被随意抛掷在深山乱木中,白白蹉跎了岁月。实际上诗人借桃花比喻自己,虽然身怀壮志,有济世之才,但是得不到重用,像桃花一般被人随意抛掷,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人在写桃花时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引入,赋予桃花人的情感,如“夺眼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然而虽然占得东风,有天时的帮助,桃花已经盛开,却无人欣赏。诗人这种主观感情的引入让桃花意象有了文人强烈复杂的情感和内涵,表明唐代诗歌对桃花意象的审美认识更加深入,文学成就达到新的高度。

三、桃花意象的艺术表现

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的使用和时代背景有关,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结合的产物。很多诗人眼看盛唐不再,心里不可避免产生一种感伤之情,因此以文人的眼光独具匠心地处理桃花意象的审美意蕴。首先精心选材,突出主体。唐代诗人从多个审美视角细致地观察桃花,并且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桃花的美感,很多诗歌作品都突出了桃花的美丽妖娆。从不同的角度咏叹桃花,诗歌表达的内涵就不同,主题也存在差异,这样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桃花的审美内涵。其次妙用修辞,体物贴切。魏晋时期对桃花的歌颂流于表面,有华丽浮夸的特点,丝毫未描述出桃花的神韵姿态,失去了美感。唐代文学抛弃了魏晋时期的浮躁华丽之风,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桃花的形态和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得更加贴切。最后是比兴寄托,寓意深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桃花的描写是“旁观式”的创作姿态,没有引入自己的情感,而在唐代诗人笔下“人面桃花”出现,情景融合。如王昌龄《古意》一诗中“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的描写,开题采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春天,四面八方的桃花依次盛开,女主人公揽镜自照,惹起春愁,这里描写的桃花意象是为了给下文做铺垫,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抒发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变迁,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也变得更加丰富。桃花意象是唐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不仅是春天的信号,代表着美丽的春景,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身身世的感伤等情感。尤其是晚唐很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都开始借桃花来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感情,丰富了桃花的意蕴。唐代文学中关于桃花意象的作品有很多,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猜你喜欢

桃花意象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清明,又见桃花红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