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四友”与山西
2020-11-17□宋强
□ 宋 强
琴、棋、书、画是指弹琴、弈棋、写字、绘画,被称为“四艺”,因为是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修身所必须的技能,所以也被称为“文人四友”。“琴棋书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称“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山西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关于琴、棋、书、画的记载数不胜数。
先说琴。古琴血统高贵,也叫作“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是在孔子时期就很盛行的乐器,距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琴操》载:“伏羲作琴。”《新论》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史记·五帝本纪》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礼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各种功绩,古往今来,三晋大地上的古琴大师层出不穷。师旷,春秋晋国人,一代古琴大师,谱出《阳春》《白雪》,成为千古名曲。伯牙,晋国上大夫,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中偶遇钟子期,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思想家荀子,安泽人,著有音乐理论著作《乐论》,首倡以礼仪秩序施政,以礼乐教化百姓之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山西河东出现了一门皆善音乐的盛况,后世乐界将其称为柳氏一门。诗佛王维,山西蒲州人,21 岁状元及第,以出色的音乐才华获“大乐丞”之职,著名琴曲《阳关三叠》即据其诗意而作。柳宗元,永济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化作琴曲《欸乃》……琴声悠悠,弹不尽三晋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弹不尽三晋大地沧海桑田荡气回肠。今天,三晋大地仍有爱古琴者为其着迷,为其献身。张浩,我省唯一一位手斫古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10 年时间,填补了山西斫琴的空白。古琴的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分十几个步骤,斫一张琴需择材、制图、造型、槽腹、合琴、试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200 多道工序,至少要历经两年才能完成。张浩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在他看来,斫琴的过程也是斫心。山西唐风琴社成立于1946 年,著名学者高寿田先生任社长,时有李庆中、张亮垣等诸先生参与,是山西首家具备专业水准的琴社。2003 年复社,彭建军任社长。琴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传承古琴艺术”为己任。多年来,应邀举办公益讲座,举行古琴演奏会100 余场。迄今为止,琴社同仁学习、整理、发掘新旧琴曲近百首,使优秀的艺术瑰宝在三晋大地重放异彩。
再说棋。相传围棋起源于山西,先秦典籍《世本》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帝在晋城棋子山路遇两小童下棋,遂停并与之研讨棋艺,此岭得名“谋棋岭”。谋棋岭山岭林间,至今散落着很多黑、白、黄三色相间的卵石,光滑圆润,很像围棋子。另据《山西通志》《陵川县志》记载,哲人、商纣王叔父箕子当年用此棋石,在此山推演天文,观测天象,占卦卜筮,围棋由此诞生。箕子有《麦秀歌》传世,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这首诗为后世屈原、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众多文人所推崇、效仿。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专门撰文称颂箕子。如今山上有箕子洞,便是箕子当年对弈的棋室,箕子洞的顶壁上隐隐约约的许多白色圆点状如围棋,又如一幅古代星象图。当地政府把棋子山开发为避暑度假区,度假区以围棋起源地为景点建设方向,兼有避暑、游览、参观、学习等功能,主要景点有:箕子洞、仙泽洞、纪念亭、象天枰等。山西诗人白居易诗“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是闻下子声。”二僧人在一片竹林中对棋而坐闲适安静的情形跃然纸上。以棋喻情,以棋喻世,以棋解愁,以棋对天地间万事万物,棋中寓意无限。
再说书。书法乃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名家代代迭出,爱者趋之若鹜。书圣王羲之,一帖《兰亭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师、姨母卫夫人,山西夏县人,卫夫人的曾族祖父卫觊、族祖父卫瓘、族叔卫恒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卫觊擅长的书法种类很多,包括古文、篆书、隶书及草书等,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献之的外甥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价他是“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称赞卫觊的书法水平是“或奇材见拔,或绝世难求”,已经达到了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地步。卫瓘是卫觊之子,也是曹魏至西晋初年的重臣,他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长于隶书和章草。其章草被唐人张怀瓘评价为“神品”。卫瓘之子卫恒精于草隶书,曾作《四体书势》一文,对当时的书体、书史、书法家都有详细的介绍,是存世最早的书法论著之一。人们常说卫夫人拜钟繇为师,而后书法日益精进。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对此记录尤为详细:“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卫氏家族一门四代书法家,其卫派书风,影响两晋南北朝之书法。唐代薛稷,山西万荣人,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代表作《信行禅师碑》。善于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精于画鹤,有《啄苔鹤图》等作品传世。其书法特色“风惊苑花”,“雪惹山柏”,充满诗情画意,宋徽宗痴爱薛稷瘦体字,终生临摹,创“瘦金书”独步天下。米芾,祖籍山西太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最大。傅山,清初第一书家,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其书出颜真卿,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之书法准则,为后学者奉为金科玉律。
最后说画。单提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蕴含国人丰富审美意识。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景象,到元代达到高潮,明清走向辉煌。此漫长过程,均有山西人清晰的身影。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富有神韵,略事渲染,便有深长悠远之意境,耐人玩味,另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人,五代后梁著名画家,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他擅画山水,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尤其创造出山水画的“云中山顶”,仰面而起,壁立千仞,创造了层峦叠嶂、松柏恣肆的全景式山水画,以天地无垠、宇宙造化的壮阔风骨自成一家,独立于中国画坛,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代表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另著有《笔法记》,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为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北宋山西太原籍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运用水墨淋漓、隐隐约约的“点”来描绘烟云变幻的江南山水,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米点山水”。宋代画家马远,祖籍山西永济,在山水画中取特写镜头式的近景和侧重画山川奇秀的一角的变化,被称为“马一角”。此画风延续 150 年之久,对后世影响不可低估。清代傅山,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董寿平,山西洪洞人,人称“董梅”“寿平竹”,笔下黄山,风格独具,画黄山而非黄山,非黄山而似黄山。风起云涌处山谷生风,令人仿佛身在画中,心驰神信,回味悠长。
前不久,省政府印发《“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实施方案》,彰显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在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上迈出了新步伐。8 月21 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发表《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打造“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文章,指出山西的文物遗迹数不胜数,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山西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诗。因此,从点点滴滴开始了解山西历史文化,是每个山西人的必修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