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0-11-17徐平平
文_徐平平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以学生综合素养为中心,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构建更加活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核心素养,对提高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了以灌输式、“填鸭式”方法为主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理念和目标,开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不能离开数学实践应用,教师需要注重在强化实践体验融入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相关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增加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机会,利用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要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创建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熟悉感,更加容易将其代入问题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应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探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主动为他们创建一些实践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提升活动的有趣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此外,还要丰富问题设计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素养。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以后,找到超市购物小票上价格是小数的物品,然后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来计算物品的价格,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家每天去超市都要花这么多钱,那么一个月要花费多少钱呢?”接着,让学生以小组模式来探讨问题。通过创设这种基于实践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才能出真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鼓励其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亲自动手去验证答案,不盲目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枯燥的加减算式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疲惫感,而且学生的思维不仅得不到发散,还会形成比较固定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刚学习计算的学生,反应和思考的速度都比较慢,长期纠结在一个算术题上,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对此,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创建问题情景,通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就能提高其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一天,松鼠妈妈、松鼠爸爸和小松鼠一起去拾松子,松鼠妈妈拾了7 颗,松鼠爸爸拾了9 颗,小松鼠拾了0 颗。它们一天一共要吃15 颗松子,请问这天松鼠一家拾的松子够它们吃吗?利用故事来创建问题,学生能很快投入思考中。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创建更多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声像视频等信息技术和资源,能够赋予数学知识更多的趣味性,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起到启发的作用。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故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利用更加丰富的资源来促进其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模式。
其次,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更加抽象的概念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在数学应用题中,学生容易被题目中“相向”“相对”等字眼所迷惑,弄不清楚方向。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题目变成一个动画图像,再把数字标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迅速理解题意,也能掌握一定的读题方式。
最后,小学数学的知识都比较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基本的概念,如加减法、乘除法、认识几何图形等,既有很多概念性问题,也有很多实用性技巧,因此小学生学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根据大多数人的能力来教学,长此以往,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会越来越困难,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知识,给予其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形成。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微视频、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将一些难点知识单独拿出来,制作出视频,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反复学习和观看。如很多学生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比较模糊,教师可以录制一个折纸的视频,通过折纸来体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知识。在视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做,教师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内涵。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只用黑板是无法展示更加丰富的图像的,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可以将不同的图形用动态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收获一场视觉盛宴,提高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