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学习人生

2020-11-17全建业

党课参考 2020年19期
关键词:坦克笔记

〉〉〉〉〉 全建业

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家,就是现在的黄兴镇光达社区。许光达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大将,曾经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首位装甲兵司令员,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回顾许光达的一生,无论是读师范、入黄埔、搞革命、留学苏联、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都将学习作为奋斗的基石,作为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上,更体现在把学习成果应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乐于钻研求甚解

1932年,许光达在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因当时苏区医疗条件差,被送往苏联治伤,后来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他下定决心突破俄文。他说:“读别人翻译过来的书,不如自己去读原文书。”没过多久,在一次学习交流会上,许光达竟然能够用俄语跟苏联同志结结巴巴地谈话了,这让所有同学感到非常惊讶。每次授课结束后,他都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不把问题搞清楚绝不罢休。许光达埋头写文章做学术研究的韧劲,在同期留苏同学中是出了名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光达把对学习的钻研劲头带到了学校、带到了部队。1954年8月24日,他在第一坦克学校与学员谈心的时候讲道:“虚心钻研,认真学习,在知识面前,是没有任何可以骄傲自满的,必须攻读。也不用害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科学面前不允许半点虚假。”后来,他还指示装甲兵各级领导机关建立“军官日”学习制度,给干部自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除了督促各级军官的学习,他自己更是学习不辍。在机关,只要军委没有重要会议,他都坚持与机关干部一同参加“军官日”学习。每到院校,他都要抽空去教室听课。有一次,许光达到第二坦克学校系统学习坦克技术。课后,他拿着笔记本走到教员面前问:“马力的定义是什么?刚才我没听清楚。”教员回答说:“马力,是指发动机的功率单位,一马力相当于一匹马那么大的力气。”“不,我想知道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教员告诉许光达:“准确的定义是:一秒钟把75公斤的物体提到一米的高度所做的功。”教员站在许光达面前,心里很是感慨,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学技术竟是如此认真。他曾经教过好多学员,还没有一个学员对“马力相当于马的力气”提出过质疑,唯有许光达较真。

还有一次,在上实车驾驶课时,许光达开着坦克在起伏的跑道上前进。只见他动作有条不紊,手拉操纵杆,脚踏油门,驾着坦克加速向前冲去。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还未来得及把坦克调整过来,坦克便顺着斜坡驶下去了。还好,坦克没翻过去,停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这个意外情况把教员吓坏了,他对许光达说:“您下车,我把坦克开过去。”许光达说:“不,我开上来的,我还要把它开下去。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是你的学员。”说完,他屏住气,硬是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过去。在许光达率先垂范学习精神的感召下,包括许多高级干部在内的广大官兵习军练武蔚然成风。

勤动笔墨苦用功

据粗略统计,许光达生前的读书量超过一万册,而且很多书上都做了批注,留下的手稿达四五十万字。不少人看到许光达在黄埔军校和苏联学习的笔记,惊叹其记录之详尽细致、标图之准确美观。特别是专家学者在审看《许光达军事文选》文稿时,震惊于作者关于协同作战、未来战争模式、机械化、现代化军队建设等一系列思想,超前了半个多世纪,其觉醒之早、角度之新实在难以想象。许光达特别喜欢把学习的思考记录下来,不仅热衷于读书批注,而且勤于动手撰写笔记。1926年至1927年,许光达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有一篇笔记叫作《野战工程》。笔记内容非常详实,绘图精准,字迹工整,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记录,还有基于现实情况的思考。1932年,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有一篇笔记叫《骑兵进攻战的基础》。这篇笔记不是一般知识点的简单抄写,而是对骑兵战斗规律的深度挖掘,堪称一篇极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最有影响力的笔记非《坦克论》莫属,这是他在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期间的一篇学习记录。许光达组建装甲兵的很多思路,都得益于当时对坦克的研究与思考。可以说,如此严谨的治学作风伴随着大将的一生。

我们还可以从他的一些学术论文中管窥其军事才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闪击战术横扫西欧14国,并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苏联的大片领土,世界为之震惊。德军的闪击战术打得苏军节节败退,莫斯科已面临严峻威胁,很多人都认为苏联难以抵挡德国的进攻。而许光达却在1939年7月31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闪击战的历史命运》一文。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苏德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他看来,德军闪击战之所以一时奏效,源于对手战略战术思想的落后和对于闪击战的毫无准备,当它遇到另一种最新型的、代表人类正义进行战争的、有同等装备和技术的军队时,闪击战就会遭受悲惨的破产。而苏联红军就是这样一种新型军队,它的军事理论是建立在辩证法唯物论哲学基础上的。因此,他认为希特勒的闪击战在苏德战争中必然覆灭。战争的进程完全印证了许光达的预见,5个月后,苏联红军就对德军发起了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元气大伤,节节败退,最终覆灭。

学思结合融哲理

许光达十分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思结合。他对一些问题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清醒的分析,并且善于把这些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1930年1月5日,毛泽东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10多年之后,当许光达读到此文时,写了一篇读书心得叫《历史的回顾》,堪称学思结合的典范。他根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结合当年革命形势,对洪湖苏区革命斗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他在文章中坦言:“当时我在洪湖,可惜没能及时看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洪湖若能按此执行之,那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好局面呢?”

实践证明,当年许光达琢磨的许多理论问题,在新中国武装力量建设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关于坦克、装甲车作战特性的研究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1933年,国内苏区红军武器装备还留有诸多冷兵器时代的痕迹。许光达从列宁学院的军事课堂上获得了关于坦克作战的知识,对坦克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开始热切关注坦克及装甲兵部队在大兵团步兵突击中作战能力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光达成为共和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员。毫无疑问,他提出的“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这一经典军事学术名言,以及他在解放军装甲兵建设方面的一系列精辟见解,都不是一时的灵感迸发。许光达成为一名军事家不是偶然的,是他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并升华为哲学思考的结果。他对理论和技术的高度重视,表现出了很强的“兵哲相容”的气质。

猜你喜欢

坦克笔记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江上日暮笔记
小新笔记
超级坦克大乱斗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我的自然笔记(一)
坦克新杀手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