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
2020-11-17张玉能黄定华
◆张玉能 黄定华
文学价值论(文艺价值论)是中国新时期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收获,也是建国70周年的重要文学艺术理论的新成果。它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广泛流传的、来自西方近代以及苏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美学和文论,而且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文学艺术的真善美价值的统一,文学价值论成为了中国新时期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种显学。新时期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体系中发展成为文学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统一论”,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艺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这些都集中表现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之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视价值观的建设,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论基础。它应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种价值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正是依据了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方向和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在新时期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的影响和成就之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这里只能举其荦荦大者来简述一点粗浅体会。
一、文学价值论与真善美融合的文艺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明确了真善美融合统一的文学艺术价值取向、价值本质、价值功能。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来看,文学艺术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生产的特殊方式”,也是一种植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审美意识形态。但是,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学艺术对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的形象显现却是把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也可以说“美是真和善的形象显现”。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更加倾向于美与真的融合统一,形成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和文艺理论。因此,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康德、黑格尔,一直到海德格尔,都把美与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美和艺术是真的感性显现”或者“美和艺术是真的形象显现”的命题,“真实性概念”成为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范畴。因此,柏拉图说“美是理念”“艺术应该是对理念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依靠大小、秩序、安排的完整整体”“文艺是按照必然律、或然律对自然的摹仿”,康德说“美是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是美的理想”,海德格尔说“美是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之中”。这些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强调的都是,美和艺术是“真(真理)的感性显现”或者“真(真理)的形象显现”,不过这个“真”(真理)在不同的西方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那里有不同的说法。与此相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却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和文艺理论,主张“美善相乐”,强调“美是善的形象显现”或者“美是善的形象显现”。因此,孔子说“里仁为美”(接近“仁”就是美,而“仁”就是“爱人”),他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韶乐“尽善尽美”,能够让人三月不知道肉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提倡“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美善相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唐代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宋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的口号,宋代理学家提出“文以明道”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是追求美与善的融合统一,倡导文学艺术为政治道德的完善服务。实际上,中西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应该而且可能融汇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生产的特殊方式。而从他对“美的规律”的论述来看,所谓“美的规律”就是要能够既按照一切物种的尺度,又能够按照人的内在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合规律性”就是“真(真理)”,“合目的性”就是“善”,因此,“美的规律”也就是真和善相统一的自由创造的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是强调“真善美融合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正是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它要在新时代把西方和中国的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统一起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文艺的永恒价值”,指出文学艺术是“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的审美活动,通过美和审美及其艺术“让人向上向善”,“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去争取过一种“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真善美融合统一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不仅指明了文学艺术的真善美本质和本质特征,而且揭示了文学艺术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也阐述了文学艺术“传递真善美”的功能。这些恰恰是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审美生产论,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伦理型”美学和文艺理论,参照西方传统“科学型”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理论结晶。
二、文学价值论与文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立了文学艺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文学艺术作品也就逐步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文学艺术作品也成为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并存的特殊商品,而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成为了兼有“生产劳动性”和“非生产劳动性”的特殊生产方式。当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进行认识、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工具时它具有使用价值,当文学艺术作品进入艺术市场进行买卖时它具有交换价值,当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人类审美需要的自然表露时它具有审美价值,当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商品通过艺术市场流通时它就具有了经济价值。马克思曾经在准备写《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时把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作家、艺术家的生产活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大类:当作家艺术家像春蚕吐丝那样“出于天性”地写诗,比如弥尔顿写作《失乐园》那样,就是一种“非生产劳动”,因为他们的文学艺术生产不受资本的制约,也不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当作家艺术家是为了得到钱财而创作一首诗歌或者一支乐曲,一个歌唱家为了得到报酬并且为歌厅老板创造了剩余价值时,他们的文学艺术生产就是“生产劳动”。这样,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学艺术作品必然成为一种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作家、艺术家的生产也必然成为既有“非生产劳动性”又有“生产劳动性”的特殊生产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就是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关于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兼有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二重性”的特殊商品以及作家、艺术家的艺术生产作为兼有“生产劳动性”和“非生产劳动性”“二重性”的特殊生产方式的学说,明确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文学艺术作品发挥审美价值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经济效益放在次要地位,从而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也希望作家、艺术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把自己的文学艺术生产活动当作像春蚕吐丝一样的表现艺术天性的特殊的生产方式,然后才考虑到自己的文学艺术生产作为生产在市场上流通的艺术商品和增加艺术资本的生产劳动,从而达到文学艺术生产活动的“非生产劳动性”与“生产劳动性”的统一,避免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这种文艺“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学艺术价值观,给文艺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给文学艺术作品规定了实际的价值取向,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的指路明灯。
三、文学价值论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的文艺批评标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具体规定了文学批评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评价标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文艺批评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文艺批评。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由此可见,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文艺批评,也就是一种“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的文艺批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在对于文学艺术的价值评判的标准上,也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观点,除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外,还增加了“人民的”和“艺术的”观点(标准)。
这种增加既有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依据,也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文艺批评时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并且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有两个: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而且指明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明确提出文艺批评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把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引进了对于拉萨尔的悲剧《冯·济金根》文艺批评之中。这对于世界和欧洲的文艺批评是一个文学价值论和文学价值观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指明了文艺批评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应该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拉萨尔的悲剧作品《冯·济金根》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艺批评不仅应该评价《冯·济金根》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和艺术类型的悲剧作品的美学上的价值,而且应该评价《冯·济金根》所表现的历史现象是否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历史上的价值,并且明显地主张把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文艺批评的层次,甚至要求达到最高的层次。因此,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对悲剧这个美学范畴给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定义: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从而指出了拉萨尔的《冯·济金根》在悲剧的历史冲突的悲剧美学范畴上是“走在正路上的”,值得肯定,但是在《冯·济金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上却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没有揭示出作为没落贵族的冯·济金根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本质,却把他的悲剧结局归咎于他的策略错误,因此,在历史上的价值是不应该肯定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从此以后非常重视“历史的观点(标准)与美学的观点(标准)”相结合和相统一的根本原因。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最初形态的毛泽东美学和文艺理论,在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艺批评及其标准时,又加上了“对待人民的态度”和“艺术上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这样的观点或标准。这是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并不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因此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所以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艺术文化规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方针,为了落实这个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和方针,在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方面就指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中的“人民性”以解决“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的问题,并可以认为这种“人民性”标准与“历史的观点”(即“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一起主要包含在“政治标准”之内,从而相应地提出了“艺术标准”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两个批评标准,并且在当时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运用原则。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这种文艺批评的价值标准,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价值标准的内容,也根据中国实际包含了“人民的观点”的雏形,不过主要从政治方面来规定“历史的观点和人民的观点”,而把“美学的观点(标准)”包括于“艺术的观点(标准)”之中,概括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种文艺批评的价值标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由于错误地估计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没有适时调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然坚持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的价值标准,从而形成了以政治运动的形式来管理文学艺术和进行文艺批评的局面,造成了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杂草丛生的境地。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文艺方针政策,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经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在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方面明确提出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价值标准,从而坚持、丰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非常清楚明白地规定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的文艺批评价值判断标准体系。这种“四个观点”的文艺批评价值判断标准体系,从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艺术生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真善美融合统一论”的高度规定了文艺批评的标准。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中可以归纳出文艺批评的历史标准在于:历史的进步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主旋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文艺要热爱人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中可以归纳出文艺批评的人民标准应该在于,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心声,热爱人民,以人民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审美鉴赏者和评判者,扎根人民生活,做人民的小学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习近平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从中可以归纳出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在于,艺术形象的正能量、生动性、含蓄性、精炼性,开拓创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文艺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可以归纳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在于真善美融合统一的永恒价值,传递真善美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创造美。这些无疑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艺批评的“四个观点(标准)”做了明确合理、提纲挈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总而言之,新时期文学价值论及其文学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融会贯通之中,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必将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