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与舆论的导向——对地市级一线记者采访“度”的探讨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当地政府热点新闻报道

什么是“度”?客观上说就是表示事物的限度与幅度,正如成语“过犹不及”的解释;从主观上来说,“度”是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即是在工作时认真的态度,也是在采访中尊重事实的德行。因此,一线记者采访的“度”,就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事情的真相,坚持“三个统一”,这样才会发挥报社媒体的权威性,以此来正确引导地市级的热点与舆论。

一、坚持新闻报道与事件真实的统一

新闻报道的生命就在于用事实说话,真实、详尽的报道,哪怕是时间上“秒”的细微差别,都不能有丝毫的怠慢。记者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件内涵、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不能坚持报道与事件的真实统一,而只是随意的、零碎的、片面的筛选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报道,不但会使读者不能全面地认知新闻本身,甚至会造成舆论的导向偏差,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农村改革政策,影响到了一小部分农民的利益。在当地政府协调补偿期间,一些记者只针对小部分受影响的农民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整个过程中,记者既没有全面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调查当地全部农民的实际情况,就妄下断言,从而导致当地全体农民的恐慌,延长了地方政府实施改革的计划。这便是记者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

因此,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并用事件的真相去引导当地的热点和舆论方向。

二、坚持相对与绝对的评价统一

事件的发生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记者在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控制热点和舆论的导向,掌握好采访的“度”,既要防止相对而论、泛泛而谈,也要防止绝对极端,不留余地。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喜欢把话说得太“满”,没有掌握好“度”,从而引导了错误的热点与舆论。这样一方面会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甚至为群众带来精神、物质上的损失。

例如,有些地区搞起了特殊养殖,如蝎子、锦鸡、黑豚鼠等,由于这些养殖比较新、奇、特,养殖的人非常少,市场需求量还特别高,因此他们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启迪。记者在得知此新闻线索后,大肆进行“绝对化”的宣传报道,鼓吹特色养殖的优势和前景,形成了“特殊养殖发家致富”的舆论导向。最终,众多农民纷纷跟风,搞起了特色养殖,出现了市场饱和、供大于求的情况,给当地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坚持政策解读与百姓利益的统一

地市级报社新闻媒体,既是当地政府改革政策向当地人民传达的桥梁,也是当地人民向当地方政府意见反馈的唇舌,更是当地政府与人民信息传达的纽带。 因此,记者采访时要掌握好“度”,防止出现两边倾斜的情况。一方面,防止对当地政府改革政策的宣传简单生硬、空泛说教,以施令发号的口吻来传播新闻;另一方面,防止对当地人民反馈信息不做调查、片面报道,寻求新闻的“爆炸性”,而放弃纸媒对当地热点与舆论的导向作用。

例如,政府对当地实施人力资源整改政策,这就关系到一些职工转岗与再就业问题。记者在报道中,把政府的整改政策简单、空泛地进行宣传,让当地的热点与舆论导向都朝着不利于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方向发展。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改革政策时,要弄清转岗和再就业的原因,进行客观调查分析,向百姓宣传并解释“转岗分流,利国利民”,这既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当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转岗和再就业整改政策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地市级记者掌握好采访时的“度”,坚持“三个统一”的采访原则,这样才能发挥传统纸媒权威性的优势,让受众对新闻报道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正确引导当地热点与舆论的方向。

猜你喜欢

当地政府热点新闻报道
英国的“鲨鱼屋”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无人机测温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越南·河内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4月高考热点关注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