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使民生新闻的报道更有温度和深度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深度

民生新闻自诞生之初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在过去接近30年的发展之中,民生新闻一直紧扣百姓身边事,以服务百姓为宗旨,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报道的基本现状如何,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温度的体现和深度的挖掘使得民生新闻报道更上一层楼,是每个民生类新闻的从业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现状、机遇与挑战

(一)现状: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报道,归根到底还是属于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范畴,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之下,也面临着转型发展、媒介融合的难题。只有充分认清新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新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新机遇:首先体现在民生新闻的选材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借助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策划记者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收集、汇总本地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烦心事。同时,民生新闻也有了更多的呈现形式,新的呈现形式既包括终端平台也包括新闻样式,技术变迁背景下,呈现形式的日趋多样给敢于革新自身理念、寻求创新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最后,反馈式互动的增加使得我们可以更加轻松便捷地了解受众的最新需求、最新喜好。

(三)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在新媒体浪潮面前,似乎很多传统的媒体还没有做好准备。虽然早早地设立了新媒体部门但却没能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整合,新媒体与传统报道之间呈现两张皮的状态。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权不再完全掌握在媒体人手中,尤其是以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为主的民生新闻,借助于自媒体的兴起和社交媒介的出现,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身边事,民生新闻记者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所以只有在报道中融入温度与深度,才能使得专业记者与普通记录者之间区别开来。

二、体现温度,挖掘深度,让民生新闻更有色彩

(一)从民众视角切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让新闻报道有温度

民生新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民众,我们必须从民众的视角出发,关心民众所关心的问题,才有可能让民众感受到新闻的温度。什么叫从民众的视角出发?这既要求我们要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真正践行“四力”中的脚力,迈开步子走到群众中去,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选题的代表性,民生新闻不是家庭琐事、社会小事的收容机,作为新闻其一定要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代表了某一阶级或者某一群体的切实感受与需求。想要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体现出张力,让大家感受到新闻的温度,一定要注意新闻报道语言中所能体现的人文主义关怀,结合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力求在最短的新闻报道中彰显出对于人本身的关怀。想要真正有温度,就要与民众之间有互动,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新闻报道完成后,积极借助于各种与民众互动的机会,让民生小事背后的正能量更好地释放出来,温暖更多的人。

(二)以小见大,从身边小事挖掘民生深度

民生新闻的视角无法与时政新闻相比,可微视角的切入不代表民生新闻无法展示出足够的深度,眼睛可以低,眼界一定要高。民生新闻深度与否主要取决于新闻的选题和记者自身的视野。选出真正有代表性的题材之后,记者自身一定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足够的家国情怀,才能发挥以小见大的本领,挖掘出身边小事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迁。记者还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和一颗有温度的心,在自己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要善于总结。有批判才能有深度,深度报道的实现要求我们一定要敢于针对问题提出批评,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民生新闻深度的挖掘还要求我们在确定好民众需求之后,要敢于集结资源,对于关注度高、切实关系到民众利益的新闻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调查和跟踪报道,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入实地调查,只有不断的针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追踪,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新闻背后人性的矛盾之处,将善与恶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三、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的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在内容上着眼民生,也要在形式上贴近民生,将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融入到民生新闻的报道之中,既要做好民众情感的传声筒,也要积极地引导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体现温度的基础上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做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媒体记者。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深度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