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醒龙暨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11-17翟传秀

新文学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刘醒龙回忆录作家

□ 翟传秀

2019年11月23日,中国新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南方出版传媒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主办了“刘醒龙暨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先生,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先生,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先生,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肖伟池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校友、南方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先生等来自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及华中师范大学领导、专家代表共计7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23日上午举行了会议开幕式及“刘醒龙暨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第一场研讨会,下午“刘醒龙暨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研讨会分两场进行。在三场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的精神性、史料性、文学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每场专家学者发言完毕,由研讨会主持人总结发言,研讨会评议人发表评议感言。三场研讨会结束后,由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先生致答谢词,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遇春教授致闭幕词,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开幕式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遇春教授主持。开幕式上,赵凌云(华中师范大学)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向莅临此次会议的作家、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称此次会议是“繁星闪耀,光芒四射”,继而从刘醒龙的作品开始谈起,认为其人物的精神情怀正与华师的校训精神高度吻合。肖伟池(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致辞中肯定此次研讨会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肯定作家刘醒龙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情怀、有诗意”的创作成就。蒋述卓(广东省作家协会)认为《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作为一种区别于小说的、可能的史料,能够体现作家刘醒龙尊崇“贤良方正”“血脉筋骨”的独特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於可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从文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角度对当代作家文学回忆录丛书的推出表示高度肯定,认为作家刘醒龙身上“凝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经验”,是构建新的文学理论的财富,有了作家文学回忆录,文学理论的研究就便有了底气。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在致辞中表达了作为华师学子回到母校的激动和感谢,他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看待作家文学回忆录丛书,表示会持续出版作家文学回忆录,愿其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坚守和文化自信的新的表达。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刘醒龙近作《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与新中国文学历史发展、当代文学研究的关联性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

一、 作家刘醒龙其人、其作品的当代研究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从现实主义写作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作家刘醒龙的创作,指出刘醒龙在当下文坛上的特征是在现实主义道路方向上的坚守与用力。他从其作品云淡风轻的叙述中显示出的现实关怀、作品运用普泛温情化解现实中的愤怒骚动两点出发,阐释了刘醒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作的“成长性”发展。李雪梅(三峡大学)从刘醒龙作品中表现出的温情、传统理想人格和“创伤”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认为应该通过这些层面看到作家想要通过书写来表达的对待传统和现代的态度,指出其对现代的书写总是从传统中发掘出的,而这种书写的丰富内涵在一定程度发展了现实主义写作。

陈国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发言中谈及作家刘醒龙作品中的“人民性”:一是其书写内容,他认为作家刘醒龙作品的书写内容是特殊而丰富的,涉及民办教师、公务员、退休老人、工人等各式的底层、边缘人物形象;二是其书写立场,刘醒龙的作品总是有意识地扎根底层,与知识分子写作中存在的“高高在上”的立场有区别,体现了“作家的精神”,即一种对于人类、社会、时代的普遍关怀。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在发言中谈到了刘醒龙作品对乡村民办教师的呈现。他认为其书写是对于“民族脊梁”的书写,是对于时代、民族进程的书写。

张永健(华中师范大学)从研究心得和阅读体验出发,认为刘醒龙的作品如《凤凰琴》,有着为底层人物说话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作家刘醒龙的作品启迪了他对“说真话”“敢写”的认识。但红光(《江汉大学学报》杂志社)认为刘醒龙的文学作品在大学生读者那里是做人的指引和指南。其人与其作品总是与读者真诚交心,指导读者如何做一个真诚的人,呈现为文化教育上的一种引领、一种范本。刘诗伟(《长江丛刊》杂志社)认为刘醒龙的作品在塑造人格精神、探寻人性复杂性上有丰富意蕴,能够帮助读者把握生活、理解生活。

二、 作为精神实录的文学回忆录

朱寿桐(澳门大学)从文学回忆录丰富的精神性出发来分析《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他称胡适《逼上梁山》为“思想的自传”,卢梭《忏悔录》为“个人情感的自传”,而认为刘醒龙在《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一书中将这些自传的特征综合起来,把回忆录写成自己“精神的自传”,用自己的情表现自己的爱和精神。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分析了《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作家刘醒龙的自我书写,认为这是作家对自己精神成长的坦白书写,从中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成长变化,这种变化是儿子“回归”到父亲、叛逆“回归”到贤良方正,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在发言中指出其实每位作家都希望自己的回忆录成为时代文学的正史,而《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可称为“个人创作历史的精神纪实”,呈现了他作为一个独特生命的真实。韩永明(湖北省作家协会)分析了《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作家精神的表现:一是回忆录体现了刘醒龙 “爱和善,悲悯和仁慈”的文学精神;二是回忆录承载了刘醒龙敬畏文学、始终真诚面对文学的文学态度。张光芒(南京大学)指出刘醒龙在写文学回忆录的时候“并非为回忆而回忆”,“既非批评家也非作家,自我身份是很理性的”,认为回忆录有作家自我形象塑造的价值,塑造了作家的真实自我。刘保昌(《江汉论坛》杂志社)从“历史之书、智慧之书、道德之书、令人羡慕之书、解惑之书”五个维度对《刘醒龙文学回忆录》进行评价,总结得出“这就是一本很坦诚的书”。刘益善(湖北省作家协会)认为《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是刘醒龙“进攻”精神的一种表达,它恰可以与刘醒龙从“文学平原”起步,逐步到达“文学高原”的文学之路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展现作家精神。

上述专家从精神真实性角度对《刘醒龙文学回忆录》进行了阐发,此外还有一些专家从精神思辨性角度分析了《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李俊国(华中科技大学)在发言中指出与众多的回忆录写作相比,《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显示的是作家于自我创作中、于时代中的成长和思考,是文学文本之外的充满辩解性、补充性的作家思考,能够反映出作家写作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方式。刘琼(《人民日报》)探讨了作家文学回忆录作为展现作家思辨能力的潜文本价值,认为回忆录比散文更加典型,能够看到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创作意图、作家的天性与心性、作家对自己及著作的认识。贺仲明(暨南大学)称《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是一种“回忆录——优秀作家的反省和自我超越——表达收获和遗憾等真实情感”的模式体现,认为刘醒龙的文学回忆录反映了刘醒龙对自己文学的情感认识和批评反思。王国平(《光明日报》)作为媒体人,从刘醒龙小说《天行者》创作中流露出的媒体观出发,对照《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媒体是自我欲望的镜子”等表达,指出刘醒龙在回忆录中对媒体界的诚信和责任问题的思索和反思。刘艳(《文学评论》杂志社)在发言中提出“回忆录兼有文学批评的品质”,认为《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是刘醒龙对自己创作问题及作品评论的集合。邱婕(武汉工程大学)认为刘醒龙在其回忆录中创造了一种传记批评范式,将创作与阐释作品相结合,建构起了自己的谱系,是一种“作为作家自己的被发现”。

三、 作为材料方法的文学回忆录

何锡章(华中科技大学)在发言中提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将是在一个更广泛层面上的建构,认为不仅文学文本、媒体传播、评论等可以对当代文学史进行建构,作家文学回忆录作为研究作家的一个重要参考文本也可以参与文学史的建构。他指出在文学回忆录中如果作家能够直面真实、直面自己,那么其就会有史料上的价值。郭洪雷(杭州师范大学)指出通过阅读《刘醒龙文学回忆录》,读者和学者可以获得对于阅读和分析刘醒龙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问题的解答,因此,从作家作品批评方法来看,他认为回忆录可以成为批评研究的“踏实的地平线”。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指出能在回忆录中透过刘醒龙的童年经历看到社会的变迁和农村社会彼时重要的现象,还谈到刘醒龙在回忆录中写到的飞机事故,他认为这一信息可以用于解答作家刘醒龙此后全部心力都集中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现象。王清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在发言中表示作家刘醒龙丰富的创作历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呈现,指出个人历史对于时代历史独一无二的参照价值。

刘琼(《人民日报》)在发言中指出以《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为代表的回忆录丛书对于当前文坛仍活跃的作家的资料收集是十分有功劳且及时的,由此读者、学者可以及时确证一些东西。她还指出虽然回忆录写作存在主观性,但是有些材料仍可用于研究,因为回忆录中的信息量很大,“说出来的”可用作确证,“没说出来的”可以用来反证。王秀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在发言中探讨了“回忆录、档案、日记年谱”之间的关系。他分别引用布洛克和傅斯年的观点,指出历史档案这种“无意证据”里可能有虚假信息、日记中也可能有建构成分,故回忆录不能因其“有意”、主观而被否定价值。他认为作家文学回忆录可以开辟当代文学史料的来源,是我们凭现状能够开拓的重要领域。贺仲明(暨南大学)从当代文学史研究出发,指出当前当代文学史史料存在可疑性。他认为无论真实与否,作家回忆录对我们整体地体会、认识历史都是有意义的。王春林(山西大学)在发言中指出以《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为代表的作家文学回忆录丛书可以看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学转向”的一部分,可以同作家自传、创作谈成为史料的一部分。他认为未来作家文学回忆录丛书将与“史料学转向”相互影响,强调研究者使用这套丛书的史料价值时还应适度,不能过度追求史料化。向继东(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出于出版人的想法,推出作家文学回忆录丛书是希望探寻文学的新的走向,重视作家个人心路历程与作家“个人文学史”;同时也希望打好基础,让此丛书能够成为研究作家的参考材料,让一百年的现当代文学史更加丰满。

四、 作为文本对象的文学回忆录

郭艳(鲁迅文学院)认为作家文学回忆录可以更加真实地记录和反观当下,起到“文学现场的返璞归真”的作用。她指出在忽视“常识”的时代,刘醒龙的回忆录在当代性的维度上,以中国当代经验的书写,拓宽了汉语写作的疆域和边界,实现时空维度与精神情感的“扩容”。李建华(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认为《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为回忆录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开拓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其蕴含着对作家刘醒龙从文学的自然王国到文学的必然王国、从文学的地域性话题到文学的公共性话题、从个人文学史到当代文学史的全面互文,展现了个人生活经验和日常伦理的审美穿插,可以说是个“有意味的文本”。晓华(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作家成长学角度来谈《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她谈到刘醒龙虽没上过社会意义上的大学,但他却上了“人生的大学”:他上了“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学了“行政管理学”,他的父亲、乡亲、工友、同事、杂志社同仁就是他的导师。也因此,她指出刘醒龙的回忆录是一个好的文本与范本,扎根极深,深入故乡文化与地理,其中“有真正的生活”。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认为《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是一个“伦理”的范本,我们在其中可以学习于熟人社会如何言说自我和他人,学习内心的自我如何向社会敞开。他还提出文学回忆录——文学同时作为修辞的价值意义,认为从回忆录的写作来讲,刘醒龙非但没摆脱其作为作者的姿态,而且“表演”了一个唯美的文本,将回忆叙事化作“语言的舞蹈”。王清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从文体角度分析了《刘醒龙文学回忆录》的价值,认为其写法不是像胡适《四十自述》那样编年体的写法,而是札记式的写法,显示出个人的生命观感。王国平(《光明日报》)在发言中提出回忆录书写会涉及个人回忆怎么进入公共空间的问题。他指出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刘醒龙选择使用“世道人性”的标准进行回忆性质的叙述,从爱的角度出发,讲美和爱的问题,表达了对文学、乡村、家人的爱。严辉(华中师范大学)从回忆录文体的界定来谈《刘醒龙文学回忆录》,认为其不同于自传,也不算是创作谈和文学史料,而创造性地提出其能否作为一种“非虚构写作”的构想。《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是新的有所突破的文学文本,这种体现在“真实性”的突破上:不追求真理真实,而是一种历史真实的新的显现。邱婕(武汉工程大学)指出回忆录不应被文体所限,而应是很多文体的自由汇集,成为作家对文学血脉的溯源、文学理念的说明、文坛冷暖的反馈。

金宏宇(武汉大学)认为在《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作品蛮性和神性交融的文化品格。他从沈从文《从文自传》出发,谈到作家精心构置的自传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学作品,一种“纯文学与杂文学的混杂”。吴道毅(中南民族大学)认为读者能够从以《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为代表的作家文学回忆录中看到作家的阅读史、交往史及作家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表达和书写都是值得读者和学者从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的。阳燕(湖北大学)认为好的回忆录应不局限于文学。《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展示的是文学之外的一种文学生活、文学活动、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它拥有着“文学式”书写,比如对时间的跳跃描写、文学化的语言表达等。

五、 对“作家文学回忆录”写作和出版的未来展望

在三场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不仅就上述四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外还从“作家文学回忆录”出发,提出对丛书写作和出版的未来期望。

金宏宇(武汉大学)希望作家未来能创作有综合文学、历史、批评价值的作家文学回忆录;希望出版社在《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将其中文学地理学的材料交代出来。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希望作家刘醒龙的文学回忆录在之后能补充更多个人生活和思想的信息;希望出版社能再组织编写一套批评家的回忆录,记录中国知识分子一个世纪的心路历程,使之与作家文学回忆录交相辉映。刘琼(《人民日报》)希望出版社将作家文学回忆录中的作品出版年谱制作更详细一些。王西强(陕西师范大学)同样提到补充文学年谱的建议,认为现有的作家文学回忆录的时间线索不具体、不明确,造成史料的使用不顺手,建议使用年谱串联起作家创作历程。时世平(《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认为出版社对于作家文学回忆录应有选择地加以整理、出版,希望丛书能将与作家写作、时代发展相关的研究资料丰富起来,给时代、后人留下完整的资料记录。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认为回忆是人类知识生成的一种方式,任何回忆都是在建构当下的自我存在。但是过去的记忆是需要删减的,这样才能建构有明确主体性的自我,面对过去的记忆信息,会出现记忆的道德和记忆的伦理问题。由是,在回忆录的写作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话语在争夺话语权。对于《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他希望能在作家写作中看到一种伦理的、共识话语的存在。罗义华(中南民族大学)认为回忆录应像《从文自传》、鲁迅《呐喊·自序》,要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在时间的把握上,应是昨日和当下的统一、个体和群体的统一。他建议作家文学回忆录应在书写中拒绝关键性的说明文字,让忏悔和思考自在其中。

猜你喜欢

刘醒龙回忆录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父女问答
相信故乡的温度不会低
“求‘材’若渴”等8则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刘醒龙印象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