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的当代发展与实践

2020-11-17林爱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普鲁士人民性人民出版社

林爱珺, 张 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2019年,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84次提到“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更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最大的初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民”这一词所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的接续奋斗,也是重申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弘扬与创新,是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系统而全面、谋深而虑远,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堪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总纲。只有准确理解、认真执行,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新闻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助推力。

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早在1989年5月,针对新闻界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的自身利益。但我们党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应该说就是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充分体现,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再一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页。2016年,习近平在“2·19”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第三点要求是: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习近平提出的这一要求充分强调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中的“人民性”维度,他也在多种场合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多种场合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新闻工作者心系人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以党性引领方向。”(5)张研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人民日报》,2013年9月16日,第007版。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人民的期待和需求,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准确揭示了党办媒体、党管媒体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律,清晰界定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关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党的基本立场、基本态度。

最早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进行理论阐述和亲身实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强调报刊同党派的关系,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1845年,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的前言和结束语》中首次使用“党性”一词,他指出,德国“绝对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7)恩格斯: 《“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的前言和结束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9页。列宁明确提出新闻党性原则并使之论述系统化、具体化。1905年11月,列宁指出: “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作者滚开!超人的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新闻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8)列宁: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页。列宁关于党性原则的论述,不仅将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齿轮和螺丝钉”与机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且明确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要受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的党报坚持党性原则的光荣传统,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所继承。(9)邓绍根:《“党媒姓党”的理论根基、历史渊源和现实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8期。同时,马克思也说:“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10)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页。1842年12月28日,德国的进步报纸《莱比锡总汇报》被普鲁士政府查禁。(11)《莱比锡总汇报》(Leipziger Allgemeine Zeitung),德国的一家日报,1837年创刊,代表自由派的观点,特别是到1842年初,报纸成了自由主义反对派的喉舌,1842年11月起,在古·尤利乌斯领导的编辑部影响下,日益尖锐地抨击普鲁士,因而于1843年1月被禁止在普鲁士境内出版。马克思于1843年1月1日至16日之间在《莱茵报》上发表了7篇关于《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的通讯,(12)这7篇通讯分别是:《〈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莱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好报刊和坏报刊》、《答一家“中庸”报纸的攻击》、《答“邻”报的告密》、《〈科隆日报〉的告密和〈莱茵—摩泽尔日报〉的论争》、《莱茵—摩泽尔日报》。批评普鲁士当局和其他报纸对《莱比锡总汇报》的指责。马克思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于《〈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封》(13)此文是马克思为1843年1月1日《莱茵报》第1号写的社论,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毫无保留地对普鲁士政府查禁《莱比锡总汇报》一事表明了态度。一文中首次提到“人民报刊”:“试问这些指控是用来反对《莱比锡总汇报》任意行事的特性呢,还是用来反对刚刚崛起的、年轻的人民报刊必然具有的特性呢?问题所涉及的仅仅是某一种报刊的存在呢,还是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的不存在?”(14)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页。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是在一系列论战性文本中形成的。 “人民报刊”本质上是代表人民精神、反映人民利益的。

人民报刊不是属于某一报刊或某几个报刊的“独角戏”,而是诸报刊合力的“有机体”。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都可能“独立”存在,但同时又不是“孤立”的。正如马克思所言:“《莱比锡总汇报》并不代表德国所有的人民报刊,但它是这种报刊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15)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也就是说,在当年的语境里,《莱比锡总汇报》属于人民报刊,马克思任主编的《莱茵报》也属于人民报刊,但人民报刊不仅仅是《莱茵报》《莱比锡总汇报》,人民报刊体现的是一种合力。人民报刊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构成人民报刊的各个部分,各个具体的报刊个体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应当首先各自形成自己的特征”。(16)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作为整个机体的人民报刊会被分割成诸多不尽相同的报纸,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一家报纸如果主要关心政治学,另一家则主要关心政治实践,一家如果主要关心新思想,另一家则主要关心新事实。”(17)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马克思将人民报刊称作一种“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那么必然有其生成过程。而这一有机体生成过程所遵循的规律,就是报刊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说:“报刊不经过渊源于其本质的必然发展阶段,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报刊。”(18)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如何理解人民报刊“渊源于其本质的必然发展阶段”?在马克思看来,报刊的发展总是在朝着自己的本质,即朝着自身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不断靠近。(19)马克思曾说:“报刊的本质总是真实的和纯洁的。”参见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所以马克思才会说:“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它自己就会推翻。”(20)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页。人民通过人民报刊来了解自己的状况,人民报刊始终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人民报刊。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的发展,是一股“永不停息的滚滚激流”,(21)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人民报刊的人民性也随着滚滚激流不断发展前行。人民从人民报刊的真实与纯洁中了解自己的境况,这种了解随着人民报刊自身的发展必将会愈发显明。马克思对报刊“人民性”的看法,与习近平对“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人民性”维度的表达存在共通。

习近平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页。这是习近平对“人民报刊”的本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人民报刊遵循内在规律”的继承和发扬,把马克思人民报刊的“真实性和纯洁性”本质规律渗透到新闻舆论的具体工作中。

二、“好”报刊和“坏”报刊

做好正面宣传,当前尤其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3)赵素萍:《正面宣传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求是》2013年第20期,第39页。要用心、用情来做,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闻舆论的正面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当年的马克思那里,也有对人民报刊正面宣传方面的讨论。

马克思在《好报刊和坏报刊》中这样论述:“究竟哪一种报刊,‘好’报刊还是‘坏’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哪一种报刊说的是事实,哪一种报刊说的是希望出现的事实!哪一种报刊代表着社会舆论,哪一种报刊在歪曲社会舆论!那么,哪一种报刊应该受到国家的信任呢?”(24)马克思:《好报刊和坏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好报刊”即“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报刊。”(25)马克思:《好报刊和坏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人民精神”是融合在“人民报刊”中的首要意义,人民报刊是体现人民精神的报刊。对报刊的评价,有时不需要过多抽象的话语,最简单的反而是最真实的。马克思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的意图很明显,“好”报刊就是真正的报刊,也即人民报刊。这里的“好”、“坏”也是通俗易懂的,既是现实的存在的评价,也有政治道德要求,它代表社会舆论,也包含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

如果我们对人民报刊作一个字面上最直接的解读,那么,“人民报刊”就是“人民的报刊”,是“属于人民的报刊”,是“体现人民精神”的报刊。马克思指出,“自由报刊的人民性,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使它成为体现它那独特报刊的历史个性——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来说都是不合心意的”。(26)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每家报纸都会充分地体现出真正的道德精神,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发出玫瑰的芬芳并表现出玫瑰的特质一样。”(27)马克思:《“好”报刊和“坏”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这里,马克思把“人民精神”上升为一种“道德精神”。报刊与人民、与人民的道德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人民知道,它的报刊为它承担着各种罪过,并为它忍受着屈辱;为了它的荣誉,它的报刊正在抛弃高傲、自负和刚愎自用的作风,成为现代荆棘丛中一棵道德精神的玫瑰。”(28)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马克思当年所处的报刊出版环境确实是一片荆棘,在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威逼胁迫下幸存的“人民报刊”,就像一枝独秀般绽放的玫瑰。这枝玫瑰不是别的,正是人民道德精神的化身。马克思在此赋予了人民报刊之于人民道德精神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当年说过,当时的德国进步报刊“唤起了人们对国家的真正的关心,使国家成为它的成员萦绕于怀深切关注的东西”,从而使报刊“成为德国政治精神领域的中心”。(29)马克思:《答一家“中庸”报纸的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页。习近平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主要媒体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1—332页。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若没有媒体的宣传,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说:“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3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页。习近平还说,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宣传战线的文艺工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再一次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最高标准,也完全符合用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精神,报道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表达人民的意见、要求和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基础。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页。;2016年2月19日,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提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页。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页。习近平强调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情绪”等说法,针对的正是新闻舆论工作中乃至整个社会日益滋生泛起的民粹情绪。民粹情绪不能一味地控制和压制,而需要引导。这些工作很难,但再难也要做,新闻舆论要为这些工作提供帮助、扫除障碍。当然,“正面宣传”“为主”,不是只讲正面而不讲负面,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关键是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正面宣传与负面报道的平衡。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而且为新传播形势下我们如何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结合

马克思一向非常重视媒体的监督职责。在他看来,报刊的监督职责是首要职责。马克思曾说:“报刊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35)马克思:《马克思致法律顾问维贝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55页。;恩格斯也说,报刊的“首要职责——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36)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80页。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面向政府、面向国家,要“以意识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虽然是尖锐的)批判精神来阐明国家大事和国家机构的活动”,(37)马克思:《马克思致尤斯图斯·威廉·爱德华·冯·沙培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通过批评报道,指出国家基本机构的缺乏或缺陷所在,进而促使国家不断趋于完善。“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38)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这也是马克思将人民报刊看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的“第三个因素”的原因所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可以在人民报刊这一第三个平台上,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理性的批判,共同旨向公共事务的解决。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多次论战中曾提到一篇文章,即1843年1月6日刊登在《莱茵报》第6号上的《普鲁士的新闻出版》一文。它虽不是马克思亲笔所写,但却因受到《科隆日报》(39)《科隆日报》(KölnischeZeitung),德国的一家日报,17世纪创刊,1802—1945年用这个名称出版;19世纪40年代初代表温和自由派的观点,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派持批判态度,维护莱茵地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恶意曲解和批评,马克思不得不为此辩护并支持该文。后来,马克思在《答“邻”报的告密》一文中对此再次加以深入讨论。马克思认为“报刊之所以经常面对政府说话,是因为‘问题仍在于使人民有可能自由地、公开地、有力地向政府表明自己正当的伦理意志、热切的愿望和需要的那些形式本身’。”(40)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科隆日报》却对原文肆意删减(尤其是对限定词的删减),将其曲解为:报刊面对政府,是为了表达“一切国家机构都是废物,甚至不宜用来作为向某种较好的机构过渡的阶梯”。(41)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这当然不是《莱茵报》的原意,也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在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之前、在1843年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之前,他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并不排斥,所以他并没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普鲁士的国家形式。针对《科隆日报》的恶意曲解,马克思反问道:“难道这篇文章是说问题在于一切国家机构吗?问题只在于使‘人民的意志’有可能‘自由地、公开地、有力地’表达出来的那些国家形式。到最近为止,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形式在起着这种作用呢?显然,只有省等级会议。”(42)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马克思对省等级会议的批判实际上是为了解放人民精神,因为“人民精神在这些(国家)形式中也就不像在它自己的形式中那样感到‘自在’,它不承认这些形式是自己生命的形式”。(43)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不仅如此,马克思接着谈到:“不仅人民和报刊,就连政府自己也承认我们还缺乏某些国家形式,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政府有什么理由来建立新的国家形式,即‘委员会’呢?”(44)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此时的马克思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形式的完善,这一意图在《评奥格斯堡〈总汇报〉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45)此文是马克思针对1842年12月1日和2日奥格斯堡《总汇报》第335和336号刊登的《论普鲁士的等级委员会的组成》一文而写的。1842年6月,根据普鲁士国王的命令,等级委员会在各省相继成立,并于10月和11月第一次在柏林召开会议。等级委员会的成立和会议的召开导致了人们更加尖锐地批评历史上已经过时的普鲁士封建等级代表制。公众的批评促使政界人士在《总汇报》上撰文为等级委员会的组成和使命辩护。马克思对普鲁士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一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马克思在其中清楚地表明自己对普鲁士国家的基本态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这是一篇“联系我们的整个国家组织来考察省等级会议和省等级委员会的文章”。(46)马克思:《答“邻”报的告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他在《答“邻”报的告密》一文的末尾引用了这篇文章来回击《科隆日报》,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要求从由国家内部结构所造成和决定的那些现实差别出发,而不要从国家生活领域倒退到国家生活早就使其丧失意义的某些虚构的领域中去。”(47)马克思:《评奥格斯堡〈总汇报〉第335号和第336号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334页。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报刊对普鲁士国家的四个“要求”:“我们只要求普鲁士国家不要在应当出现国家生活自觉繁荣的领域,中断自己现实的国家生活;我们只要求坚持不懈地、全面地健全普鲁士的基本机构,我们要求人们不要突然离开现实的、有机的国家生活,而重新陷入不现实的、机械的、从属的、非国家的生活领域。我们要求国家不要在应当成为它内部统一的最高行为的行为中解体。”(48)马克思:《评奥格斯堡〈总汇报〉第335号和第336号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上述言论反映了“人民报刊”在面对国家政府时所应当秉持的目的和信念,尽管这里的“国家政府”仍是普鲁士的王权国家。但是,无论国家的性质与结构究竟怎样,人民报刊促使国家机构和国家形式不断完善的功能性意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普适性,这就是当代的“舆论监督”。

习近平同志一向重视媒体对政府的批评和指导,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运用新闻舆论推动政府工作,重在强化与人民的联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指出,“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49)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他强调:“当前,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使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50)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领导者与人民的联系不外乎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运用新闻推动工作,把党委政府各项重要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既能增进人民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也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建设。2006年,习近平在给驻浙中央媒体和省内主要媒体负责人介绍浙江省情时就曾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与新闻媒体积极沟通,欢迎新闻监督,闻过则喜;要充分运用舆论监督这个武器,推动各项工作。”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更加强调,“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5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新闻监督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诉求和价值旨归。

如何开展好舆论监督?习近平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事实要真实准确,分析要客观,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涉及重大政策问题的批评,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向上反映,不宜公开在媒体上反映。对社会上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正面引导,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要坚决回击以正视听等等。新闻媒体只有直面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才能推动改进工作。当然,“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揭发的事实,务求准确。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特别要注意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5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2012年5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的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他特别强调: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听真话是一种智慧。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愿意和乐于讲真话。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习近平同时强调,舆论监督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5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334页。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新闻舆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全世界公认的。新闻宣传要有求实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宣传成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权威,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问题的主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

四、结 论

马克思的思想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它总是能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完成新的思想创造。马克思将人民报刊比作“荆棘丛中一棵道德精神的玫瑰”,与人民有着亲密的关系:“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54)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页。勾勒了报刊的人民性,描绘出一幅报刊与人民紧密相连的画卷,其背后有对普鲁士政府的讽刺,但更多是对人民报刊精神的赞许与希冀。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了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

习近平说:“长期以来,中央主要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1页。这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新时期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我国在新的时代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纲领,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1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

猜你喜欢

普鲁士人民性人民出版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