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做好易地扶贫工作的探索
2020-11-17张能秋
张能秋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成败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与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本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概况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所涉及的迁出区域主要为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贫困地区。岑巩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1.基本情况
(1)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岑巩县易地移民搬迁任务为188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8179人,跨区域搬迁任务636人。2016-2018年,岑巩县采取分散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等措施,共完成搬迁4249户18876人,超目标完成任务61人。其中县内搬迁完成4174户18513人,跨区域搬迁完成75户363人①。
(2)安置点建设情况。岑巩县规划建设搬迁安置点4个,分别为亚坝安置点、大坪安置点、水尾安置点和城区大榕凉塘安置点。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依靠县住建局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得以实现;2017年除通过购买部分亚坝生态移民房、大坪保障性住房进行安置外,岑巩县还新建了亚坝、大坪和水尾三个安置点,2018年城区大榕凉塘安置点新建了31栋1200套安置房(其中凉塘安置点前面临街3幢楼为商业配套用房)。
(3)“五个体系②”建设情况。一是公共服务保障方面,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公共服务保障工作,目前,除水尾安置点依托村镇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外,其余3个安置点都设有移民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四点半学校等场所,并从各乡镇连人带编划转18名工作骨干到社区服务中心,在确保每个移民小区有正式干部开展服务的基础上,通过选举产生社区“两委(社区党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并配齐“两委”干部以及保安员、保洁员、楼长等基层工作人员。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搬迁安置小区所属乡镇将公共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培训和就业体系方面,岑巩县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打下了较好基础。截至今年5月,全县搬迁劳动力达7955人,已实现就业7501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就业”的工作目标。为解决移民就地就近就业问题,目前协调286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就业,217名到全县14个扶贫车间就业,435名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实现就业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就业扶贫援助岗予以解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各安置点共组织搬迁劳动力外出返岗务工300余人。三是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在城区3个安置点建设了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在大坪、大榕两个安置点建有舞蹈室,聘请了文化协管员协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移民安置点均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四是社区治理体系方面,成立移民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目前,已完成了第一和第二批396户1334名异地搬迁户的农低保转城低保工作,第三批低保衔接工作已完成对79户280人的评议工作,正在公示阶段。同时,建设了警务室,每个警务室配备1-2名干警,并从移民群众中选配23名身体素质好、政治素质高和服务意识强的人员作为保安人员,加强社区治理工作。五是基层党建方面,建设了4个党员活动室,成立了4个移民社区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151名,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16名,制定了党建工作制度,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工作格局,为做好移民社区服务夯实了基础。
2.后续工作开展情况
(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在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的硬仗中,严格按照“六个坚持③”“五个三④”“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高位推进,把集中安置点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统筹,形成农村新社区。
(2)补齐短板,做好工程项目扫尾工作。岑巩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任务已于2019年9月全面完成,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安置房建设工程仅在通过入住前验收后便全部投入使用。目前还有大榕安置点地下车库和部分楼宇消防工程以及供电等扫尾工程均未完成综合竣工验收。目前,岑巩县正在全力推进此项工作,认真做好审计结算工作,部分安置房已有初审结果,还有少数安置点工程项目已经送审。
(3)加快进度,保障资金拨付到位。岑巩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各级到位资金总额为112842.2万元,截至今年3月底,已拨付105507.1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到位13823.2万元,拨付11248.52万元,未拨付2574.68万元。省级统贷资金到位89575万元,其中工程资金84200.5万元,复垦复绿资金5374.5万元,已拨付85191.73万元,未拨付4383.27万元。县级匹配资金到位6664万元,已拨付6644万元,未拨付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应到位4091.8万元,已到位2780万元,已拨付2422.9万元。
(4)全力推进,开展好拆旧和复垦复绿工作。岑巩县加大旧房拆除力度,将拆旧工作纳入每周例会进行调度,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实行末位表态制度。督促各乡镇加大入住动员工作,确保在6月底以前全部完成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保证群众真搬实住。
(5)“反租倒包”⑤,全面推进易搬后扶产业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在亚坝安置点附近建成4200亩林下黄精种植基地,通过划块、编号、认领和挂牌“反租倒包”模式,以每户5-10亩将林下黄精量化到搬迁户,带动175户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计划在大坪安置点地下室和大榕凉塘安置点附近,投入500万元建设320万棒养菌项目,带动320户搬迁群众增收。
思考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由于资金缺口的存在,导致易地扶贫搬迁楼房工程扫尾存在一定难度,直接影响了工程综合竣工验收和审计结算工作的推进。建议有三:一是积极协调筹措资金,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等附属工程扫尾建设进度,确保工程尽快全面完工。二是完善工程建设相关资料,加快推进工程竣工验收和审计结算工作,按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结算。三是做好项目资产清理盘活工作,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购买和建设的商业部分资产和剩余房源进行清理,将取得的收益用于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和后续扶持等。
2.加快旧房拆除进度
当前,岑巩县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特别是一些群众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故土难离,对旧房拆除存在抵触情绪。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本来就思想摇摆不定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意愿更不强烈,加大了拆旧工作的难度,导致复垦复绿工作推进缓慢。因此,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通过推行周例会制度和晒比评述机制,加强对各乡镇拆旧工作的指导调度,确保全面完成易搬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任务。
3.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迁出区域群众搬迁后的生活能否安稳。目前岑巩县虽然开展了技能培训,但就业不稳定、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此,一是要加大异地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保证他们能够稳定就业;用好用足就业奖励扶持政策,通过奖补企业的形式,促进安置区留守妇女和年龄偏大的人员就近就业;支持有条件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同等条件下优先租赁安置区商业门面房给他们;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争取就业扶贫援助岗,优先解决搬迁困难群众就业。二是做好安置区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搬迁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三是盘活搬迁群众“三块地”,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迁出地的资产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增加搬迁群众收益。
4.全面推进“五个体系”建设
部分安置点重安置、轻配套、弱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上学、就医及社会保障等后续服务工作亟待加强,如目前4个移民安置点累计农村低保转入城市低保共计1334人,只占总人数(3084人)的43.25%,未完成应保尽保的要求;由于资金短缺,安置点日常运行和设施维护缺乏保障,社区物业管理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有四:一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户落户安置,要将暂时未迁移户籍的人员通过办理居住证、市民证等手段纳入当地居民管理,使其与当地群众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各类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工作,确保其不因搬迁出现漏保断保,对既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享受兜底政策的人员,要研究并提出收入保障措施并加以落实。三是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四是以社区党建工作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强化安置点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化,全面完善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和集中有效管理。
注释:
①本文数据均出自2020年岑巩县人民政府在岑巩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②“五个体系”指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
③“六个坚持”指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
④“五个三”建设指盘活“三块地”,即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统筹“三就”,即就业、就学和就医;衔接“三类保障”,即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设经营性“三个场所”,即经营性服务公司、小型农场和公共服务站;探索建立服务群众“三种机制”,即集体经营、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动员组织。
⑤“反租倒包”作为一种创新的农地流转模式,是承包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政府项目资金投入产业建设,再反租或倒包给农户管理,不断提高农户积极性,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