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心灵的洗礼
——全国道德模范采访手记

2020-11-17郭建光

中国记者 2020年5期
关键词:杨村拐子对象

□郭建光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通过采访挖掘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经历,深深体会到只有长期蹲守新闻一线,耐住性子,扑下身子,才能得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写出启迪人心的新闻作品。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作为《天中晚报》记者,我通过长期跟踪采访,在践行“四力”的同时,写出一批鲜活的新闻报道,凭借扎实的采访素材写出3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农民工司令张全收》、长诗《一个农民工的传奇——写给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一、蹲点采访,抓“活鱼”

在网络媒体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今天,报纸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的就是提高新闻挖掘与解读的能力,从而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与纵深性。记者采写报道要找准着眼点,强化个性语言,突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特色,思维要有发散性,要从被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和事入手,从侧面挖掘被采访对象背后的故事。

2015年年初,河南省作协下发作家下基层文件。根据文件要求,我第一时间向单位申报作家下基层蹲点地点——张全收的老家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我在拐子杨村采访了张全收的同学、亲人、邻居、受资助的贫困村民、村小学校长和老师等几十人,其中对杨国群的采访令我印象深刻。杨国群是张全收的发小。我采访他有时候是在田间地头,有时候是在夜晚。

张全收的事迹,各大媒体曾作过大量报道,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了。可是我发现,怀抱着与被采访对象拉家常的心态,走进对方心中,放下架子,融入当地生活,终会被对方接纳,也一定会有惊喜。

据村民介绍,在我去蹲点之前,就已经有多家媒体到过他们村、采访过他们。如何在看似无法更深入的采访背后继续深挖,需要我放平心态,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平行位置,不要高高在上或者以采访时间紧任务重为由令被采访对象有种被“压榨”的感觉,这样记者就很难挖掘出更多更新鲜的新闻素材。

这次蹲点采访使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再难采访的对象,都要提前做足采访提纲,有些时候的确需要足够的耐心耐力,不轻易打断被采访对象,在大量的看似毫无用处的采访内容中找出亮点。有时候倾听是记者最应该做足的“笨”功夫,也最容易与被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只有真心融入,才会打动被采访对象,也才会在大量新闻表象下紧紧抓牢主题,捉住“活鱼”。

二、在新闻现场捕捉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

记者如同战士,接受了采访任务,如何保质保量不折不扣按时圆满完成,内心难免忐忑与惶恐。如何与被采访对象交朋友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如何把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放眼全国统筹把握,如何敏锐捕捉细微之处的闪光点与时代感,是每一位记者都需要用多年的实践经验慢慢体会逐步提升的能力。让闪光点更闪亮,让平淡处更出彩,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前期采访与准备功夫,更需要一颗平静的耐得住寂寞的心。

张全收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人。他既是一个有上万工人的公司大老板,又是一个有情有义敢作敢当,心系国家心系家乡的人。当年借钱建设家乡小学,对于事业刚刚起步、妻子大病初愈、欠外债十几万的他来说,家乡的孩子上学比什么都重要。记者在蹲点采访中不断挖掘出大量第一手材料,从而使得采访对象更加丰满。

2004年,正处于事业爬坡期的张全收深圳的家里来了位客人: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吴振华。采访吴振华时,我蹲在地上,已经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的他正坐在路边悠闲地剥着黄豆,嘴里说的是村民们最常说的顺口溜儿:“拐子杨,没院墙,只有几件破瓦房;有厕所,没有盖,进去像个大猪圈;要说拐子杨,上蔡倒数第一家。”这既是最珍贵的素材,也是打动张全收为家乡建学校的转折点。对吴振华的采访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有空就聊一聊,积累了大量的采访素材。

每次采访后,梳理采访提纲,梳理不同采访对象对同一件新闻事实的不同表述,依循蛛丝马迹在相互佐证的基础上力求有新发现新突破新跨越。我认为,采访就应该不走寻常路,在一层层表象下力求下更大功夫,做更足功课,捕获到更多的新闻细节。往往,寻常的细节会有决定新闻作品成功与否、是否打动人心的力量。

与拐子杨的村民熟悉后,我每天都能收获鲜活的、别人没能挖出来的新闻素材。我了解到,张全收的父亲听到儿子为学校拿出10万元钱到村委会求证后说:“盖学校是好事,我全力支持。只是他到哪里找这么多钱呢?”

我观察到:老人扭过头拄着拐朝前走,可没走两步一屁股蹲在地上,吓得吴振华等人急忙将他搀扶起来。望着老爷子一瘸一拐地朝南走,几个人心中五味杂陈。

如今,拐子杨小学的师生们有了整洁的校园、明亮的教学楼和办公室,还有平坦的操场、带顶棚的厕所……张全收还陆陆续续给学校捐了图书室、体育健身器材。拐子杨村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了。

“爱拼才会赢,一点都不假。”张全收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他和农民工是亲身经历者、见证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今,他最大的心愿仍然是让天下的农民工都过上小康生活,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用笔下的真心换真情

采访条件的改善与大量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决不能替代现场与被采访对象心灵的碰撞。我的采访工具除去录音笔与笔记本外,更多的是带着一颗与人交流沟通的平常心,用自己的专业与执着打动每一个被采访对象,走进每一个新闻现场的角角落落,竭力还原新闻事实,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由于张全收的人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南到广州深圳东莞,北到山东,他去过的城市几十座,待过的地方数不胜数,他接触过、资助过的人非常多。如何在浩繁的事件里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新闻故事,如何捕捉其中最美的花火?我实地采访,除到过他的老家外,还去过广州、深圳、东莞、青岛、郑州等张全收生活过的地方。大量的录音笔记成为完成塑造张全收这一典型的有力支撑。

记忆最深的是在郑州待过的三个月。当时住在郑州市一个距离张全收很近的出租房内。由于张全收的工作重点在郑州航空港,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后电话不停,同时见缝插针接待来访者。他白天的行程满满,在与他多次沟通后只有挤出夜晚的时间采访。甚至很多时候见不到人,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即使这样,很多采访是在深夜11时后至零时进行的。

由被动到主动,是每一个深度记者常学常新的课题。通过面对面采访大量见证第一现场的人,透过他们的眼睛看新闻事件,通过他们的感受再次还原新闻事件本身。这原本就是经过第一现场人前期的粗线条描述,如何在其中既找准事件切入点又能独辟蹊径,运用记者独特的语言功夫使得旧事件产生新亮点新感动,的确需要记者有一种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收兵。

2015年和2016年的夏天,我一个人背着采访包来到郑州航空港孟庄宽广建材市场采访。偶遇曾经跟着张全收四处打拼的刘姓老人。2019年8月,记者再次来到宽广建材市场回访,这里已经颇具规模,只是不见了老刘。据悉他实在是不好意思再拿工资了,推脱自己年龄大想解甲归田回老家养老去了。

那一天晚上7时许,采访结束天降暴雨,路面上可以行船,我找个棍子,脱掉鞋袜,在没过膝盖的水中小心翼翼涉水到孟庄地铁站乘坐地铁。等回到住的地方已经是深夜10点多了,买包方便面就着旅馆的开水就是一顿晚餐。对于常年奔波在采访一线的新闻人来说,完成每天的采访任务,然后简单吃顿饭,是最满足最幸福的事儿。我先后三年来到同一个地方采访同一些人,每次都有新发现,新内容,也从侧面感受到全国道德模范张全收的另一面。

对张全收近5年的采访让我感受到,记者,唯有用扎实的采访功夫,从脚力到眼力,从脑力到笔力,不断深入全面提升,才能写出生动鲜活散发泥土清香的好稿件,才能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打动人。

猜你喜欢

杨村拐子对象
神秘来电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构造样式特征
城乡关系视域下的杨村乡村建设实验析论(1931—1937)
What do young people worry about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浅谈正方体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应用
罗拐子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浅谈安全风险预控在杨村煤矿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