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信息疫情”的概念、特点及应对策略
2020-11-17张超黄文森
□张超 黄文森
内容提要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全世界造成极大影响。伴随疫情的发展,海量信息在社交媒体发酵、传播。在接受海量信息时,由于认知能力不同,部分受众无法对谣言、错误信息进行有效地鉴别,导致“信息疫情”的出现。本文尝试厘清“信息疫情”的概念,总结引发“信息疫情”原因和特点,探讨应对“信息疫情”的方法和路径,以利实现疫情期间有效信息的传播。
一、“信息疫情”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SylvieBriand博士指出,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随之爆发。“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由政治学家DavidJ创造提出的,它是“information”+“epidemic”的缩写。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种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发酵传播,如疫情早期关于抽烟、喝酒、吃大蒜、涂芝麻油能预防病毒等谣言,影响人们接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简而言之,“信息疫情”是指网络上传播过多的、真假不一的信息,可能导致人们在需要信息帮助时,找不到正确、可靠信息的指引,反而可能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
“信息疫情”如传染病般传播,同样会危害健康。实际上“信息疫情”并非只是在构词上借用医学的概念,在内涵上它也与流行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染病,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信息疫情”的爆发,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当人们的生命遭遇危机时,所有人都变成了信息的易感人群。人们急切寻找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帮助自己建构起对病毒及疫情的认知,减少自己感染病毒和疾病的风险。不过,每个人对信息的认知不同,理解、鉴别能力不同,一旦网上出现一些有爆点的谣言,就容易实现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导致“信息疫情”如传染病一般传播。
伴随着每一次传染病的爆发,“信息疫情”会同时爆发。尤其在传染病爆发的初期,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防疫知识的稀缺性、信息管理的滞后性和社会公信力的不均衡性,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就会接连出现,如果这些谣言和不实信息不能得到迅速辟谣,就可能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比如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时,“进入诊所接受治疗的患者会被处死,他们的器官会被收集送到国外”的谣言,导致很多患者不愿意进入医院治疗,大大增加了疾病的死亡率和人们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二、新冠肺炎“信息疫情”的新特点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中国也曾遭遇过其他传染病,像是“非典”、禽流感等,而这次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被称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这次新冠肺炎暴发的“信息疫情”,与2003年非典爆发的“信息疫情”相比,在发布渠道、传输方式、信息审核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一)发布渠道更多样。2003年“非典”爆发时,传统媒体是公众了解、感知疫情风险的主要来源。今年新冠肺炎爆发时,人们接受信息除了传统媒体,更多依赖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
在融媒体时代,只要人人有网络,有手机,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这种“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垄断,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被广大“自媒体”所激活,疫情信息的发布渠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大。一旦未经证实的流言信息在社交媒体发布,就能实现“病毒式”的传播,使得“信息疫情”带来的影响更全面、更立体。
(二)交互性传播更强。2020年,整个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发布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实现了交互性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摆脱了以往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形式,转变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传播。由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的主体,谣言更容易在亲密度和信任度较高的社会关系中传播。由于“熟人圈”缺乏对信息的有效鉴别和求证,一旦传播不实的信息,就会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困扰,导致“信息疫情”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时代,在疫情传输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随时实现互动和互换,信息传播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传输过程。这种动态的、交互的信息传输,经由社交媒体的发酵,变成了网状的传播结构,实现信息几何裂变式传播,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
(三)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在2003年“非典”时,传统媒体发布信息,都经过专业“把关人”的审核。如今在“四全”媒体影响下,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终端之王”。在依靠手机传播信息的“自媒体”时代,缺乏的是“把关人”对传播信息的鉴别、筛查和监控。在“人人皆媒体”时代,作为遏制和疏导信息的“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对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一些自媒体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的媒体素养,发布、转发消息,既不会核实消息来源,也不会遵循传统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大量真假难辨的疫情消息被广泛传播,不仅降低人们接受、鉴别、判断信息的能力,更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干扰。
三、应对“信息疫情”的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人们缺乏安全感且没有解决方案时,谣言就会趁虚而入,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言论、观点,给疫情防控带来干扰,即便这些错误信息的源头被切断,仍然难以阻止其扩散效应。应对“信息疫情”,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一)认识“信息疫情”与强化辟谣手段。“信息疫情”并非凭空出现,爆发“信息疫情”的源头,是社会公众对疫情不确定性的担忧。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谣言,其实是人们普遍关心但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控制“信息疫情”的方式不是屏蔽信息,而是切实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担忧,根据已有的信息对他们提供建议,帮助人们认识、了解、分辨疫情。
网信部门应加强对疫情话题的监测、分析、研判,做好网络谣言的分类、整理,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及时辟谣,强化对“信息疫情”的控制和引导工作。对于疫情影响比较大的造谣生事者,要依法进行打击,传播正能量,发布权威声音,最大限度压缩谣言滋生空间,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发布和传输平台。一旦权威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可以起到“扩音器”的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重视信息发布“时度效”与科学引导。疫情影响下,要把握好信息发布的时机、力度、效果,要对“信息疫情”进行科学研判,对新闻事实的判断遵循科学依据,对传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在疫情爆发初期,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克服公众的恐惧和恐慌,以正确舆论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号召社会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疫情。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要主动深入现场,带来真实、生动的现场报道,讲述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故事,展示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做好优质的内容传播,将“时、度、效”体现在暖人心和聚民心的舆论宣传上。在疫情控制后,要理性对待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对信息发布、传输、扩散等过程进行梳理和研究,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实现传播路径和效果的最大化。
(三)构建把关人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在融媒体时代,科技带来最大的变革是传播工具的转变,手机成为所有媒体的“终端之王”,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方式已经彻底改变。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必不可少。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过程中,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的盛行,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自媒体专业把关人的缺失,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挑战,导致疫情爆发时期谣言滋生。
在疫情时期,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非但不能弱化,还必须持续强化。要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更加新型的媒体把关人体系,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所有从事新闻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功能的平台都要得到依法管理,不允许搞“舆论飞地”,不存在“法外之地”。在把关人的角色上,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把实体“把关人”转变为掌握把关能力的“机器人”,让高科技服务于内容生产,既能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又能保证内容生产的理性和专业,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四)提升媒介素养,强化责任意识。在疫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待信息的质疑、理解、鉴别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疫情”传播效果。在新冠肺炎“信息疫情”中,青少年和老年人是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的易感人群,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少、对新事件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弱,另一方面也表明疫情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要提升这些“易感人群”的媒介素养,除了要加大对谣言、虚假信息的有效疏导,还要帮助青少年、老年人提升鉴别谣言、虚假信息的能力。
在疫情面前,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在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上,仅靠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加入进来形成合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首先,要帮助人们了解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区别,运用融媒体手段把握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其次,针对人们普遍关心、引发关切的问题,信息的披露要及时、准确。如果第一时间没有到位,要及时补位,只要是谣言能伸到的地方,传统媒体的触角也要够到,要赶在谣言传播之前,把信息的漏洞及时补上。最后,对于现有的自媒体平台,更要加强管理,明确行业的红线和底线,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的问题。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社交媒体时代首个“信息疫情”,对权威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如何科学应对“信息疫情”负面影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应对虚假、谣言信息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的媒介素养、媒体的责任意识都需要提升,要重视疫情信息传播的“时度效”,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