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节目主持人要“接地气”

2020-11-17◎魏

新闻前哨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业知识接地气类节目

◎魏 波

“接地气”,是时下新闻界比较流行的词语之一。对农节目不同于其他领域新闻产品, 它的受众以农民为主,“接地气”显得更为重要,本质上就是节目要符合本地三农实际,贴近农民真实生活,反映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对农节目主持人要“接地气”,就是主持人要自然、真实,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平民化的角度,了解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成为农民的朋友,而不是事事浮于表面,让自己高高在上,和受众群格格不入。 对农节目就像一座架在农民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对农节目主持人就是农民的代言人,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到沟通和连接的作用, 因此对农节目主持人能否“接地气”是做好农业节目的关键。 就好像农民说的,“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根扎得深不深”,同样,对农节目做得好不好,得看距离农民近不近,主持人接不接“地气”。

一、准确定位,做农民的朋友

对农节目的宗旨就是服务三农, 对农节目主持人在思想上就要“以农为本”,深刻领会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在主持农业电视节目时才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对农节目主持人对自身定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不能偏离农民受众群。对农节目主持人只有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身份, 才会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节目中遇到的各类涉农采访题材,从而在大众传播中起到一个导向性的作用,促进政府、涉农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沟通, 为农民朋友带来致富信息、 致富经验,带来经济效益。作为对农节目主持人,你是农民的朋友,是农民的代言人, 是农民的办事员, 或者说你也是一个农民。 明确了身份,你才能自觉地从农民的角度去了解农民,去思考问题,深入到农民中,反映农民的需求,关注农民的生活,才不会凌驾于农民之上,以教育者自居,盛气凌人、居高临下、指手划脚,一副高人一等的做派;着装不能花里胡哨,过于时髦,更无需浓妆艳抹;说话不能拿腔拿调、嗲声嗲气,媚态、轻佻,试想浓妆艳抹、过于时髦的对农节目主持人在田间地头拿腔拿调地采访一群满身泥土的农民, 强烈的反差不仅拉开主持人和农民的距离, 势必会影响节目的总体效果。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下乡采访衣着朴素,不能浮华花哨;和农民交流,要真诚平等,不能盛气凌人;到农民家里要随遇而安,不能嫌这嫌那。 只有做到这些,农民才会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交流、采访才会顺利并且真实。 我下乡采访时,经常会有农民说“看咱这主持人,和咱一样,就像一个屯似的”。 所以,对农节目主持人只有从内心尊重农民,“接地气”融入到农民中间,真诚服务农民,你说的你写的才会真实可信,农民才会相信你,对你产生信赖感,真正成为农民的朋友,自然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

二、加强学习,做农民的办事员

政策和方针是党政的生命,也是“三农”宣传的生命。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新的农业政策法规,涉农部门更是经常组织科技培训、科技讲座,提供科技信息等,怎样把这些惠农政策和科技信息告诉农民,这就要求对农节目主持人多了解农业政策, 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将专业术语理解透彻。 如果主持人对农业知识匮乏,很可能会闹出一些违背农科常识的问题,闹出笑话。笔者刚主持农业节目时,由于对农业农村常识一无所知,在一组报道中,虽然对“育肥牛”“做水种”“双波浪”等术语心存疑惑,却也不懂装懂,硬邦邦地念了出去,差点造成播出事故。 以“双波浪”为例,该词语说的是一项玉米种植新技术,可这个词不是字面的读音 “shuāng bō làng ”, 而应念成“shuàng bō(儿化) lǎng 儿化)”。 在为短片解说时,笔者就按照字面的读音进行解说,后期审片的编辑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更正,才避免了播出事故。如果这项技术就以文字化的字面读音“shuāng bō làng ”播出,农民可能听不明白,对播音内容产生质疑。

“书到用时方恨少”,农业知识的匮乏,让笔者在实践面前捉襟见肘,也给了笔者深刻的教训。 因此,作为对农节目主持人,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多年的对农主持经历告诉我,节目主持人,特别是对农节目主持人只有接地气,深入到农民中间,虚心踏实去学习,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想在农民之前,做在农民紧急之时,真诚的做农民的办事员,农民才愿意接受你这个朋友,农民才愿意信赖你这个朋友,你主持的节目才更具可看性,主持节目也才会游刃有余。

三、语言平实,说农民的语言

语言表达是主持人赖以运用的重要手段, 也是主持人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越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 各类节目的语言都有其特点,比如新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准确清晰、严谨规范;社教类、经济类节目主持人语言可以带点循循善诱、引人思考的味道;娱乐性节目可以轻松活泼、幽默随意;专题类节目词藻华丽,追求生动唯美;而对农节目不同于其他类节目,对农节目主持和解说的语言如果深奥晦涩,过于书面化,就很难被农民接受,久而久之,农民对节目就会产生疏离感。 所以,对农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一定要简洁直白,通俗易懂,尽量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述。

在农业技术采访中, 少用或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复杂的道理,避免说教,即使对于专家们的讲授,也应先转化为更生活化的口语稿,尤其是一些当地农民习惯用了多年的称呼、叫法等等。 要想受农民欢迎,主持人就要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好比在农民家里主持节目一样,真诚面对他们,语言朴实、平和、通俗,唠家常嗑,亲切自然。 有些对农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找不到与农民沟通的感觉,往往用都市化的形式去表现乡土性的内容,言谈风格冷峻,播出来的节目让农民感到疏远陌生。

县级台的工作分工大多不是很明确,采、编、播经常是一肩挑。 笔者经常下乡采访、撰稿、现场出镜,在语言方面,尽量使用农民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甚至用上几句土话,农民不仅觉得亲切自然,更易产生共鸣。像“一埯种两棵苗”中的“埯”,标准音是ǎn,但你若按标准音念,农民可能就听不大明白,笔者就和农民一样,就用东北的土话念nǎn,这样你说的你讲的,农民才听得懂,才会有亲切感。 假如你到田间地头采访,穿得西服革履,说话拿腔拿调,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农民也不会对你多说什么;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大妈,你却称呼她“阿姨”,相信这位“阿姨”就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话了。 因此,对农节目主持人只有“接地气”,深入到农民中间,一言一行等贴近农民,说农民的话儿,农民才愿意和你说话,才会接受你,才会真正喜欢你的节目。 我们台领导经常说“农村的稿子,小魏写的、播的最有味道。 ”

结语

人们常说演员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也是一样,绝非一日之功,成为一个优秀的对农节目主持人更是如此,他需要你心有农情、想他所想,需要你不断地学习,完全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熟悉自己所处地域的民风、民俗,更要求你“接地气”,走出演播室,深入到乡村,活跃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心贴心交流,成为农民信赖的朋友,所谓“读懂农民,才能服务三农”,只有这样,对农节目主持人才更具亲和力,才能做出更多更好、更有滋味的受农民欢迎的“精神佳肴”。

猜你喜欢

农业知识接地气类节目
新媒体在农业知识科普宣传中的应用探究
论广播记者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
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农业知识云服务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