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审美”与城市地方感重塑
——以重庆黄桷坪社区为例

2020-11-17牟慧锭

新闻前哨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桷网红重庆

◎牟慧锭

现代化发展和城市不断更新, 城市空间呈现出新旧景观重叠的景象, 很多承载人们集体记忆与经验的地方被时代遗忘、更换。 但同时,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了这些地方重新焕发活力的机会,一个个“网红城市”占据了大众的出行清单。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地方建构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地方感与网红审美

(一)地方与地方感

“地方”作为承载人-地关系的基本单位,由空间衍生而来,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物质的无内容的空间。1977年,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提出,通过居住、投入经常性活动、不断累积亲密性及记忆、赋予意义、以及建立真实体验和情感与认同,空间有可能转变为地方。[1]地方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标识, 更是被视为一个凝聚着人们的意义、意象和感觉价值的中心。

正如哈维把地方看成是一种在时空流动中的有条件的永久的形式。地方也是一条集体回忆的纽带。保护和塑造地方感是“从回忆到希望,从过去到未来的积极瞬间”,在城市同质化发展愈加严重的当下, 用各种不同形式创建地方可以解开回忆的隐藏密码,展示未来的积极面向,这也是本研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地方感”则是被用来展现人与环境的联结状态。 它是蕴含了“爱”、“认同”、“依赖”等情感的一套环境经验,并在空间秩序中体现出来。 以空间作为着力点,人们产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感知反应, 并伴随特定的情感体验和投入,最终产生地方感。 常见的形成机制包括:曾经到访过、生活经历、难忘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建筑空间感受等等。 可以发现,在地方感的形成中,经验或者更准确地说“直接经验”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以及地方的本身特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如今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物质空间不断更替,城市空间在现代化的改造下越来越趋向均质化, 失去了其独有的气质和内涵, 逐渐成为集体消费的场所。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地关系改变,以前那种基于直接经验形成的强情感联系的地方感弱化甚至消失。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却看到不少曾经默默无闻的城市似乎在不断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聚集着一大群拥蹙者,成为“网红城市”,例如西安、重庆等。 这些“网红城市”有着一个个“网红打卡点”,以其独有的空间个性和意义吸引着人们不断前往, 它和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一种微妙的形式存在着,使一个个曾经被遗忘的地方重新显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和地方的空间形态和生活脚本, 同时也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感。 这种地方感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感,它不产生于人与地方的直接经验,和地方的物理属性也没有很大关系。 那么这种地方感和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二)网红审美下的地方与地方感

雪伦.朱津曾在一些老城复苏的议题中指出,一些士绅者从传统上用以观看风景的美学及历史观点去看待都市风土破旧的建成环境, 并且他们是着眼于文化而非经济价值而保留老建筑,从而建立起一个贩卖地方特色的市场。而这种士绅化的特点给城市空间带来了“中产阶级审美”和一种“网红审美”。

这时消费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是要满足一种消费经验。这种消费主义导致了“评论阶级”的产生。他们是具有一定教育基础的人群, 能够生产出各式各样提供文化正当性的叙事框架。 而这些叙事框架最终都会成为可以交易的文化符号,推动空间的消费。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空间被赋予额外意义,成为了一种在消费语境下的“地方”。流行的“网红打卡点”,即是这样一个“消费的地方”。并不是地方的本身内容使它成为“地方”,其形成机制中最关键的是“评论”,是它在不断传播和互动中被感知、理解和消费。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喜欢到网红景点摆拍的行为了。人们不再从与地方的直接经验中,而是在观看评论中获得对地方的认知, 随后在消费和评论互动中获得对地方的认同。这种消费产生的特殊地方感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和

一种“网红审美”相关联,它表示的是一种社会总体价值观,即地方意义的建构随着消费主义越来越视觉化和符号化。

人们到达网红点,拍照上传,以“打卡”的方式标记自己与地方的关联和认同, 也可以说人们对于地方的熟悉感来源于这样一种“打卡仪式”,这变成了地方感确认的标签。另一方面又正是由于网红审美下的地方感是来源于评论互动和打卡仪式,它和地方本身并没有发生深刻的交集,没有获得与地方直接关联的记忆,因此当打卡仪式完成后地方就沦为了背景。 这从“打卡”这个词中就可以看出。 “打卡”一词来自职场,本意是工作人员上下班利用考勤卡记录上下班时间的行为,后衍生成为“对某种坚持事情或态度的记录”。 在网络环境下,“打卡”是获取理解和认同的记录行为,并不体现态度,只是记录下“我曾经留下过痕迹”而已,甚至只是一种社交表演。 因此,网红点打卡行为产生的地方感不是实在的,它是“ 虚假的”、“象征性的”。 如果没有后续文化内涵的巩固和刺激,这种地方感很容易就会退化回单薄的仪式感。

国内很多网红打卡点看似吸引了很多人前往, 但如若人们都只是为了拍个照打个卡, 获得的也只能是当下不长久的愉悦和快感,城市也很容易造成虚假的繁荣。因此对于网红城市来说,网红点的打造固然重要,但后续的文化意义巩固也很关键。

2019年3月重庆黄桷坪社区进行了一场题为“时间之镜”的“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B 计划,很好地将网红审美融入地方构建,既展现了网红元素的活力,又重构了社区地方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显现的地方:从“时代废墟”到“网红打卡点”

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植根于重庆九龙坡黄桷坪社区文化现场,以“在地性”为脉络逻辑,把影像媒介嵌入实地社区进行展览,将学院室内外展示场地、民间艺术工作机构和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空间加以连接, 以四川美院老校区坦克库为主展场, 由当地网红点交通茶馆等6 个特别计划展单元和3 个平行计划展单元共同构成。

(一)黄桷坪的历史脉络

黄桷坪位于重庆九龙坡区,是重庆老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重庆的缩影,是重庆人的过去。但是在快速变化的城市里,它逐渐被遗忘了,成为了一个“时代废墟”。

黄桷坪有着重庆最早的火车站(火车南站),曾经还是重庆唯一的火车站。因成渝铁路的建设,这里曾经是重庆最重要的货运集散和转运中心,并且依托铁路和火车站,它集结了重庆电厂、坦克工厂和其他机械重工业,不断地壮大起来,逐渐从一个原始的“乡坝”发展为铁路纵横、规划清晰的地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铁路网络的升级和更新,这里渐渐不再负责主要的交通运输任务,同时重工业的地位也慢慢下降,黄桷坪只能选择退出历史的舞台。当时繁盛的黄桷坪渐渐失落了。 直到2006年,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资源, 重庆市政府出资在黄桷坪建成了一批艺术园区,为这个有着破败外表的区域换上了艺术的外衣。但是不久之后随着四川美院校区的扩建和外迁,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离开了黄桷坪。 加上随之而来的房屋老旧, 安全隐患,影响市容以及设施建设等问题,这一区域将面临改造和拆迁。

居民们渐渐开始搬离铁路村,但也在这时游客却不断涌来了。 拆迁的消息一经爆出,“打卡”的人剧增。 即将面临拆迁的失落的黄桷坪突然间变成了一个网红, 这得益于它的艺术氛围和铁路风貌, 但最重要的是其 “即将消逝”的未来。

(二)地方意义的网红审美化

不少网友听闻黄桷坪即将拆迁, 赶紧跑到这里来拍照留念。 两个女生因为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了铁路村的相关摄影作品, 当下便决定将此处作为重庆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就是来拍火车的! ”她们这样说。 除了年轻人,很多中年阿姨们也三五成群赶过来,不停变换拍姿势打卡留念。

在网络上关于黄桷坪的宣传、 报道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拆迁”、“留念”为主题。例如“趁黄桷坪还在,再好好地看一看老重庆”、“如今重庆九龙发电厂的烟囱再也不会冒烟了……那个旧的,到处都是涂鸦的黄桷坪要消失了,再也回不来的还有几代人的记忆,你会想它吗?”、“趁还来得及,去黄桷坪走走吧!如果这些注定要消失,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个圆满的告别吧!”等等。于是,黄桷坪在这些话语中被赋予了“怀旧”标签。

“怀旧叙事经常会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的老建筑、民间艺术等作为对象展开, 提供地方性知识, 塑造独特的城市意象,彰显地域独特性,借此建构对地方的认同和归属。”当城市现代化发展迅速, 同时伴随着的是一种对本土和传统失落的忆念,这个时候,人们的怀旧情怀就很容易被调起。 人们在各种媒介渠道的“评论”中认识和想象黄桷坪,让它成为了怀旧情感的空间载体。

并且, 由于黄桷坪的众多网红点都是待拆迁改建的区域,这一定会涉及到一些矛盾和斗争。 而用“怀旧叙事”来书写这个事件节点,淡化这里的意识形态,网红审美在这里的发展可以消解抗争性,但同时也会消弭一部分原先的“地方感”。

在黄桷坪江滩的陈大爷 (曾是重庆南机务段的火车司机) 滔滔不绝说起这片江滩的往事——比如曾经这里是一片极其热闹的渡口;比如以前很多人会拿网子从河里舀鱼。而他老婆会打断他:“莫摆那些老黄历了嘛, 到下面去给我照几张相”,她指着院子里时髦的透明摇椅说。 这个透明摇椅是江滩边破房子改造的网红咖啡馆“如故”院子里的。

对于黄桷坪居民来说, 他们对黄桷坪有着长久的经验和深厚的情感,这是真实的地方感。但是当网红审美在这里逐渐发展的时候,他们熟悉的旧景观慢慢被新景观代替,黄桷坪变得陌生,原先的“地方感”也随之会渐渐消失。

而对于游客来说,人们来到黄桷坪,在老街上拍照,在铁轨上拍照,在老茶馆拍照,寻找各种好看的角度,摆出各种独特的姿势,然后上传打卡,在这里,视觉消费成为了唯一意义。 人们熟悉黄桷坪,喜欢黄桷坪,为黄桷坪的即将消失而感到惋惜遗憾——这是他们与黄桷坪之间的情感联系, 但另一方面这种联系也是他们用来展示和社交表演的工具, 实际上黄桷坪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 由打卡产生的“地方感”是消费主义网红审美发展下的产物,它是表面的脆弱的。

那这种“虚假的”地方感如何能够发展成为“真实稳定的”地方感呢?

“我希望让重庆市内外的市民和游客看到,我们黄桷坪不只有网红打卡地,还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位老重庆爱好者这样说。

三、网红审美下地方感的确认:基于地方的空间重构和文化赋予

(一)重庆国际影像双年展的策展地选择:服务于文化意义的网红点

重庆国际影像双年展把影像媒介嵌入实地社区进行展览,在社区居民生活场所中因地制宜创作不同影像作品。而这些场所大部分都是是经过设计挑选的 “网红打卡点”,这也是下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网红点拥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地方意义。 下面是几个典型例子:

1.交通茶馆:它位于黄桷坪涂鸦艺术街,1987年开始正式营业。这条街曾是重庆的一处运输中转站,而该茶馆就是这里的交通运输工人们的休息区,故取名为交通茶馆。这里的装潢一直不曾改变。之前房东差点将其改成网吧,是附近四川美院的教授每月补贴租金才让交通茶馆持续至今。 同时,教授常带学生们到茶馆画画,因此交通茶馆一直都有着艺术文化氛围。 直到2005年,交通茶馆成为宁浩导演作品《疯狂的石头》取景地之一,由此,“交通茶馆”被更多人所熟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交通茶馆体验“老重庆风味”。“在这个依然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茶馆中人声鼎沸, 老木柜上新旧参差的杯子诉说了一众老重庆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某旅游攻略上某游客这样描述交通茶馆。

2.军哥书屋:屋主是一名叫“军哥”的重庆文化狂热爱好者。他几年前租下了铁路边的一座破旧的老平房,改造成了这间书屋。进门的墙上贴满了旧门牌,这些门牌都是老重庆拆迁了的地方。 这30年, 他一共收藏了5000 册书和6000 张地图。 墙上、屋子里摆放着一些年代久远的物件,充满了怀旧氛围。

3.铁路四村三角道:这是一段重庆机务段救援车间铁轨。住在铁轨两边的人几乎都曾经是铁路上的工人或家属。由于铁路网络的更新, 这里不再通火车, 渐渐变得安静下来。 因为这里有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当拆迁的消息曝出后,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游玩,使沉寂了很久的铁路又热闹了起来。

这些网红点带来了很大的流量, 基本上是由怀旧情怀引发的,经影视媒介或是由于拆迁迫近,从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 但是它们带来的网红流量在意的是其地点是否能够满足它们“打卡”的需求,即作为一个社交资本去展示自己的怀旧情怀。这些地点的历史文化、生存状况、未来发展等等都不是他们在意的对象。 这样的“地方”只有“网红意义”——视觉消费和自我彰显。

但当这些网红点在展览中被连结起来的时候, 它们的网红意义就服从了展览的需求。在一个采访中,策展人李川这样说“这个地方是无可替代的,也可能是现代化过程当中值得保留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域……通过这个展览吸引大家,或者说欢迎大家去追溯历史,回忆青春,见证现实,或者说畅响未来”,以及策展人曾途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提醒大家,其实可以持续地在这个地方将它的精神和文化的遗产延续下来。这是个非常难得的地方,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可见,这个展览是具有一个宏大意图的,它想要找到在现代化发展下被遗忘的历史,在文化层面上实现复兴,而不仅仅只是作为网红审美下的消费品。

展览连结多个地点形成的空间是被重新规划出来的,它通过主动的叙事结构和行为产生意义, 不再是单个网红景点碎片化地呈现,而是将它们连结了起来,利用叙事策略整合了城市资源。 因此网红点的消费意义在这里便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展览主题下凸显的文化隐喻。

这场展览所选择的场所都是黄桷坪极富黄桷坪历史特色的地方,也是具有老重庆风貌的地方,策展人将这些城市景观进行了重组和编排, 生产出了一个独特的最能够体现黄桷坪和重庆历史面貌和特色的空间, 并以此作为展示这个展览理念和思想的文本。无论各自原本的功能是什么,在这里它们都被统一到了同一意义之中, 也就是完成展览的需求。 观看者身临其境,和展览空间发生互动的时候,关于黄桷坪和老重庆城市景观的文本就被生产出来了。

(二)作为文化仪式的展览:在经验中确认地方感

很多时候人们深深依恋的地方都不一定是可见的。 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让其可见,例如在视觉上制造突出,以及利用艺术、建筑、典礼和仪式所产生的力量。“通过引人注目的表现可以使人类的地方变得鲜明真实, 而通过使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愿望、 需要和功能性规律为人们所关注则可以实现对地方的认同。”这个展览让人们游走在各个展区(网红点)之间,去声临其境感受文化的氛围,通过参观仪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和实践中, 使得被现代化遗忘的黄桷坪似乎找回了自己的记忆, 以文化艺术的方式使自己变得可见,和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深层紧密。

展览放置在开放场所中, 影像展品与现实的场所结合所营造出的空间感知强度会比在封闭的展馆中要大很多,引导受众对展览环境进行整体性的身体感知。除了视觉,触觉、嗅觉、味觉都被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展览中,它给受众提供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场域。 人们通过身体去获得更为真实的记忆感知,加强了对这个空间的地方感。

并且,展览是在凝聚着黄桷坪历史特征的场所,置入体现历史性的影像,还原出这个场所里面的历史行为,重现历史场景。 这种“空间再现”使新旧景观重叠,召唤出遗落的“废墟”回来,唤起了参观者对于黄桷坪的原始地方感和集体记忆,使参观者获得重建与体验记忆的空间。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为我们建构了一个颇富象征性的城市符号空间, 这时空间不单单是网红审美下的地方了,它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地方文化意涵,人们之前由“评论”、“打卡”产生的地方感也不再是虚幻的消费主义了。人们通过在展览空间中的观赏和理解,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内化,形成一个隐性的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使地方感变得实在而稳定。 由此,也就是说,黄桷坪通过展览的文化仪式, 将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空间中,重新确认和加强了地方感。

四、结语

在城市演进与更新的过程中, 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与文化力量不断推动人们交往互动的行为和方式的发展。 当网红文化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推动下蔓延至城市的各个角落,娱乐、休闲、轻松、热闹取代了原先的地方意义,地方的文化表征越来越趋向于消费主义,我们的“人-地”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生变化。 如何去链接空间、地方与人,从而审视网红审美下地方意义的建构与重构对于现代城市更新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否认当下的网红文化正在地方意义的创造和表现上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那些发展火热的网红打卡点和网上铺天盖地的流量推荐都可以作为其证据。 但是我们也要谨慎地认识到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人对于地方的集体记忆是构建地方独特意义的重要途径。 网红审美下产生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符号化的, 它无法代替地方文化在城市建构中的意义。 最好的途径就是将这两者即网红审美和地方文化相互融合。

猜你喜欢

黄桷网红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不要上“网红”的当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最熟悉的陌生者
在这里看重庆
网红滚滚
94岁“黄桷兰婆婆”收到百元假钞直接烧掉
«ВаНхУН»
重庆黄桷坪长江大桥选址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