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溜须拍马人

2020-11-17朱步楼

银潮 2020年6期
关键词:丁谓马屁饭粒

文>>>朱步楼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在领导和上司面前,卑躬屈膝、曲意逢迎,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吹捧的言辞令人肉麻、讨好的媚态令人恶心。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溜须拍马人。

溜须拍马,也叫“拍马屁”,是讽刺那些不顾客观事实、专门谄媚讨好以博取对方欢心的一种行为。“溜须拍马”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溜须”一词据说源于宋代,名相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进餐时,寇准胡须粘上了饭粒,丁谓瞧见了,赶忙上前将饭粒从其胡须上小心顺下,极尽奴媚之态,后人称其为“溜须”。“拍马”一词有一说源于元朝,蒙人是游牧民族,马匹是主要代步工具,人们牵马相遇时,出于礼貌,通常要拍一下对方马的屁股,并随口称赞几句,以取得马主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拍马”或者“拍马屁”就成了奉承、讨好他人的代名词。

马屁文化繁衍生息和溜须拍马人走红,是封建专制、个人专断、吏治腐败的衍生物,与此有关的各种奇闻趣事不胜枚举。现代社会仍有少数活跃在官场商场的“拍马强手”:直接公开歌功颂德的有之,曲里拐弯褒扬唱诗的有之,例如“提出了引领全球发展的××方案”,“创作了轰动世界的史诗般作品”“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等等。

有人认为,溜须拍马人懂得赞扬,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策略。其实,赞扬与拍马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由衷的佩服,一个是假意的奉承;一个是实事求是的夸赞,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夸张。也有人认为,溜须拍马人懂得变通,是做人精明的表现。是的,人是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精明最有效的适应,并非是面临环境变化时的改装变色、改头换面,而是在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前能把握住自己、控制住自己、一心一意完善自己;不是无主见的迎合,也不是无条件的盲从,而是一种沉着冷静、淡定从容的个性和遇到坎坷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

回顾历史,观照现实,溜须拍马人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精于奉承。溜须拍马人除了会耍嘴皮子、吹大喇叭,会抬轿子、写吹捧文章,会跟风发帖、喝彩叫好,还深谙拍马的技巧和艺术。他们往往会察颜观色,看人说话,看子下棋,善于揣摩上司和老板的心意,投其所好,实时跟进恭维语言和奉承文章;会见风使舵,在有部分事实依据的前提下适度夸张,以最恰当的力度,拍得恰到好处;会巧言令色,常常自轻自贱,或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自然流露,不着痕迹,如同对被拍者虚荣心痒处的搔挠,使其心里舒服、听着受用。如果不讲技巧,一味地靠脸厚嘴甜、“无事献殷勤”,甚至不分场合,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二是工于心计。溜须拍马人信奉的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会拍马才能骑上马。他们擅长投机钻营和“谋权之术”,看上去拍的是上司和老板,实际上窥伺的是权力和利益,所付出的奴颜媚骨甚至色相钱财,都是用以实现权力和利益增值的成本。应该说,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多数人都对马屁文化嗤之以鼻,对溜须拍马人保持警惕。所以,拍马者和被拍者一拍即合,其实质是权与利的博弈,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有的掌权者总是以老百姓“父母官”和“救星”自居,做了一点小事,出了一点成绩,就要老百姓感恩戴德,他们出于对名利、地位的追求和威信、声望的提高,不仅得意于溜须拍马人的恭维和逢迎,有的还会组织喇叭网军、轿子团队为自己呐喊助威。拍马者则马首是瞻、攀龙附凤、狐假虎威,马屁拍得震天响。被拍的掌权者陶醉于马屁声中,不但会晕头转向,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还会把拍马者引为心腹、用作股肱,以拍马、听话、忠诚划线发展关系网,搞起结党营私的“小山头”“小圈子”。拍马者工于心计的目标是骑马,他们通过溜须拍马谋取官职、捞到利益后,必定会恣意妄为。

三是善于伪装。溜须拍马人往往是“双面人”,在权贵面前是一副脸色、一种腔调,在下属和同伴面前又是另外一副脸色、一种腔调;平日里,他们伪装成待人谦卑、和蔼可亲,表现得唯唯诺诺、忠厚老实,一旦时来运转,拍马成功上位,旋即盛气凌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他们媚上欺下、欺软怕硬,对上司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俯首帖耳、千依百顺;对自己不待见的伙伴和同事,则会打小报告使阴招黑招,为了拔高自己贬低别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甚至造谣诽谤。

孔子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对那些溜须拍马之人,我们不妨豁达面对、冷静观察,看清他们柔情背后的“蜜意”、笑脸背后的“藏刀”。相处之道就是:不屑为友、避而远之。

鲁迅曾提醒人们谨防“捧杀”。法国有句谚语说得更形象:“为歌功颂德烧的香,熏黑了偶像。”如果封建政治遗毒不清除,天下只闻颂扬声,敢于直言、勇于批评的人被“棒打”甚至“棒杀”,总有一天,有些人也会被溜须拍马者的甜言蜜语、胡乱吹捧所“捧杀”。

猜你喜欢

丁谓马屁饭粒
一粒米
数饭粒
名臣的遗憾
家长群成马屁群源于家长的“成功焦虑”
马屁的“境界”
白老师的“马屁经”
寇准的胸怀
无人知晓
马屁族三层境界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