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纪录片的叙事新形态
——以《小师傅》为例
2020-11-17辛燕黎涂航英
◎辛燕黎 涂航英
作为中国首部儿童非遗纪录片,《小师傅》 将叙事主题转向了儿童这个特别的群体, 通过这些儿童我们不仅看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之路。
一、叙事风格:纪实性与故事化的融合
如今,在数字媒介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新媒体的纪实影像已经逐步成熟起来,故事化叙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现实的表达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在不改变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将自然素材加以创作。纪录片小师傅,就是采用了纪实性与故事化的策略相结合, 让整部影片更加丰满。 一方面, 纪录片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非虚构性,这是它与其他影视艺术区别的要点。[1]儿童纪录片《小师傅》就是通过对师徒技艺传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影像记录了老一辈传承人无私授受教诲的尽心竭力与新一代学徒弟子叩门问道的砥砺奋进。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呈现时间一般是无法完全跟随生活的自然流程的, 由于纪录片要遵循艺术性与内容丰富性的统一, 所以我们就需要对这些真实的质料进行取舍, 这就要求影视创作者要影片结构进行提炼与加工,形成丰满的故事化影像。 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真实的生活进行最大程度的反应,又能够在如今新媒体视阈下,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总之,纪录片要在遵循影片纪实的前提下,对整体进行故事化的处理,将两者有效的整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风格。
二、叙事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的整合
叙事视角简单的说,就是讲故事的角度。视角的选择犹如拍照取景,当我们想要了解全景的时候,我们用全画幅拍摄全景照片,而当我们想要突出某一部分时,会选用特写或是将背景虚化。[2]而新媒体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视角的选择,以往我们经常用全知视角来叙事,而现如今新媒体视域下,青年亚文化当道,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结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在纪录片《小师傅》里,内视角叙事体现在每个系列之中,不管是“梁平木版年画”,还是“梁平灯戏”,亦或是“梁平竹帘画”,都是以学艺儿童的视角去讲述的。 其次,外视角的配合也是纪录片叙事中最重要的一环。外视角就是叙述者即外部观察者, 其主要作用只是转述或者呈现相应的事实。 在纪录片《小师傅》中大都选择这种叙事方式,镜头主要以一种默默关注的方式,从外部展现这种传统文化之传承过程,不作过多的干扰。 总之,利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结合的叙事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受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进而为影片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带来新的机遇。
三、叙事主题:中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纪录片把人物和故事呈现给大众的同时, 其内部各影像元素也共同构建一定的主题。这就是说,纪录片不能是简单的视频素材之间的拼凑,而纪录片《小师傅》的叙事主题旨在传达中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每个不同的叙事单元共同为我们讲述了小师傅们在非遗文化亟待传承的时代背景之下肩负传承责任。他们学习传统技艺的故事,既带我们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也提醒大众要携手保护传统文化。该纪录片对儿童的捕捉无疑是一大亮点,但与此同时, 对几位老一辈国家级传承人的聚焦也起到了一定的衬托, 从而共同塑造了影片的叙事主题——“一切手工技艺,皆因口传心授”。 进而言之,基于纪录片所表达的叙事主题不仅关乎影片叙述者的个体考量, 同样也关乎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该纪录片以小见大,在展现中华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当下的时代主题。
结语
纪录片《小师傅》的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叙事风格使得纪录片更有可看性; 内视角与外视角相整合的叙事视角使得整部纪录片结构更加完善; 传递中华文化的叙事主题,完美的契合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总之,其内部的各个叙事元素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叙事形态。
注释: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邓秀军:《新媒体纪实影像叙事:文本的解构与话语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