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福
2020-11-17李瑾
如果岁月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么,深深地打上时代特色烙印的劳动模范人物,就是这条河流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谱系不断丰富的记忆锚点。
假如没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五年一度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肯定早就结束了。在充满不确定的这一年,原本应该5月盛开的鲜花,或许将在深秋过后才能开遍原野。这样也好,因为涌现出那么多在抗疫一线经历生死考验的劳动榜样,整个中国社会都会把最真诚的敬意献给今年佩戴上劳模奖章的劳动者。
劳模大会是对劳动者的最高礼赞,也是对社会价值坐标系的又一次重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一个国家如何看待劳动,早已写进它一路走来的历史中,镶嵌在实实在在的国家制度里。
87年前的春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召开了一次劳模表彰大会,5天的会期里,领袖和劳动者心手相连,传播模范精神,推广生产经验。正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一样,1933年的这次劳模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劳模表彰制度的起点。
历史是一道曲曲弯弯的时间长河,不变的是浩瀚星海的灿烂光芒。从1950年到1960年这10年间,4次劳模群英会推出的时代领跑者,直到今天依然是鼓舞中国社会的精神财富。从孟泰、时传祥、王进喜、吴运铎、李四光、赵梦桃、郝建秀到倪志福,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深深印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从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劳模评选制度日臻完善。1980年,《劳动模范工作暂行条例(试行)》发布;1982年,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起,全国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基本形成每五年一次的固定届次,随着时间推移,进城务工人员、民营企业家等群体又逐步进入劳模评选范围。这些时光留下的足迹,构建并延续着一个国家的价值坐标。
劳模评选活动,伴随着生产活动而生。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也与时代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岁月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么,深深地打上时代特色烙印的劳动模范人物,就是这条河流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谱系不断丰富的记忆锚点。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自我奉献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面孔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相亲相爱相扶的面孔。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中国。
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回荡在人民大会堂—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从那时到现在,劳动之光闪耀中华大地。高铁加速发展,大飞机启航蓝天,“天眼”探秘光年之外……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在劳动者的手中一点点建设起来。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这些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丰富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把每一位平凡岗位上的无名之辈,都变成了用脊梁撑起共和国厚重基石的人。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过,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对于《中国工人》杂志而言,我们96年的沧桑历史,就是始终与中国社会亿万劳动者相随而行的历史,就是记录每个时代劳动榜样的理想、坚守、热情、奉献和创造的历史。陪伴着这些最伟大的力量成长,就是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