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十四五” 擘画新蓝图
——新华社2020年新闻学术年会综述
2020-11-17□
□
11月26日,新华社2020年新闻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会期一天。本届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160余篇,共设四个论坛:“开幕暨主题论坛”、“媒体融合发展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做强做大主流舆论”分论坛。
在开幕会上,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总编辑何平讲话,副社长刘思扬、副总编辑周宗敏、副社长严文斌、秘书长宫喜祥出席,副社长张宿堂主持会议。
何平说,这次学术年会正逢一个特殊的历史交汇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未来5年和15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年会以“谋篇‘十四五’ 擘画新蓝图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主题,时机和意义都十分特殊。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把这次年会开成一次智力碰撞的盛会、思想迸发的盛会、头脑风暴的盛会,推动新华社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喉舌”“耳目”的神圣职责,更好地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建设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怎么样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战线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深化改革发展、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由之路。最近全社开展的“建设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怎么样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大调研、大讨论,使新华人对新型主流媒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何平指出,新华社要建设的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具备六项基本特征:一是坚持政治建社,当好党的主张“传播者”;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当好党和群众“连心桥”;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当好融合发展“先锋队”;四是坚持面向世界,当好国际传播“主力军”;五是坚持智库特色,当好治国理政“思想库”;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当好综合实力“排头兵”。
何平强调,新华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要强化一个统领,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一个重点,推进五大创新。
——强化一个统领,就是强化政治建设统领作用。要持续深入开展“铸魂工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引导全社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牢履职尽责的政治根基。
——把握一个关键,就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坚持全社一盘棋,通过架构优化、流程升级、平台再造,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打通“堵点”,突破“难点”,消除“痛点”,加快实现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的转变、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的迈进。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要从“战略高度”而非“战术角度”理解“移动优先”的深刻内涵,加快从整体上调整全社业务布局、优化全社资源配置,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
——推进五大创新,就是推进内容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创新。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发展优势。要以渠道创新为关键,打造自主可控、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网络平台,将生存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技术建设与业务建设深度融合,更好以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要以人才创新为支撑,求贤若渴选人才、海纳百川揽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才、德才兼备育人才,加快从“人才大社”向“人才强社”挺进。要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机制创新盘活全社资源、发挥全社优势。
二、谋篇“十四五” 擘画新蓝图
(一)打造新闻理论研究精品力作
与会同志认为,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组完成编撰《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十讲》专著,是在新华社党组领导下新闻研究所打造理论研究精品、追求理论研究强势的一次成功尝试,是新华社在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的连续性研究,打造理论研究精品的一个重要成果。通过持续发力、深化研究,保持新华社在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研究领域的强势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真正为业界的新闻实践做好参谋,为学界的理论研究当好头雁,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尽理论研究职责。
(二)大讨论汇聚全社同志智慧
与会同志认为,“请为咱社献一策”活动开展以来,全社同志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主流媒体、怎样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这一重大课题,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就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如何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如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六个话题,提交意见建议超过2500条。这些意见建议既有基于现实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既有“通观全局”的观察,也有“管中窥豹”的洞悉;既有对存在问题的“思索”,也有纾困解难的“良方”,充分体现了大家主人翁精神和对新华社的拳拳之心,充分体现了新华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方向
与会同志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因媒体融合而生,媒体融合的空间有多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舞台就有多大,媒体融合发展碰到的问题在哪里,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的方向就在哪里。与会同志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真问题才能创造真价值;坚持以我为主,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坚持人才为宝,让领军人才融入领衔项目产生聚变效应。
(四)监督报道迎接全媒挑战与机遇
与会同志回顾了“新华视点”栏目二十年光辉历程,探讨了监督报道如何迎接全媒挑战和机遇。全媒体时代,监督议题更为多样,监督主体更为多元,监督报道形态更为融合多态。全媒体转型将倒逼新闻从业者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将对传媒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高度重视原创的硬新闻,深刻把握时度效原则,优化记者知识结构、提高调查研究技能;要重视可视化呈现和知识产权,建设共享、共赢、适度竞争的内部平台;要加强外部合作,如与社交平台合作,挖掘UGC内容。
(五)智媒时代“换道超车”路径
与会同志探讨了智媒时代融合发展“换道超车”的挑战和机遇。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在信源捕获、新闻写作、智能分发、资讯服务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资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谁在智能化领域占得先机,谁就能掌握媒体变革的主动权,实现“换道超车”。要把握“万物皆媒”的媒体格局之变,瞄准下一代内容智能分发系统加大研发力度;要把握科技革命的技术环境之变,服务并利用好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要把握“以人为本、人机协作”的理念之变,加速智能化编辑部建设,培育全媒化人才队伍。
三、坚持改革创新,当好融合发展“先锋队”
(一)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中央媒体作为新闻宣传领域的主力军,必须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全面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要建立完善契合主流媒体角色定位、满足受众需求、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富有开放创新精神的融合报道指挥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综合体系,实现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释放内容产品生产活力,最大限度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最大力度增强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创新管理理念与体制机制
与会同志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依托技术支撑、加强渠道融合,建构全面传播体系,更需要对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做出调整。中央媒体要坚持守正创新,树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工作理念;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要建设全方位运作平台,改变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探索融媒体工作室制度、提升报道产品内容质量,进一步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向深度融合,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媒体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会同志认为,媒体融合将进一步走向纵深化和具像化,媒体融合已经步入“深水区”,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一步需要主流媒体自己去蹚路,在很多不确定中去寻找确定。要在媒体融合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主流媒体不仅需要增强自我造血机能,提高经济支撑能力,更要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技术手段、运营推广、内容生产、流量变现、发展战略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四)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突破口
与会同志认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要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媒体深度融合不能仅局限于媒体自身的融合,还要注重内容生产者、传播渠道、受众三者间传播链条等的全方位融合。新华社要尽快探索构建“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发展路径,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宣传思想、维护核心的“主平台”,成为权威发布、一锤定音的“压舱石”,成为政策法规、价值观念的“大课堂”,成为舆论监督、民生福祉的“守护神”。
四、坚持面向世界,当好国际传播“主力军”
(一)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与会同志认为,要加强海外业务创新,加快建设我社新的海外中心支点,使我社全球接续发稿架构进一步完善;要整合资源,把新华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以纪录片、高端访谈、大型直播等重传播手段,带动融合发展不断升级;要推进外文互联网专线运行,进一步突破通讯社ToB传播局限,提升融媒平台的适配能力;要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用好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弯道超车”;还要在“人际传播”和线上线下互动,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突破对外传播瓶颈。
(二)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与会同志建议,要切实利用好“和平、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等核心概念,构建在实践层面可操作的传播方案,让中国对世界产生更多更广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在积极影响西方主流舆论的同时,也要着力强化对第三世界国家受众的影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国话语体系联通不同民族和文明,获得国际社会最大认同。
与会同志认为,在策划选题、选编稿件时要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使我们的话语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坚持宏观格局、微观叙事的原则,有针对性设置议题、击中要害,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话语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探索新的手段、路径、内容表达,特别是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加强全媒产品供给,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路径;要注意在“西强我弱”的舆论场中运用修辞手法,将所言之物符号化、具象化,并构建于我有利的对华认知体系。
(三)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与会同志认为,国际传播要树立“舆论顺迁”概念,针对国际舆论场中的涉华热门议题,顺势而为、内引外牵,使国际舆论朝向符合我传播目标,助力展示于我有利国家形象的方向发展;要注意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一手抓内容生产,一手抓产品落地,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要增强斗争本领斗争艺术,发挥对外开放前沿重镇在国际传播、舆论斗争中的作用。
五、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新华社独特优势
与会同志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切实履行“喉舌”“耳目”“智库”职责,服务中央治国理政。要打造具有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搭建“纵横交错”的智库传播网络,建立和优化智库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搭建智库研究支撑体系,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研究队伍体系。
(二)精心组织好建党百年报道,提升舆论引领能力
与会同志建议,要写出“共产党世纪”的编年史;把历史变成新闻,用新闻验证历史;辉煌和着苦难写;乘势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会同志提出,要借鉴1938年《新中华报》关于建党周年纪念报道经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核心报道;深入调研,运用鲜活语言;丰富报道形式;关注青年群体。
与会同志认为,建党百年报道应注意避免十个问题:重理论宣讲轻解读分析;报道范围局限于策划方案;重点报道逻辑散篇幅长;对外报道话语体系不对称;融媒报道过于强调形式;报道存在同质化现象;镇版之作不少刷屏之作不足;对境外舆情倒灌应对不及时;对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估计不足;正面宣传制造负面议题,等等。
(三)适应融合发展新形势,做好重大主题和战役性报道
与会同志以贵州脱贫攻坚报道、“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为例,提出要加强融合报道策划、组织、采集和表达创新,注重“多景别呈现”;要有历史景深感、空间交互感、镜头聚焦感和场景带入感;要变革5G时代重大报道的组织策划方式,开展技术创新,深入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
与会同志总结了首都舆论监督报道、江苏分社讲好“江苏故事”、黑龙江分社“三新”报道的经验:开展建设性调查,聚焦社会问题持续发力;提升重大问题“吹哨”能力,提升报道“破圈力”,增强中国故事“讲述”能力。
(四)注重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与会同志结合四川分社脱贫攻坚等报道的经验,认为要更好地应对重大战役性报道,应强化“全社一盘棋”理念,形成全领域覆盖、大兵团作战、全媒体融合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区域协作报道中心建设,等等。
与会同志总结说,半月谈积极构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事业拓展平台,努力打通“特色内容+口碑传播+转化机制”的“三位一体”媒体运营路径。主流媒体纷纷布局抖音、快手等,新华社可以考虑组建“阿米巴模式”创业小组,构建“新华MCN”模式,研发系列新华社文创产品,助力品牌IP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