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文化为民初心 牢记文艺繁荣使命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
2020-11-17鄂评
◆鄂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湖北文艺评论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对于“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湖北文艺评论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团结引导,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文艺发展方向。《长江文艺评论》开辟“经纬线”专栏,不定期发表研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近年来,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组织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艺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下文艺创新学术研讨会”“当代湖北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等重要活动。
关注创作现场,勇于开拓创新,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相互促进。湖北文艺批评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注重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双向互动,产生了丰富的理论评论成果,在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湖北文艺理论家、评论家敏锐感应时代变化,立足传统,面向未来,长于思考,善于透过文艺发展现象把握本质和趋势,多有理论建树。於可训的当代文学创造性转化研究、张天弓的书法考古研究、昌切的世纪末当代文学文化走势研究、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刘川鄂的当代小说评论、沈伟的中国艺术史与考古研究、李幼平的编钟与音乐考古研究、李遇春的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周新民的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研究、杨晓帆的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等均以独到的学术眼光跻身于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前沿。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湖北理论家、评论家扎实的学术功力,更体现出一种开风气之先的理论勇气。另一方面,湖北文艺评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介入文艺现场,对文艺新趋势、新现象、新作品及时展开研究和评介。如沈虹光散文的研究、刘醒龙长篇小说的研究、湖北青年作家创作的研究,以及“荆楚书道”“长江画派”、抗战题材影视剧、湖北地方戏曲、汉派小品、长江题材歌曲的研究和评介,既有具体的创作问诊,又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各市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关注基层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开展了大量专题研讨、评论活动。这些立足创作实践的文艺批评活动发挥了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引领导向的作用,推动了湖北文艺创作健康发展,提升了湖北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
注重阵地建设,以报刊和研究中心为平台,推出作品、挖掘人才。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积极搭建平台,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评论作品和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一方面,办好评论期刊,为本土评论家提供发声平台。报刊目前依然是湖北文艺评论的主阵地,如《长江文艺评论》《长江丛刊·评论版》《新文学评论》主要刊发文学、艺术评论;《湖北日报》《长江文艺》《长江日报》等均设有文艺评论专版或专栏,部分市州党报的文艺副刊也不定期刊发文艺评论文章。各市县文联、作协主办的内刊大多设有文艺评论栏目,刊发本土作者的评论文章。《长江文艺评论》刊发的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选刊转载,已成为湖北文艺评论的主阵地。另一方面,办好研究中心和基地,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向纵深发展。湖北省目前有国家级文艺评论基地1个,即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不少高校结合自身专业设有与文艺评论相关的研究中心或基地。这些基地和中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围绕当下文学艺术创作展开研究,近年来举办了“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刘醒龙近作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文学与疾病”等系列研讨活动,发表、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
发挥评奖的导向作用,扩大湖北文艺评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各级评奖平台,集中推出了一大批湖北评论家和优秀评论作品,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湖北文艺评论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规范的评奖程序、高质量的参评作品,该奖已成为湖北文艺评论界的权威奖项。着力推荐湖北文艺评论作品参与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在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中,武汉大学邹元江、叶立文的2部著作,湖北美术学院许伟东的1篇论文获评“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
培养文艺评论青年人才,建设人才梯队。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各市州文艺评论家协会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注重对青年评论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勇担重任的评论生力军。开展系列培训,从2010年开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来自省内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艺术团体及市州文联的四百余名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参与了培训。同时,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还向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各类研修班推荐了近30名学员,以此培养、推动湖北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家走向全国。举办交流活动,《长江文艺评论》编辑部与湖北省作协联合举办“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目前已经举办了10期,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不同专业的青年评论工作者参与,促进跨学科交流。设立批评专栏,《长江文艺评论》开设“青骑士”专栏,《湖北日报》开设“湖北新锐作家展评”“湖北青年批评家论坛”等专栏,集中刊发青年评论家的作品,将优秀人才推向全国。
探索基层文艺评论新模式,提升地方文艺创作水平和群众欣赏水平。基层群众文艺创作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文艺评论的引领和指导。市县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克服困难,结合地方文艺创作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样的评论活动,开创了基层评论工作的良好局面。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评论家提前介入作家创作过程,创作与评论及时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业余作者创作水平的提升;协会还利用专业优势,通过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解决了协会活动经费问题,拓展了评论工作的空间。咸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关注本土创作,举办“本地作家作品赏读会”,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策划出版《巴风楚韵——湖北恩施州文学艺术论丛》以及“清江文论”丛书8种,集中推介本土理论、评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长期坚持对业余作者进行“一对一辅导”,跟踪评论,助推成长;还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开通“夷陵评论”公众号,专门发表评论基层业余作者的文章。
多年的工作实践为湖北省新形势下的文艺评论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具有担当意识。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神圣的文化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真正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引领风尚的作用。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繁荣发展文艺评论事业的基本保证。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各级评协在具体的工作中须积极争取宣传部、文联的具体支持,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把评论事业推向更高层面。三是要努力出作品、出人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以事业凝聚人才、以研究带动队伍,创作出一大批优秀评论作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社会影响力。
湖北文艺评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文艺评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要求,以及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新形势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新呼唤,也还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不同文艺门类的评论存在失衡。湖北是文艺大省,除了文学之外,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也十分活跃。相比较而言,文学评论队伍庞大、实力雄厚,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评论人才相对匮乏。对于一些优秀的戏剧、美术、音乐、书法、曲艺、杂技作品缺乏及时的跟进研究和评论,这严重制约了这些艺术门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另外,在一些艺术门类的批评中,经常以文学批评标准代替专门的艺术批评标准,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评价机制影响文艺评论发展。目前,湖北的评论队伍主要集中在高校,而关注本土和当下创作的文艺评论文章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普遍评价较低,很难进入核心期刊、转载和引用的数据管理体系,因而也直接影响到写作者的晋职、晋级和各种利益分配。投入精力大、发表出版难、考核评价低、利益分配少,影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论工作者从事文艺评论的积极性。
新文艺批评跟进乏力。随着新媒体与文艺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样式,也对传统的文艺评论构成了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新文艺样式缺乏新的理论来阐释和评价;另一方面,新文艺样式的主阵地已经转移到互联网和自媒体上,文艺批评没有及时跟进。传统的文艺评论方式在应对新媒体文艺时,存在观念老套、话语陈旧、反应缓慢等问题。
加强和改进湖北文艺评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湖北文艺评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管理手段,探索新的方式,培养评论人才,更大地释放文艺评论的活力。
加强对文艺评论的组织和引领。像抓创作一样来抓评论工作,加大对文艺评论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注重对全省的文艺评论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加强与市州评协的联络,与会员建立经常性工作联系,多推荐、宣传会员的评论成果,做好会员服务工作。采用课题立项的方式,吸引高校评论家和研究者参与到全省文艺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创作问题的研究。加强青年文艺批评队伍建设,扩大省评协下属的青年评论委员会的规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帮助青年评论人才尽快成长,为湖北文艺评论的可持续发展积聚有生力量。
培养艺术类评论人才。积极从湖北的艺术院校、艺术院团中发现和培养各艺术门类的理论批评人才,引导他们同步参与到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演出,对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及时展开研究和评论,在实践中培养艺术批评生力军。针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组织主创人员撰写相关专著,编写相关教材,把他们的经验适时地转化成独特的理论批评资源,用以培训湖北地方文艺专门的理论批评人才。平衡各文艺门类协会人员比例,吸收一批文艺评论力量薄弱的艺术门类中有潜质、有基础的中青年评论人员入会,加大其培养力度。在湖北省文艺评论奖评选中,扩大戏剧、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评论著作和论文的推荐比例,宣传推介力度。
重视网络文艺评论。随着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艺新样式的勃兴,在新媒体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文艺评论“圈子”,如网络音乐评论主要是在论坛、贴吧、相关音乐软件中,网络视频评论则主要在留言区、讨论区以及弹幕等等。传统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新媒体环境,了解这些“圈子”文化,熟悉他们的评论视角、思考方式和新锐观点,不断更新理论资源,改进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提升批评的有效性。
探索评论工作新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文艺评论工作新路径,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文联的支持,加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组织建设,延伸服务手臂,加强对基层文艺创作的评论。探索创新协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协会工作考评制度,推进协会工作科学发展;切实强化协会职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培养造血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开创文艺评论工作新局面;变“送文艺”为“种文艺”,推动知名文艺家赴市州基层举办“荆楚讲堂”文艺评论辅导常态化,培养基层文艺评论队伍,提升基层文艺评论水平。
总之,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文艺评论工作,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引领作用,既是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只有不断团结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才能推动湖北评论工作从“大”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