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演进

2020-11-17颜海波陶季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全集孙中山

颜海波, 陶季邑

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往往关注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1)这方面的论著颇多,参阅王新凤:《论孙中山普及教育的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陈金龙:《毛泽东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比较》,《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马绪荣、肖飞:《试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湖湘论坛》2015年第3期,等等。而忽视辛亥革命前和五四后孙中山的这一思想。(2)个别学者只是提到过青年时期孙中山建议在一邑一乡先普及教育,由点及面,逐步实现全国教育的普及,但并未对此时期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进行论述,参见严昌洪:《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4页。还有个别学者只是提到过五四以后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参见张汉静、郭贵春:《试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84页。有鉴于此,本文拟分别考察辛亥革命前、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和五四后这三个阶段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以清楚地展现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并试图从中寻找孙中山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这样的考察似乎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是不无新意的。

一、关于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辛亥革命前,主要是1894年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孙中山已有普及教育的思想。具体而言,1889年,孙中山时为23岁,在《兴利除害以为天下倡——致香山县籍退休官员郑藻如书》一文中主张以后要在全国普遍开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3)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三家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则曰该书为1890年所作。详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此亦即主张普及学校教育。1891年6月,他在《教友少年会纪事》一文中希望“各省少年教友”仿效他们在香港“培道书室”培养基督教道德的做法,(4)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54页。此亦即主张在全国普及基督教道德教育。孙中山1894年春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还对斯时西方国家普及学校教育啧啧称赞,认为正因此“泰西人才众多”,并主张中国也要“举国并兴学校”。(5)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15页。这些史实表明,在投身民主革命之前,孙中山业已产生普及教育的思想。

孙中山在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就有了普及教育思想并非偶然。

首先受早期维新思想家普及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孙中山成为民主革命者之前,中国一些早期维新思想家具有普及学校教育思想。如与孙中山同为广东香山县人的郑观应认为人才来自于学校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主张“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如广设学堂,各专一艺,精益求精”(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5页。。再如何启,是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老师,认为斯时使中国富强的方法是广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更多新的人才。这些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普及学校教育思想无疑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孙中山会有一些影响。孙中山在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前的普及教育思想正是郑观应和何启等人普及教育思想的继承和丰富。

其次受欧美普及学校教育的现实及其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之前,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已经普及学校教育,所以这些国家人才济济,其经济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政治修明。这对斯时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所说:“泰西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7)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同时,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也影响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孙中山就“最爱读之书乃《法国革命史》及达尔文之进化论”。(8)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篇》(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9页。与专制落后保守的中国封建思想相比,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无疑具有进步意义。这对孙中山追求教育平等和普及教育具有积极影响。

再次受清末教育不平等现实的影响。清末中国社会上文盲充斥,教育不公平现象极其严重,如富人独享教育权利,占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民众无法和无缘接受教育;另外男女教育也不平等,女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人才匮乏和国家衰弱。正如孙中山在《兴利除害以为天下倡》一文中所说:“今天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9)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所以,他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今后要普及教育的主张。

总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历史和现实因素,也有国内和国外原因。这些体现了他具有救国图存和追求平等的愿望,还表明他借鉴当时西方国家普及教育的经验,顺应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孙中山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将普及教育上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作为香港西医书院学生,孙中山却“远观历代”,“横览九洲”,发现:如果国家“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而当时中国“失教已久”,社会上文盲充斥。所以,人才自然缺乏,国家自然衰弱。因此他在《兴利除害以为天下倡》一文中主张国家要普及教育。唯此,社会上才会人才盛多,风俗习惯才会良好,国家才会强大。(10)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五年后在《上李鸿章书》中又说:“泰西诸邦”之所以“崛起近世”,是因为这些国家实行了普及教育,所以“人才众多”,最终导致国家崛起。可见,在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孙中山已经将普及教育上升到国家兴衰强弱的战略高度这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将学校作为普及教育的途径。成为民主革命者之前,孙中山所谓的普及教育思想主要还是普及学校教育思想。他在《兴利除害以为天下倡》一文中主张“必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换言之,就是国家普及学校教育。他认为,唯此,才能使“智者不致失学而嬉;而愚者亦赖学以知理,不致流于颓悍;妇孺亦皆晓诗书”(11)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最终使社会上人才济济,风俗良好,国家日益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上述文章中还认为,在当时全国普及学校教育不大容易,因此设想可先在一个县来进行普及教育:“先立一兴学之会,以总理其事。每户百家,设男女蒙馆各一所,其费随地筹之,不给则总会捐助。又于邑城大学馆一所,选蒙馆聪颖子弟入之,其费通邑合筹。以吾富庶之众,筹此二款,当无难事。”(12)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但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草菅人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孙中山这些美好的设想在当时自然成为空想。

以上重点论述了孙中山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之前的普及教育思想。孙中山受欧美普及学校教育等因素影响,将学校作为普及教育的途径,提出教育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全国到处创办学校,使国家人才众多,尤其提倡先“举之于一邑”,多办“男女蒙馆”,最后推至全国。这些主张体现了孙中山逐渐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和追求社会进步的良好愿望。当然,此阶段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如他斯时幻想通过腐败的晚清政府来在全国进行普及教育,没有意识到全国普及学校教育包括地方多办“男女蒙馆”的种种困难,甚至脱离国情而希望全国各省普及基督教道德,(13)孙中山1883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1891年3月27日,在香港西医书院读四年级的孙中山会同基督教友四十余人,在香港创立教友少年会,联络香港基督教“子弟”,培养其基督教道德。他“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亦即希望各省基督教友也在所在地创立教友少年会,培养他们的基督教道德。[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53—354页]可见,当时孙中山主张在国人中逐渐普及基督教道德。等等。但总的来讲,此阶段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是第二位的,而进步性是第一位的,体现了他救国救民的愿望,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需要说明的是,1894年以后,孙中山告别改良,走上民主革命之路。但从此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他并没有放弃其1894年以前的一些普及教育思想,如仍然将普及教育上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将学校作为普及教育的途径,不放弃“圣经和基督教教育”(14)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等等,只不过这时孙中山强调在推翻清政府这个前提下来在全国进行普及教育。所有这些为他民国最初几年普及教育思想的演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关于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查民国新造,凡有教育,应予提倡”;(15)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页。还认为,在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里,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应通过接受教育来掌握建设国家的能力;同时,普及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所以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一直在谈论“普及教育”。1912年3月19日,孙中山在《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一文中说道:“惟教育主义,首贵普及。”(16)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1912年4月1日正式解职后,他仍然谈论“普及教育”。1912年5月6日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中说:“中国人数四万万人,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17)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1912年12月9日在杭州五十一团体欢迎会的演说中说:“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何在?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18)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9页。1913年4月在《国民党政见宣言》一文中仍然说:“中小学师范教育,所以为普及教育之第一步。”(19)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值得一提的是,经孙中山批准,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及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法规,(20)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7页。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付诸实施。所有这些体现了斯时孙中山急于发展民国教育的良好愿望,有助于改革旧的中国教育体制,并促进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

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与辛亥革命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演进。

(一)将普及学校教育具体化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受欧美普及学校教育等因素影响,主张国家要普及学校教育,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而此阶段他则将普及学校教育进行了具体化,亦即认为,在全国普及中小学校或“公共学校”教育。他1912年3月19日在《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中说:“作人之道,尤重童蒙,中小学校之急应开办,当视高等专门为尤要。”(21)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又说:“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22)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孙中山将普及学校教育具体化,其中有以下四点颇有价值。

其一是,孙中山鉴于义务教育有助于扫除全国文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和实现社会公平,所以主张多办义务学校,实行义务教育。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即强调并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如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其二是,孙中山鉴于中国普及学校教育和实施义务教育将需大量教师,所以重视师范教育,主张多办师范学校。1912年3月19日在《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中说:“顾欲兴办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级优级师范学校不可。虽一时权宜与永久经制自殊,而统筹全局,亦不可顾此失彼。此时注重师范,既能消纳中学以上之学生,复可隐植将来教育之根本,是真当务之急者。”(23)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当然,孙中山强调教师在普及教育中肩负着重大责任。

其三是,孙中山重视职业教育以更好地振兴实业。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并无职业教育思想。而此阶段,他鉴于职业教育可培养高技能和专业化的劳动大军,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所以注意发展职业教育。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说:“社会之人”如“资质不能受高等教育”,“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材。卒业以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24)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

其四是,孙中山认为普及学校教育应有政治和经济前提。1894年前,他幻想通过晚清政府在全国普及学校教育,以后才强调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建立民国再在全国普及学校教育。而此阶段,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人民”的国家亦即民国以取代君主专制是普及学校教育的政治前提和基础,还认识到在全国实行普及学校教育还要有经济等方面条件。1912年3月31日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发展教育包括普及教育需要经费。国家收入丰富,政府就可将其中一些收入“用作教育费”。(25)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1913年2月18日在日本邮船公司招待会的演说中说:“交通机关”为一切实业包括教育之母。“中国为大陆国,必先务陆运,即铁道之发达”,然后教育等“乃有可言”。(26)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这些反映孙中山普及学校教育思想的难能可贵之处。

(二)重视法政教育和德智体都发展

1894年以前,孙中山曾希望在国人中普及基督教道德,1894年以后仍不放弃“圣经和基督教教育”。而此阶段孙中山则主张在全国普及法政教育。1913年4月在《国民党政见宣言》一文中说:“法政教育”为“今日所亟宜振兴”,“以使国民多得政法常识”。(27)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此阶段在普及法政教育方面,孙中山更重视政治教育,包括主张运用三民主义理论来教育四万万国民以唤起民众,让他们都能投入改造中国的革命洪流中。此外主张德智体都发展。1912年5月9日在广州医学共进会欢宴会的演说中说:“今幸革命攻成,建设之事千头万绪,然以中国现在卫生程度而论,而医学实为建设入手办法之一端。国之要素,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28)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6页。

总之,与辛亥革命前相比,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继承了以前的一些普及教育思想,如将普及教育上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将学校作为普及教育的途径,但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以前的一些普及教育思想,如将普及学校教育具体化,亦即认为,在全国普及中小学校或“公共学校”教育,多办义务学校,实行义务教育,多办师范学校,重视师范教育,注意发展职业教育,并颁布了《普及教育暂行办法》等法规,重视法政教育和德智体都发展,普及学校教育应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前提与基础,亦即要建立“人民”的国家亦即民国实现民权,需要丰富的财政收入和交通条件,等等。这些都是难得的先进认识,反映了他急于推动民国教育发展的愿望。但是,在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所以,孙中山这些美好思想大多成为空想。不过,与辛亥革命前相比,此阶段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演进,如其中的空想成分在减少,而合理与可行成分在增加。所有这些为五四后其普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五四后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进行一系列斗争,但始终未能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的西方资本主义弊病,使他开始怀疑自己多年奋斗的目标。所以,五四后,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向往苏俄,并最终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五四后,孙中山继续主张“普及教育”。1920年12月1日在《与唐绍仪等发布建设方针宣言》一文中说:“普及平民教育”。(29)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1921年11月29日在广西阳朔人民欢迎会的演说中又说:在国民中要“普及教育”。(30)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88页。1924年1月30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仍然主张要“厉行教育普及”。(31)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5页。此阶段,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演进。

(一)在普及教育中要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

如前所述,民国最初几年,孙中山认为“作人之道,尤重童蒙。” 但此阶段,他进一步主张,在普及教育中要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1920年3月1日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一文中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与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以人民一月义务劳力之结果,必足支持此费。一境之内如人尽所长,为公家服一二个月之义务……则可万事具备矣。”(32)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5页。1924年1月30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又说:“厉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33)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5页。

(二)义务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

如前所述,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主张多办义务学校,“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但此阶段,他认为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可扩大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1922年1月22日在桂林学界欢迎会演说中说:“(你们桂林要)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底人都可以去读书。首先从桂林起,再推广到各县各乡。先办幼儿园,次办小学,再办中学,然后才可以办大学。”(34)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05页。

(三)主张办几百所岭南大学式的大学

如前所述,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主张一些社会人士可以“受高等教育”。但此阶段他进一步主张,全国要办几百所岭南大学式的大学。1923年12月,他在广州岭南大学演说时说:“造就人才的好学校,不可只有一个岭南大学。广东省必要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要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或几百万好学生,那才于中国有大利益。”(35)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2页。由于大学直接造就各种专门人才,所以孙中山认为,办好大学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很多的好先生”,其二是要有“合格的学生”。(36)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05页。

(四)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在国民教育上主张加强法政教育和德智体育都要发展。他此阶段仍然坚持这些主张,如1919年9月19日在《复唐继尧函》一文中说:“文近专志著述,颇欲以主义普及国民,使之有彻底之觉悟。”(37)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页。不过,他强调学校教育方面更要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1923年10月21日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说:一方面要求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必须开设“修身”课程,另一方面要求青年学生“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38)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69页。尤其是智育方面重视“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1924年8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公布《大学条例》。其中第一条规定:“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讲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负之。”(39)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16页。

(五)仿效苏俄的普及学校教育

此阶段,受十月革命影响,孙中山向往并关注苏俄,逐渐主张“以俄为师”,建立“新式共和国”或“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专有”的国家。(40)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1页;《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页。他还特别欣赏苏俄的普及学校教育情况,这方面也主张进行仿效,亦即由国家来补助,使每人接受三十年教育,实行“强迫教育”。1921年6月30日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闭幕式的演说中说:“人生须受教育,由小学以至于大学至少十六年,稍懒者二十年以至三十年;使教育普及如今日俄国,人民悉由国家教育之,补助一切费用,设人人受三十年教育。”(41)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71页。1924年2月23日在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又说:“(苏俄穷人家小孩子)到了年纪稍大,可以入学校的时候,国家便办得有很完全的幼稚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照他的年龄的长进,可以依次进学校,受很完全的教育,国家不收费用。若是父母有不教子女进学校的,政府更是惩罚父母,强迫子女去读书。此所谓强迫教育,要全国的青年,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都受国家栽培,不要父母担忧。”“像这样好的国家,就是我要造成的新世界。”(42)尚明轩主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0、571页。

显然,与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相比,孙中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继承了以前的一些普及教育思想,如仍将普及学校教育具体化,亦即在全国普及中小学校或“公共学校”教育,继续主张义务教育,在普及教育中提倡“作人之道,尤重童蒙”;但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以前的一些普及教育思想,如认为义务教育可扩大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在普及学校教育中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尤其是在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国家后“使教育普及如今日俄国,人民悉由国家教育之,补助一切费用,设人人受三十年教育”,实行“强迫教育”,而辛亥革命前后他一直仿效欧美普及学校教育的做法,1894年后并主张建立“人民”的国家亦即民国是普及学校教育的政治前提和基础,但此民国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所专有,并非“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些认识在当时自然难能可贵。从中亦可见,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实行途径上都在进一步演进,更接近中国现实,可行的主张越来越多。当然,此阶段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仍然有其不足,如“设人人受三十年教育”在时间上太长,国家也无力承担“一切费用”,尤其是反对无产阶级领导这个“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国家。但总的来讲,此阶段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依然是第二位的,进步性则是第一位的。

结 语

以上对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略作梳理。现归纳如下: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将普及教育上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受欧美普及学校教育等等因素影响,主张国家要普及学校教育,要求“多设学校”,设想可先在一个县进行普及教育并逐步推广。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孙中山明确谈论“普及教育”,将普及学校教育具体化,亦即在全国应普及中小学校或“公共学校”教育,多办义务学校和师范学校,主张并推行免费义务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和法政教育,强调德智体都发展,认为普及教育应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前提与基础,亦即要建立“人民”的国家亦即民国,需要丰富的财政收入和交通条件。五四后,孙中山则主张,在普及教育中要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把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主张全国要办几百所岭南大学式的大学,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主张在建立“新式共和国”或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专有”的国家之后仿效苏俄普及教育的做法,由国家补助,使每人接受三十年教育,实行“强迫教育”。从中看出,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中的空想成分逐渐减少,而可行性成分与合理因素日益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4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页。但五四后孙中山并不主张“工人阶级的领导”。所以,五四后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只是十分接近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普及教育思想。(44)毛泽东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普及教育对象为全体国民,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强调工人、农民及其子弟享有教育的优先权,等等。可参阅陈金龙:《毛泽东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比较》,《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但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为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新中国教育问题和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材料,甚至迄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依然具有某些启发。

从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在研究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时实际上只局限于民国初年。(45)参阅马绪荣、肖飞:《试论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湖湘论坛》2015年第3期;金林祥:《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其实,根据上述研究,孙中山早在1894年以前就有普及教育思想,只是当时并未使用“普及教育”这个语词,另外他这方面的思想过于简单或限于空泛甚至有些脱离国情,如主张“必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设想可先在一个县来进行普及学校教育,还希望在全国各省中逐渐普及基督教道德,等等。但孙中山早期这些普及教育思想为民国建立后最初几年和五四后继续探索普及教育问题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其民国初年普及教育思想是其辛亥革命前尤其是1894年以前普及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国内外学术界则对此总体上有所忽视,这令人极其遗憾。

第二,孙中山1924年1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密切合作,这是有思想基础的。因为,辛亥革命前,他就主张以后要在全国普遍开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言外之意,农工也要接受学校教育。民国最初几年又主张“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自然,农工也要“入公共学校”;还主张“使国民多得政法常识”,显然,农工也要“多得政法常识”。五四后,孙中山将眼光由欧美转向苏俄,逐渐主张建立“新式共和国”,并“使教育普及如今日俄国”,“人民悉由国家教育之,补助一切费用,设人人受三十年教育”,还说“像这样好的国家,就是我要造成的新世界”。可见,孙中山晚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进行密切合作,并非偶然;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不断演进,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此国内外学术界也并未注意到,这亦令人极其遗憾。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全集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对话”小伙伴老舍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孙中山彰显气度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