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三重维度

2020-11-17

社会观察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正当性真实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是一个非常有必要进行关注和研究的主题。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话语体系,需要言说与表达,因为话语表达的效果决定着它被群众理解和把握的效果,关乎到它是否能实现其“力量”。当代普遍语用学正确地概括了言语达成理解与共识应该遵守的普遍有效性规则:即事实陈述的真实性、情感表达的真诚性以及语言规范的正当性。本文将根据话语普遍有效性的三重原则,针对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存在的“实然”问题,探讨实现其有效话语的“应然”路径。

事实陈述的真实性

任何语言总是与特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即概念与现实世界具有对应性关系。一个没有与事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典型的空概念,而由空概念组成的话语只能导致表达与思想上的混乱。故而,有效的话语或者表达一定是以有所指或者有意义的概念为基础的,也就是话语与事实相对应,有效的话语肯定能够实事求是地表达事实,实现了两者的同一。陈述的真实性——因此成为话语普遍有效性的首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表述必然要以真实性为基础,或者说要有真实性。从话语的普遍有效性来看,陈述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逻辑上的真与事实上的真。所谓逻辑上的真,就是要求话语表达要符合逻辑规则,也就是逻辑上具有合理性。符合逻辑,就是符合思维运演的基本形式,也就是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矛盾律、排中律与同一律。如果表达符合逻辑,那意味着相应的话语表达不似是而非、不自相矛盾、不模棱两可,而是论点明确、论据有力、结论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面对的是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陈述事实的时候,逻辑自洽、清晰明了,从而通过逻辑这一最有力的论证力量,运用以理服人的方式,让公众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从而心悦诚服地认可与接受。

然而,逻辑的世界毕竟只是可能的世界,逻辑上的可能性大于现实的可能性。如果仅仅局限于逻辑上的真,难免步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窠臼。故而,仅有逻辑上的真还是不够的,表述的真实有效性,不仅需要逻辑上的真,还需要经验上即事实上的真。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语言哲学家的理论,语言和世界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命题就是世界的逻辑图像。只有事实与语言相对应的命题或者陈述才是真的、有意义的,才能令人信服。反之,没有事实依据或者支撑的话语则是谬误或者无意义。任何不实之词都可能造成话语真实性的丧失。浮夸之词或许因为某种情景的感染而打动或者欺骗一部分人,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总有真相大白的时候,在真相面前,谎言和不实之词总会无所遁形。

面对历史和现实,歪曲事实,会导致虚无主义;无视事实,同样会导致虚无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要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无论是批判西方还是倡扬中国,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反思中国现实中的得与失,均需要事实材料的支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与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内容都落到了实处;无论是“民族”“土改”“阶级”“解放”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生产力”“中国梦”,这些话语的内容都真实地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并且因其真实性而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些话语绝非写在纸上的一纸空文,而是“以言行事”的社会实践。正由于这些话语在实践中获得了实现,并且成为了当下的现实,从而获得了人民的理解、认可与信任。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传播中的逻辑自洽,更体现在实践中落到实处。整个过程中双重的“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保障。只有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的话语,才是严谨的、以理服人的有效话语。故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话语还是其政治话语、生活话语,均应符合逻辑和事实的真实性。这既是其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其话语有效性的本体。

情感表达的真诚性

如果说,陈述的真实性是话语有效性的基础和本体,那么,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之进行合理的表达同样不可或缺。其原因在于,私人的话语是不存在的,任何话语都是在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中获得其有效性的。因此,即使真实性的话语,如果缺乏话语表达的合理方式,表达干巴巴味同嚼蜡,也会引起接受者情绪上的反感或者抗拒,从而丧失了话语的有效性。同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是主体间的对话,仅有真实性的话语还不足以被人民完全接受,因为作为独立的主体,人民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偏好,如果缺乏真挚情感与表达艺术,可能未必实现话语的有效性。这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第二个要求——情感表达的真诚性。

中国古人讲“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实际上表明,通过话语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洞察其真正的想法。如果一个人的话语充满感情与真诚,那么,这样的话语势必会获得听众的认同与共鸣;反之,如果有人巧言令色、矫揉造作,其话语势必造成听众心理上的反感,自然谈不上什么共鸣与理解。故而,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情感的话语是干瘪的,话语的表达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要想发挥其教化功能,离不开话语表达的真诚性。其真诚与否直接影响着公众的情感体验,决定了公众对话语的接受态度和接受动力,也影响着对话语的选择和接受程度。

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来看,主要包括学科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这三者都具备了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内容上的真实性。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真正的理解与接受。因此,话语表达既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民群众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不仅要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更要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宏大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推动话语的交流传播,使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就是真诚地为自身服务的话语。人民群众对能满足情感需求、符合自己观念的话语信息,其关注度较高,接受该话语就较容易。故而,真诚的、接地气的表达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大众化,并获得话语权。真诚的话语,可以让人们透过语言的丛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这一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且洞察到了它所要表达的真情和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着过于嘻哈的讲述、碎片化的表达话语等问题,容易解构严肃、崇高、信仰、道德等内在价值。“害莫大于浮浅。”煽情的课堂固然非常热闹,吸引了眼球,提高了抬头率,其实就是“哄孩子开心”。这完全是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既无助于知识的增加,更有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严肃性,甚至有使其成为“快餐”文化的危险。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晦涩性,这是理论的特征,也是理论的魅力。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感受理论魅力、提升理论素养是学习的必然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认识、参与、认可,逐步产生情感认知、认同的过程。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仅仅停留在感性的、直观的、现象的层次上,不仅无助于他们理性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更无法将其上升为理想信念、革命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现代科技的过度应用又在某种程度影响了话语的有效性。科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对于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无疑丰富了其话语的艺术表现手段,有助于话语有效性的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视觉冲击、图文并茂等方式提升话语传播效果,然而手段毕竟只是手段,形式也只能是形式,过分的手段和形式性要求,势必忽视内容的丰富性和情感的真诚性。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术作为手段只是提升话语效果的一种方式,绝非话语的目的。过分的技术化决定了讲授者本人对其话语采用的不过是“以言取效”的工具性态度,如果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显然不可能获得接受者的信任与认可。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其内容和实质恰恰是以经典文本和重要思想为基础的。缺乏经典文本和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唯有对经典文本和重要思想的深入钻研和深刻理解,才能领悟到伟大思想的深邃含义,也才能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与意义,从而才能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自然而然地发出真情。“情深而文明”,真诚就是最大的美,也是最强大的沟通技巧,充满真诚的话语表达显然会打动每个人的心,从而实现话语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正当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其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如果说,传统社会的权力依赖于世袭和魅力型领导者,其过程充满着独断性、控制性甚至粗暴性的话,那么,现代权力则转向法理型权威。这种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国家的合法性密切相关,主要来源于绩效、制度和意识形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把人民群众放置在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这已经逐步实现了从“主客对立”观念向“平等对话”观念的转变。平等对话的观念要求,无论是话语生产者、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是平等参与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在共同交往的情境中对话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对于话语而言,要构建良好和谐的政治秩序无疑需要符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也就是要体现话语有效性的第三个要求——正当性。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先天就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必须符合国家所要求的政治性,这就极易使之采用命令、说教和劝告的方式,从而使其话语传播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独白性。“自由、民主、平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平等为主旨的“对话性”观念已经取代了以控制为特征的“独白式”观念。“理”而不是“力”也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之中,从而,更多需要地是通过论证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探讨式的交流,强调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就此而言,语言规范的正当性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有效性来说至关重要,话语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如果表现为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对等的关系,因之而构建的治理方式显然既不可能平等,也不符合我国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初衷。

理论要让群众信服,就要尊重人,就要以人为中心。故而,意识形态话语必然不是简单粗暴的专制性话语,摒弃老旧的“控制性”观念,走向全新的“对话性”观念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也应从独白性走向对话性,究其实质,对话性的话语就是平等性的话语。就此而言,符合对话性的话语就是具有正当性的话语,尊重人、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话语体系中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话语的生产者、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权力的附属关系。生产者的权威不是因为其拥有话语的解释权,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交流传播后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为其赋予了政治合法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拥有了被认可的表述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平等的交流对话使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达成了共识性话语,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获得正当性的重要前提。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而言,其正当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学科话语讲授理论本身,政治话语明确方向,生活话语实现大众化。从学科话语来看,理论高度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政治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立场、宗旨,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活话语推动理论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实现话语的快速普及和传播。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最基本的红线,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严格地遵守。与政治话语的纪律性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即使没有森严的禁区,也应遵守相应的学术规范。这种规范一方面来自于学科共同体普遍认可的职业伦理,另一方面则源于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因而,在政治纪律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必须具体落实到对人的尊重或者以人为本上,才能从人们的思想深处取得对自身话语的认可。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公民的主体意识越来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既恪守一般性的规则,又不伤害或者忽视少数群体、外来群体、边缘化群体的感受,使这些群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表达,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正当性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仅仅坚守政治红线而忽视了相应的道德尊重,那只能说从形式上完成了宣传工作,但实质上并没有完成这一工作。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而言,即使事实的陈述完全符合真实性,即使自我表达充满情感上的真诚性,但如果缺乏对于人民利益的真正尊重,仍然难以实现其话语有效性。因为缺乏伦理的尊重和关照,公众显然不会从心底里认可,甚至可能会抵制相应的话语内容,这样的话语显然是无效的,无法有效实现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正当性,遵循着尊重每个公民的平等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有效性,这既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而且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从实质上看,其伦理性的要求也别无二致,都是要倡扬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精神理念。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真实性体现了真理性的要求,真诚性体现了审美性的要求,正当性则体现了伦理性的要求。就此而言,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实质上蕴含着“真善美”三重维度。从三者的关系来看,真实性是话语有效性的本体,真诚性是其被接受的方法保证,正当性则是其内在的价值诉求。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不仅以真诚的态度恰如其分地陈述了事实,而且至始至终贯穿着对于人的尊重,这样既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又达到了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高度统一的话语体系,又怎么会流于无效呢?

猜你喜欢

正当性真实性话语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
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正当性基础
浅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