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分析
——以中亚地区为例

2020-11-17

社会观察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恐怖组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海外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在增多,其中就包括恐怖主义风险。本文尝试讨论的问题包括: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海外利益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在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恐怖主义风险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危害和变化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中国海外利益在中亚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

相关概念

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是大国成长的核心要素。“海外”即“境外”,指有效的主权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域,包括他国境内、公海、极地等。海外利益是“境外的国家利益”,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海外延伸,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与外部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风险也在上升。以海外战略利益和海外基础利益为分类,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中国海外战略利益面临的政治风险和地缘博弈风险;中国海外基础利益面临的投资风险、社会安全风险和恐怖主义风险。恐怖主义风险即近年恐怖主义对于中国海外利益的威胁,在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几乎均涉及恐怖主义风险。这种情况导致中国海外利益涉恐风险的复杂性和安保的高难度性。复杂性不仅体现为恐怖主义风险包含的类别多,有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极右型恐怖主义等;而且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政治原因,恐怖主义风险往往与其他的海外利益风险相混合。一是恐怖主义与政治风险相结合。如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巴基斯坦混乱的政治生态影响,当地中资企业和员工遭到“俾路支解放军”分支组织的多次恐怖袭击。二是恐怖主义与国际政治博弈因素相结合,一些势力利用恐怖主义达到目的。三是恐怖主义与经济风险相结合,出于经济利益,恐怖组织对巨额财物进行抢夺。四是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相结合,宗教极端型恐怖袭击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在中亚地区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海外利益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经济、安全三个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在油气和矿产等能源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生产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成果突出,同时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中国在中亚地区海外利益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与之并存的是,中国海外利益在中亚面临的风险也在上升,包括面临中亚国家局势不稳定带来的政治风险,产业结构畸形、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的经济风险,刑事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中国威胁论”蔓延等社会风险以及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带来的安全风险。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大的安全事件很少发生,中亚各国对安全领域的问题非常重视,严于治理,安全风险在可控范围。2001年阿富汗反恐战争开始以后,在国际反恐合力打击下,一度在中亚活跃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以下简称“乌伊运”)等恐怖组织的大部分成员逃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后在中亚地区内新出现的一些恐怖组织,如“哈里发战士”“安拉战士”等,受到所在国打击之后基本上都进入了阿富汗。在这一时期,中亚各国在去极端化治理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中亚安全形势曾在十余年间大为好转。受到“伊斯兰国”等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影响,加上阿富汗形势恶化,近年中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开始活跃,安全挑战明显增多,地区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特点

首先,阿富汗军事冲突与恐怖主义猖獗,给中亚地区安全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阿富汗战争为国际恐怖势力提供了乘乱生存的条件,“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残余力量进入阿富汗之后,各类国际恐怖势力和原有的中亚和南亚恐怖组织在阿富汗北部聚集,对中亚构成直接而日益严重的威胁。(1)恐怖分子谋求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中亚武装分子运输走廊”,计划把中亚的武装分子从阿富汗北部转移到中亚国家边境地区;(2)国际恐怖势力加强了对中亚地区内极端分子的招募,包括招募人员进入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安全防御较弱的国家,通过互联网传播极端主义,寻找新成员;(3)在阿富汗北部新成立了一些小股中亚武装组织,如在楠格哈尔省活动的“呼罗珊伊斯兰国”组织,把中亚国家当成攻击目标;(4)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加强向中亚渗透,近年在中亚地区实施了一些恐怖袭击。

其次,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中亚国家极端化问题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中亚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冲突,加之一些长期积累的贫困、失业、健康等社会问题得不到治理和改善,为极端主义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条件。中亚国家激进化、极端化问题变得突出,青年人受极端思想洗脑参与所谓“圣战”的现象增多。“监狱极端主义”是近年新出现的问题。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监狱,关押着不少到叙利亚参加过“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这些极度危险的囚犯向监狱中的刑事犯罪人员传播极端思想,进行洗脑和招募,甚至有的极端分子为了招募新成员故意犯罪入狱。“监狱极端主义”成为近年塔吉克斯坦频频发生监狱暴动的重要原因。

再次,恐怖分子跨区域参与恐怖活动,欧亚地区恐怖组织相互整合,在地区内流窜从事暴恐袭击,“圣战分子”成为极端组织中的主流,到中东和南亚充当雇佣军,作为职业军人参与战争的中亚极端分子增多。

最后,具有排外特征的民族主义抬头,非政治暴力社会运动趋向活跃,冲击中亚国家政治与社会稳定,同时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形成有外部势力资助的政治暴民群体,相关的暴力恐怖事件增多。

(二)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遭遇的恐怖主义风险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在中亚的海外利益在一段时期内曾面临恐怖主义挑战。近年受到国际恐怖主义复杂变化、中亚国家综合安全问题突出、排外的民族主义者与外部势力相勾结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遭遇的恐怖主义风险开始上升。

第一,受国际恐怖主义形势变化影响,中亚地区安全挑战增多,同时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深化合作,影响力增强,“中国目标”逐渐被国际恐怖势力关注。“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溃败后,其残余势力在全球各地与当地恐怖组织融合成多个新的分支组织,这些组织集中在中东、南亚、东南亚。在这一时期,“东突”分裂势力与国际恐怖主义勾结,开始在中亚寻找“中国目标”。

第二,从近年中亚和南亚恐怖组织活动的特征看,恐怖势力的袭击目标除了公共场所、强力部门、军事设施,还扩大到了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外资重大项目,这对中亚恐怖势力起到示范效应。虽然当前中国在中亚重大项目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还不大,但未来的恐怖威胁在上升。在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下,在阿富汗活动多年的中亚老牌恐怖组织“乌伊运”回流中亚从事暴恐活动的意愿强烈。2015年以后,由于两个因素交互作用,外资项目的恐怖主义风险开始增加。一是在中亚和南亚过去以单一族裔构成的恐怖组织,现在变成多地区、多国家、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恐怖势力。在重组后的恐怖组织中,成员的国际化特点突出。这种复杂性导致袭击目标的多样化,同时导致中亚恐怖势力效仿南亚恐怖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当前中亚国家面临政权交接、经济下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综合安全压力大,整体安防力量弱,地区内的恐怖活动有所增多。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近年经济下滑明显,社会矛盾多发,稳定性受到影响,给恐怖势力渗入创造了可乘之机。近年“中国经济扩张论”在中亚一些地区有所升温,当地一些利益集团把对中国投资的污名化当作博弈的工具,并且在西方反华势力的煽动下组织一些反华集会和暴力事件。在这种复杂的形势变化下,中亚恐怖势力有可能被当地民族主义者、中亚国家的政治反对派、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中国在中亚重大项目的恐怖主义风险上升。

第三,由于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人员往来增多,中国公民在中亚国家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不可忽视。一方面,中亚一些地区恐怖活动增多,出现“恐毒黑”合流迹象。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谷地(主要是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和巴特肯州)、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边境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持有非法枪支。中亚国家对枪支的管控不严,与阿富汗相邻的塔吉克斯坦边境山区活跃着反对派残余武装、恐怖组织和有组织犯罪集团。二是毒品危害。中亚地区不仅是80%的阿富汗毒品输出的过境通道,还是吸毒的重灾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突出。三是刑事犯罪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勾结,尤其是近年有组织犯罪集团涉恐现象增多,这些有组织犯罪集团往往同时也是贩毒组织,这样就形成了“恐毒黑”合流现象。另一方面,近年民族主义者的排外情绪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较为突出,在外部势力和当地政治反对派煽动利用之下,当地出现了一些反对外国资本的集会活动,针对外国企业和人员的暴力恐怖事件增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频发反政府集会活动,与近年这些国家国内政局有直接关系。吉尔吉斯斯坦政治社会运动绵延不断,其执政者和在野党的对立冲突已经形成基本的斗争模式,并被外部势力利用制造混乱。近年,在西方反华势力引导、中亚国家政治反对派的鼓动之下,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政治暴民举行了多起反华集会,这些反华集会被中亚国家政治反对派当成向政府施压的工具。虽然这些反华集会反映的并非中亚国家的主流民意,也很难对双边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构成影响,但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民族主义者把外国资本、外国人当成袭击目标,并认为在投入中亚国家的外国资本中,中国的投资是主要构成部分,影响到本国的经济主权。

通过对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恐怖主义风险变化的梳理,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特点以及当前中亚安全形势,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受到恐怖威胁的目标包括五种。(1)中国海外公民。他们包括两类,一是在中亚国家工作或学习的中国公民,包括中国常驻中亚国家的外交官员、中资企业员工、留学生等;二是定居在中亚国家但未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在中亚国家有不少中国跨境民族侨胞,这部分群体也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2)中国驻中亚国家的使领馆。(3)中资大项目,包括油气开采站场、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4)中资企业以及有中国注资的工业园区。(5)中欧班列。近年铁路恐怖主义问题逐渐引起执法部门的重视,通过铁路输送毒品、恐怖分子等可能性增多。铁路货运拥有极大拓展空间的同时,也可能为恐怖主义带来可乘之机。

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遭遇恐怖袭击的可能方式包括:重大恐袭,这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袭击方式,通常有自杀式袭击、汽车炸弹;人员绑架,当前国际恐怖势力成员混杂,与有组织犯罪集团合流,人员绑架、勒索赎金是惯用手法;以刑事犯罪或社会冲突为表象的打砸抢烧杀;对人员进行袭击。

结论

总体来看,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在上升,其原因与全球恐怖主义演变以及中亚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形势相关,同时也是当前国际局势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延伸过程中遇到的必然现象。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相比,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的恐怖主义威胁并不严重。中亚国家安全形势稳定,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的需求迫切,民间对华态度友好。中亚国家高度重视地区内反恐问题,多年强化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打击和治理,因此虽然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溃败之后,参与其活动的中亚恐怖分子开始回流,但中亚没有成为恐怖主义扩散和回流的重点地区,而南亚、西亚和北非吸引了大量的恐怖势力。然而,随着中亚国家进入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偏激的社会思潮活跃,社会冲突进一步加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世界性民粹主义高涨,中亚国家排外情绪膨胀,刺激政治暴民和极端群体参与涉恐活动,恐怖势力对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的关注度在增加,对袭击的具体目标、手段将越来越清晰。发生恐袭的原因具有混合性特征,包括社会矛盾、政治冲突、极端主义,对其难预警、难防范、难治理。因此需要对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的恐怖主义风险予以充分重视,将这一问题纳入中国在中亚海外利益整体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之列。

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是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有力保障,是降低中国海外利益恐怖主义风险的必要措施。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双多边合作已经取得不少成效。在反恐方面还可以加强以下合作:一是继续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打击恐怖主义的共识,例如,进一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重要作用;二是重视高科技反恐技术合作,加强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与中亚国家进一步认定恐怖组织与极端组织以及主要的恐怖头目;三是与俄及中亚国家建立“中亚武装分子回流路线截流网”,阻止中亚武装分子回流。

中国在中亚地区海外利益面临的恐怖主义风险中,需关注民族主义者对企业和个人的袭击,海外公民个体安全面临的恐怖威胁风险上升。需重视新出现的安全隐患,如针对国际班列的恐袭,恐怖分子流窜、贩毒、武器走私等犯罪活动等。中资企业需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关系,可在当地多修建医院、学校等民心项目。

在中亚的大型中资企业本身需要提高防恐、反恐意识,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信息交流不够、硬件条件不足、当地支持不多、专业人员不足、外宣效果不佳等,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加强。从目前来看,中亚地区的中资大项目遭遇大规模、恶性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中亚地区各种背景复杂的内部势力和一些外部势力的干预下,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亚国家社会矛盾多发,带有恐怖色彩的袭击威胁在加大,中资企业需要付出精力与成本加强安保措施。中资企业应做好预警工作,油气企业以及“一带一路”框架内在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园区,需防范设备被恐怖组织破坏、人员被挟持和勒索。对于中亚国家国情、社情、民情要有充分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安保方案。可请国内专业反恐专家向中资企业提供安保评估意见和安防措施建议,尤其针对自杀式袭击、爆炸袭击等提供专项防护意见。可考虑以适当方式对大型中资企业派驻专业安保人员。近年国内出现了不少民营海外安保企业,对中国海外利益保护问题发挥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但国内海外安保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不少困难,包括对当地形势的详细、准确研判,与当地安保行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国内安保人员的武器装备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国内民营海外安保企业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国际大型安保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需对国内海外安保行业进行规范和评估,推动其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中国海外利益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恐怖组织
出尔反尔,美国洗白“东伊运”
以牙还牙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