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提高康复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探讨
2020-11-16赵嫚
赵嫚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路径;康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70-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呈上升趋势,常伴有肢体运动、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了降低病残率,还需注重护理指导。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合理拟定一种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化的护理方案,从而降低病残率,减少资源浪费,避免护理工作盲目性,获取满意护理效果。而本文对比不同护理方案优势以及在脑卒中患者中作用性,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20例脑卒中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单双号随机化分组,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5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期间完成。人选标准:(1)患者经MRI、CT、X线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存在不同程度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2)患者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3)患者各项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排除伴有精神疾病史患者;(2)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65.65±3.12)岁,平均病程(16.32±4.51)个月;疾病类型:19例为出血性脑卒中,41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性别:33例男性,27例女性。对照组平均年龄(65.78±3.65)岁,平均病程(16.49±4.86)个月;疾病类型:18例为出血性脑卒中,42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性别:32例男性,28例女性。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措施:
建立护理小组:①由经验丰富、资历高、专业水平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主要负责各部门协调工作和各项护理工作实施;②进行专业化培训和鼓励,增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具体护理途径:①在入院第1天: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病史,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便后期康复护理顺利开展;②入院第3天:主要以床上训练为主,逐渐从卧床转变为坐位,加强平衡坐位训练、坐起训练、床上移位、翻身,注意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而致休克,保持动作缓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③入院第4天:主要以上肢康复训练诸位。练习上肢抓握按摩球,控制能力训练,进行上肢分离运动,注重上肢控制能力锻炼,每日3次,每次20分钟;④入院第5-7天:主要以床上、下肢康复训练,a双桥式运动:首先保持双腿屈曲,保持抬臀、伸髋;b单桥式运动:患腿屈曲,保持仰卧位,抬臀、伸髓,另一腿伸直,每日6次,每次15分钟;⑤入院第8~14天,主要以下肢康复训练为主,双腿由伸直转变为屈曲,再紧贴胸部,每日6~7次,每次15分钟;⑥入院第15~21天,主要以坐轮椅、下床、坐起訓练,保持站立,双手扶住床边或轮椅,进行单腿落下、抬高练习,同时从坐起到卧位反复练习,每日3次,每次30分钟;⑦第21天~出院:主要以日常生活训练为主,比如翻报纸、使用筷勺、如厕、穿衣、解扣、抓握等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FMA评分(运动功能评价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服务满意度。
FMA评分:最高分100分,主要评估患者当前坐位活动、下肢俯卧位、上肢坐位活动情况,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NIHSS评分:最高分30分,主要评估当前意识水平、肢体、语言等功能状态,若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数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代表统计存在差异。
2结果
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l所示:
表1 对比评分值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护理满意度
3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因局部脑组织循环障碍或急剧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综合征,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起病急、病死率高、病残率高,治疗不及时,不仅可增加致残率,还可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服务指导,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率,营造和谐氛围,在护理路径中注重康复护理理念,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脑组织,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
总而言之,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再生、恢复神经元,恢复正常机体代谢循环,用于脑卒中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神经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