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的应用
2020-11-16闫小霞
闫小霞
【关键词】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新生儿;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33-01
新生儿指出生后未满28天婴幼儿,这一阶段,其身体器官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机体抵抗力低,若护理不当,易使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肺炎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相关研究表示,临床对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可确保新生儿健康发育。本研究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出生新生儿88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出生新生儿88例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29±0.50)周,体重2642-4461g,平均体重(3160.50±25.39)g;研究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33±0.54)周,体重2653-4474g,平均体重(3170.58±25.47)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婴儿室保持安静整洁,新生儿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及时更换尿片、沐浴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产前:向产妇以及家属派发自制护理手册,内容包括讲解新生儿特点、注意事项及护理知识等,并引导产妇转化角色,提前做好欢迎新生儿准备;密切观察产妇身心状况,预防并发症发生;产中: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生产环境,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并观察产妇各项生命体征,采用触摸、言语、眼神等方式鼓励产妇;产后喂养:主动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必要性与重要性,亲自示范或指导产妇正确喂养,以防出现误吸、呛奶及溢乳等现象;产后母婴需及早接触和吸吮,若产妇母乳不足,双乳用毛巾进行热敷,并以螺旋样式手法按摩乳房,促使乳房分泌乳汁;亲子关怀:引导父母积极参与至新生儿护理中,鼓励产妇触摸、拥抱、注视、亲吻新生儿,通过肌肤、眼神表现出亲子情感;指导父母亲自更换婴儿尿垫,可进一步接触新生儿,使其能在关爱及无微不至照料中健康成长;安全护理:医务人员遵守无菌理念,确保环境干净舒适;每天对新生儿的大小便情况进行观察,通过改变婴儿体位或饮水适当促使其肠胃蠕动,以手掌适度按摩新生儿的腹部,有助于排便;注意观察脐周有无明显异味,脐轮皮肤有无异常,新生儿每日沐浴后消毒其脐带,防止脐部感染;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需定期检测,避免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资料选SPSS21.0软件分析,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Apgar评分
研究组护理后Apgar评分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Apgar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
研究组红疹、高胆红素血症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主要是指娩出母体且脐带结扎后的婴儿,胎儿由脱离母体至出生28d后,在临床上称为新生儿期。在一阶段,新生儿身体可出现较大变化,属于人体独立生活第一时期,因此,临床采取一种科学有效护理是有效保障新生儿顺利成长必要途径。由于新生儿为特殊群体,年龄小,其自理能力缺乏,机体各器官功能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免疫能力差,因此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若臨床护理不当,易引起一系列相关疾病,故临床护理难度大。其中包含有母乳喂养、口腔、洗澡、脐部、环境等多项护理内容,但由于人们健康观念不断提高,对新生儿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常规新生儿护理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显示:研究组Apgar评分比对照组优;研究组红疹、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表明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中,可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不断对新生儿护理内容进行完善,加强新生儿并发症预防管理;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可予以新生儿更为健康安全成长环境;同时以详细母乳喂养的管理措施,可使产妇的母乳喂养水平提高;此外,在日常生活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新生儿不同部位进行细致引导,如肚脐、眼、耳鼻、沐浴等清洁护理,护理人员通过这一系列护理措施可减少因护理操作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效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还能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