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七氟醚对于成人全身吸入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和用药的安全性研究
2020-11-16郭洪松
郭洪松
【关键词】安全性;成人吸入麻醉;苏醒时间;七氟醚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65-01
七氟醚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麻醉诱导药物,由于其溶解度较低、起效和苏醒较快,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因此在临床全身吸入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对七氟醚对于成人全身吸入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和用药的安全性做出探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麻醉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男:女=25:24,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8.26±2.35)岁;对照组患者男:女=26:23,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8.59±2.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密切监测两组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指导患者取侧卧位,术前给予所有患者肌肉注射苯巴比妥0.1g和东莨菪碱0.3mg,并给予患者麻醉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行麻醉诱导,初始计量浓度为氧气2L/min+5.0%七氟醚,术中维持剂量为氧气1L/min+3.0%七氟醚;对照组则采取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维持剂量为1.0~1.5μm/mL。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呼吸频率(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以及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到Excel内,采用新版SPSS23.0对收集的数据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达,检验工具为Students test;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达,检验工具为X2;当检验工具显示P<0.05时,提示数据间的对比存在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与对照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各项生命指标波动幅度明显更小,P<0,05,数据对比有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n=49,x±s)
2.2對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药物起效和持续时间
观察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更短,且药效维持时间更长,P<0.05,数据对比有意义,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药物起效和持续时间(n=49,x±s)
3讨论
麻醉是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良好的麻醉效果不仅能够有效保障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更有利于患者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七氟醚、右美托眯定、异丙酚等,均为临床常用的短效麻醉药物。其中,异丙酚具有代谢较快、起效迅速等优势,是一种新型全麻药物,但据相关报道表明,异丙酚单独应用,作用时间较短,且抑制患者循环和呼吸的可能性在30%以上,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七氟醚是一种高效的吸入麻醉药物,多于氮气或氧气进行混合吸入,具有减少对患者循环及呼吸系统抑制、容易调节麻醉深度、无刺激性气味、对患者气道刺激小、起效较快、作用时间长、术后清醒快等应用优势,不仅麻醉效果好,且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各项生命指标波动幅度明显更小,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七氟醚与异丙酚相比,安全性更高、麻醉效果更好,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七氟醚在成人全身吸入麻醉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对循环及呼吸的抑制,具有苏醒较快、药物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