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泪膜功能和视神经纤维层的影响
2020-11-16任华然
任华然
【关键词】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白内障;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89-01
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该疾病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视物模糊,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视力会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失明[1]。据临床医学统计,白内障疾病是导致失明的首要疾病,而现如今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生活质量。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临床有很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以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MSICS)受认可度最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MSICS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泪膜功能和视神经纤维层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n:30)、B(n:30)组。A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分布60-81岁,平均(70.5±0.5)岁,患眼分布:左眼20例,右眼21例;B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1:9,年龄分布61-82岁,平均(71.5±0.5)岁,患眼分布:左眼21例,右眼2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行PE术式,具体操作为:分别在11点钟和2点钟方向做3mm的透明角膜切口和辅助切口,环形撕囊,控制囊口直径为5.5mm。分离囊膜、皮质和晶体核后应用超声乳化仪吸出晶体核和残留皮质,并植入人工晶体和吸除黏弹剂。
B组行MSICS术式,具体操作为:距上方角膜缘2mm处做直形巩膜隧道切口,长6mm,深1/2巩膜厚度,同时使用穿刺刀做角膜缘内侧切口后在前房注入黏弹剂。之后环形撕囊,水分离、分层,脱出晶状体核并使整核脱至前房,再用双套管冲吸皮质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经侧切口注入平衡盐溶液形成前房使得指侧眼压略高于正常眼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视力分布情况,包括>4.7、4.5-4.7和<4.5,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功能,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主观干眼症状问卷积分(SDES),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包括颞侧、上方、鼻侧、下方等四各个部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处理实验数据,当p小于0.05时则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1d视力情况对比
A组患者术后1d视力分布为:>4.7、4.5-4.7、<4.5分别有14例、9例和7例;B组患者术后1d视力分布为:>4.7、4.5-4.7、<4.5分别有20例、9例和1例,B组患者术后1d视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A组患者(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功能对比
A组患者术后1个月BUT、Sit、SDES分别为(3.43±1.02)s、(18.61±3.25)mm和(1.52±0.35)分;B组患者术后1个月BUT、Sit、SDES分别为(5.03±1.05)s、(14.89±2.65)mm和(1.16±0.29)分,在这三项泪膜功能上B组患者均显著优于A组(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对比
术后1个月B组患者颞侧、上方、鼻侧、下方等四个部位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对比[(x±s)um]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白内障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白内障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摘除的方式,而受认可度最高的术式为PE术式和MSICS术式,这两种术式均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视力。但是PE术式在治疗过程中因为高频振动、摩擦产热等因素会导致患者眼表皮损伤,引起泪膜与眼表黏附力减弱,最终使得BUT下降、SIt与SDES增大。与此同时,相较于PE术式而言MSICS术式角膜水肿和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发生率更低,所以安全性更高,并且MSICS术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并发症更少。
本文显示,B组患者术后1d的视力情况、术后1个月的各项泪膜功能以及各个位置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由此充分表明,相较于PE术式,MSICS术式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泪膜功能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