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研究

2020-11-16陈曼刘海燕

艺术大观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陈曼 刘海燕

摘 要:中国经典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作曲家为之谱曲,是作曲家进行创作的绝佳题材。宋词是古代诗词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苏轼亦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故本文选取苏轼的经典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研究对象,对梁志弘、周家声以及王志信创作的三种音乐版本的音乐体裁、演唱方法、音乐风格及情感把握进行分析,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6-00-03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其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它的产生和发展、创作和传播都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水调歌头》作为词牌在宋代非常流行,不少词人都创作过,比如:曾布、刘潜等。苏轼也曾作过四首,但唯一流传最广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醉酒之后因怀念其弟苏辙而做的一首中秋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世事的豁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许多作曲家的喜爱并且为之谱曲,创作的各种版本成为各大音乐会上演唱的经典曲目。本文从中选取了三个版本从音乐体裁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宋词所具有的可歌唱性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一、音乐体裁对比

梁弘志的“流行歌曲”版本——《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抒情歌曲。他的音乐风格温柔细腻,曲调优美,为古诗词谱曲的歌曲更是充满意境和韵味,《但愿人长久》是他的众多作品中较为经典的一首。这首歌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旋律平缓平静的诉说诗人内心的惆怅;第二段旋律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明月的感慨;第三段旋律再现了第一段的平缓,旋律更为连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与第一段有打大不同,经过了前两段无限的惆怅和感慨,对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之事也转变成了一种接受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人的祝愿和期盼。

王志信的“民族女高音”版本——《千里共婵娟》与梁宏志版本的《但愿人长久》相比,此版本的运用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较多。王志信作为当代著名民族作曲家、民族声乐教育家,《千里共婵娟》是他为民族女高音专门创作的一首独唱作品。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相结合,使这首作品极具民族特色。这首《千里共婵娟》由五部分构成,前奏音乐宽广而深沉,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为全曲奠定民族风格的基调。第一部分,由自由版开始进入,旋律自由宽广,小调的色彩呈现出来,后又经过进板后回到原速,内心的惆怅开始得到宣泄,为全曲情绪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第二和第三部分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第一部分的引申和发展,把作者矛盾的心理活动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第四部分“作曲家运用了‘紧打慢唱的写作手法,歌词的反复是作者内心对人生的思考,为下一部分对人生的释然做足铺垫”[1];第五部分是作品的高潮,最后一句重复三次,旋律从低到高,呈波浪式进行,最后达到全曲的最高音b2,速度宽广而富有激情,表达了词人随性、豁达的人生态度。

周家声的“艺术歌曲”版本——《水调歌头》相较于梁弘志的流行音乐版本较为古典,相较于王志信的民族女高音版本旋律较为浪漫。本曲共分为两部分,前奏深情、大气,渲染气氛。第一部分,为词的上阙,由行板进入,旋律沉稳、端庄,乐句结合了宋词的特点呈“一问一答”式,表现了词人从幻想去天宫到热爱人间,从“我想要”到“又害怕”再到“何似”的心理转折及情感起伏。第二部分,为词的下阙,旋律起伏较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中音区,表现了词人中秋之夜不能团圆辗转反侧的人的同情;第二层次在高音区,与第一层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因为月亮有“阴晴圆圈”,人间有“悲欢离合”,这都是世上本来就有的事儿,何必为短暂的离别忧伤,表现了此人对人事的豁达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的寄托;第三层次,旋律略微回落,但还停留在高音区,歌词重复一遍,表达了词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祝愿。

二、演唱方法分析

三个版本的《水调歌头》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不同的,所以在演唱時所使用的演唱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梁弘志的“流行歌曲”版本——《但愿人长久》更适合于通俗唱法,原因在于这首作品的演唱空间是三个版本中最大的,并且旋律走向平稳,音域跨度不大,音区在g和a1之间,在演唱上也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的音色定位,受众群体范围较广。而通俗唱法追求的是声音的自然,感情的细腻真实,一般不在共鸣腔体的使用上有过多要求,所以音量较小,比较注重麦克风的使用方法。这首歌的音域较窄,无论是主歌还是副歌,作曲家梁宏志老师都把音域控制在了中音区,所以演唱起来很轻松,要求声音的自然和平稳连贯。[2]

王志信的“民族女高音”版本——《千里共婵娟》版本,由于作曲家一开始就把受众群体定位于民族女高音群体,只有通过运用民族唱法才能把这首作品中“民族韵味”充分表现出来。中国民族声乐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所以在咬字、吐字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其次,对声音的处理也很有讲究,如:歌曲中尾音的处理往往是下坠的,歌曲中的倚音要严格按照汉语的四声来加等。所以不管是在咬字、吐字上,还是在对声音的处理上,都需要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这个版本可以说是三个版本中对演唱者的专业素养以及演唱技巧的要求是最高的。[3]

周家声的“艺术歌曲”版本——《水调歌头》,基于作曲家没有做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和音色要求,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对较少,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和速度都比较规整,高音区徘徊的第二部分需要对演唱者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以及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豪放派的气质,所以用美声唱法来演唱这首作品会更合适。而美声唱法要求的是“腔圆字正”,但是用美声唱法不存在归韵,中国字要归韵,如果用唱西方语言的状态去唱中国歌,这样容易“包字”或者说吐字不清。尽管美声唱法的训练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唱歌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字正”的基础上把美声唱法为我所用。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严格按照宋词的特点来为之作曲的,所以在演唱时周家声老师作曲的这个音乐版本时,不要加过多的倚音,否则就会失去作品本来的高贵典雅的气质。其次要注意第二部分的“人有悲欢离合”之后的部分,这部分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需要多多练习。

三、演唱风格及情感把握

聲乐作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样本文的三个音乐版本的《水调歌头》,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演唱者只有把 握好作品的风格,才能准确表达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4]

梁弘志的“流行歌曲”版本——《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的风格淡然忧伤,后来在不断地翻唱过程中,演唱者根据作品内容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出改编,呈现出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先是由邓丽君首唱,邓丽君的温婉清丽的声音加上对气息的严格控制,使整首歌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显得楚楚动人;后由经过王菲翻唱,王菲的演唱的版本就像她本人的气质一样,随性洒脱,遗世独立,伴奏中提琴的加入使整首歌更现代,与邓丽君交相辉映;而龚琳娜老师用粗狂、高昂的秦腔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打破了两位天后的温柔、洒脱的演绎,伴奏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使整首歌的曲风独树一帜,根据诗人性格来演唱,唱出了真正的豪放派的感觉。三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气质,把一首歌曲演绎出了三种不同的感觉,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添上了挥之不去的一笔。[5]

王志信的“民族女高音”版本——《千里共婵娟》的风格极具民族特色,与梁弘志老师的《明月几时有》的抒情忧伤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情感上,“板腔体”的运用以及每一部分的歌词重复、速度的变化,使整首歌曲更具有戏剧性。如:本首歌曲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重复了三次之多,把词人对人生观的升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五部分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一个大的波浪式的进行状态,第一部分作曲家把“今夕是何年”重复一次,进一步地推进了一层词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进入第二部分词人把自己设想成自己是住在月宫中的人,所以想乘风归去,但是又怕那里的楼宇太高,里面太冷,从侧面暗示了明月的皎洁。歌词的重复充分的表达了词人既想留在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状态;第三部分,词人最终回到现实,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之间,入世占据上风,“何似在人间”[6]的重复是对当下所做出的留在人间这个决定的肯定。第四部分,“低绮户,照无眠”[6]把那些中秋团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进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之人的状态,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何事长向别时圆”[6]在这里重复了四次,表达了对不能团圆的离人们的同情和无奈;第五部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重复,不仅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对经受离别之苦之人的祝愿,还把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给完美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时不仅要表现出词人的个人感情,还要站在一个大的情怀上去演唱这首歌,情感表达相比梁弘志的《明月几时有》要更加强烈,更具戏剧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周家声的“艺术歌曲”版本——《水调歌头》是一首具有艺术风格的作品,与梁弘志老师流音音乐版本的《明月几时有》相比,这首作品的风格更加突出词人当时的心境以及这首词的浪漫的音乐色彩,与王志信老师具有民族风格的《千里共婵娟》大气、磅礴的戏剧性相比,这首作品更深情、浪漫,更具有艺术风格的气质。其次,在情感上,艺术歌曲注重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其旋律和伴奏织体是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来创作出来的,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词作品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周家声老师的这个具有艺术风格的音乐版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大致是一样的,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对世事的豁达,全词心情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故在表达这首作品时要更多地站在词人的角度来演唱这首经典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四、结束语

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三个音乐版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可以驾驭各种风格的创作,设计的演唱方法也比较多,真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的可歌唱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2]罗思英,张烁.以乐注诗情  以音言深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千里共婵娟》[J].艺术探索,2012,26(03):99-100.

[3]郭佳眉.苏轼词作演唱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7.

[4]杨玲.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路敏.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的辩证研究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