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设计的理念及实践
2020-11-16蒋龙
蒋龙
摘 要:声景学的理念自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音乐家歇伏提出,近40多年間其影响逐渐扩大,目前已成为多学科渗透和交叉的研究热点。声景设计是基于声景学理念的设计活动,涉及了艺术、环境、噪音、社会、教育等不同的领域。文章以日本的研究及设计案例为中心,对声景设计的概念及相关设计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声景;声景设计;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7-00-03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对视觉的关注总体是胜于听觉,尤其现今文化研究中大热的“景观社会”“拟像”“读图时代”等领域往往只看到视觉,而忽略了其中丰富的听觉因素。声音与听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对文化传播与继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在设计领域历来是“视觉至上”,很少考虑其他感官要素,实际上听觉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环境的重要渠道。在设计中导入声音意识,强调听觉审美是现代设计的崭新课题。
一、从声景学到声景设计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教育家雷蒙德·穆瑞·歇伏基于对现代音乐观念的挑战及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心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Soundscape。“soundscape”在日本被称为“音风景”,在台湾被译为“音景”。在我国译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可称为“声景学”。声景学是新兴的景观学与声学的交叉学科,将看不到摸不着的声音置放于具体的自然、技术、文化空间里,提倡对声音的构成、形态、历史进行文化分析,也将听觉感受放在生态文化中去重新关注、思考。 声景研究不仅具有声学的物理属性还具有对声音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的特性研究,将声音、自然和环境有机的结合,创造提盒美好的社会环境。
声景设计是基于声景学理念的设计活动。声景设计将“声音”作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设计中对听觉因素的考量。也就是并不将“声景”作为设计对象去设计它,而是根据不同的设计创造声景,做出必要的改善与保全。不排除对“音”本体的设计,还包括对除了“音”之外,能够影响音环境的“音”以外的事物,例如:建筑物、公园、庭院、设施等各种事物的设计。关于发音体本身——“音”的设计是“物”的设计,声景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声音-人-环境”三者的关联,是重视“事项”的设计。因而声景设计不仅要关注被改变的音环境中全部的音,也要重视和音环境相关的所有事项,是人与声景之间各种不同层面的创造活动。
声景设计倡导结合个人或是特定社会的知觉,从声音的角度理解环境。它突破了以往人们对声音的传统认知,它不仅关注的是“音”与“音乐”所涉及的内容,而是以“音”与“听觉”作为切入口,提倡“五感”与环境的关系。声景设计亦不单指自然的声音,而是包含着人与声音环境的互动关系 ,它会为环境学、文化学、声学研究、城市噪音控制、环境设计、行政管理、传媒交流等领域带来新尝试、新发展及新融合交汇的可能性,需要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社会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声音与城市环境的关系。[1]
二、日本的声景研究
日本的声景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东京学者鳥越けい子最早展开了声景的研究工作,之后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加入了声景的研究中,使日本后来者居上,现在是声景研究的发达国,其理论研究及相关设计都值得借鉴学习。
日本于1993年成立了“日本声景协会”,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的不同侧面研究音环境,以声音及其相关问题为切入点,期待在声音工学、音乐学、噪音控制、多媒体艺术、城市环境规划、环境教育等多个领域有新的突破发展。日本声景协会成立以来,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根据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对声景展开了多领域的探讨;在国内外举办声景相关的各项活动;创办协会期刊《サウンドスケープ》 编辑发行会员学术文章;介绍声景研究的理论文献;推荐学习声景的大学等。通过日本声景协会的不懈努力,目前协会会员已达到来自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的500余名。日本声景协会不仅在推广声景理念、完善声景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城市和自然声景的保护和规划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日本是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国家,声景思想也受到了政府层面的关注。1996年日本环境厅倡导地方公共团体、市民积极参与保护良好的声音环境,并举办了评选现存“日本声景100处”的活动。根据评选结果在1997年出版了《日本的音风景100选》,书中介绍了日本人心中希望永久留存下去的自然的音、文化的音。例如:青森县三泽市小川原湖畔的野鸟鸣叫声、静冈县远州滩的海浪声、北海道札幌市大钟的报时声等。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对声音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对市民进行了音环境意识的教育,并对以声音风景为主导的城市环境规划、观光旅游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日本的许多城市也为创造舒适的音环境做出了努力。例如横滨市在1994年成为环境厅的音环境示范城市之后,起草通过了《横滨市声音环境改造指南》,制订了从理念到实施方法的具体措施。大阪府平野市于1993年开始着手修建“平野声音博物馆”,整理录制了平野市的声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保存城市古老正在遗失的声音文化。
日本声景研究第一人鸟越けい子于1980年左右在加拿大York大学对声景学进行了系统学习,后回到日本开始了一系列日本声景的调研实践工作。在1986年翻译了声景学的基础理论文献《世界的调律》,将声景理论传播到日本。1988年,鸟越出版了著作《声景的理论与实践》。此文献的第三章“基于声景思想的设计活动”较为系统的提出了声景设计的理论。鸟越认为的“声景设计” 是“基于声景思想的一切设计活动”,鸟越的“声景设计”概念将歇伏提倡的范畴扩大了。歇伏本人并未做过严格意义上的“声景设计”,他将创造新形式的音乐作品涵盖在“声景设计”的理念当中,因此,他所做的声景设计多为新型的作曲活动,而鸟越经历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尝试将声景的概念引申到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中,通过此类的设计实践检证了这一理论。
三、声景设计实践——“滝廉太郎纪念馆的庭园整理”
滝廉太郎是日本近代音乐史上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之一,是明治时期的西洋音乐黎明时期代表性人物。1992年,鸟越在“滝廉太郎纪念馆的庭园整理”这一设计项目中大胆的尝试以听觉要素为切入口,是一个典型的声景设计的代表性例子。鸟越为了再现滝廉太郎少年时代的声景,通过对滝廉太郎曾听到过的旧宅、竹田的声音及竹田市的历史、文化、城市规划的现状等调查工作,在设计方面运用水井、竹林、地沟、原石等將水声、麻雀的鸟鸣声、地沟的流水声、木履与圆石的碰撞与摩擦声等“人类活动的声音”“自然的声音”等真实的音响与主人“记忆与印象中的声音”组合复原,设计出一个让人震惊的“音的庭院”,是以听觉为中心的景观设计成功的尝试。[2]
其设计理念是将听觉与五感意识化贯穿于设计活动。在景观的设计中不忘记听觉的要素,考虑到环境空间的音环境,且并非全部是听觉的景观。通过对听觉的重视,结合其他五感(视、触、嗅等)来感知环境。设计前的调研包括调查旧宅同周边的环境的特性,调查以声音为中心的滝太郎旧宅、竹田的关联情况及关于本计划的竹田城市建设现状。相关的文献调查涉及廉太郎曾听到过的旧宅、竹田声音的记录、竹田市的历史、文化、城市设设规划的现状等。引入的设计线索包括廉太郎曾听到的音、 竹林的音响(如图1),麻雀等鸟的声音、地沟的流水声 、井水的声、木履与圆石的声音(如图2)等。声景设计体现在不同层面: 音装置的音(尺八、小提琴、口琴等,如图3),人活动的音、自然的音,记忆的音、传承的音等。
“滝廉太郎纪念馆的庭园整理”项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声景设计的案例,设计者拓展完善了声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丰富的声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依据,非常值得借鉴。
声景学自诞生以来已从关注听觉与控制噪音污染逐渐地进入艺术设计、景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管理等新领域,我国现阶段在城市环境的设计中,视觉系统的标示体系已在现代城市中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听觉系统设计是缺失的,声景设计将会成为现代城市环境中重要的一环。[3]
参考文献:
[1]翁建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坚.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3]纪卿.法国城市声音风景理论及对我国的启发[J].建筑学报,2006(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