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
2020-11-16刘福英
刘福英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积极响应国家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育人目标、育人元素、育人方法上探索协同育人的着力点。要在与时俱进中“活”起来,共建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协同育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协同育人、校内培育与校外涵育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5-059-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再审视、再梳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探索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各门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儿”,所有授课教师都挑起“育人担”,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同频共振。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着力点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积极响应国家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落实,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实施课程思政作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深厚基石,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穿透力。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指引方向,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全面支撑,发挥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高校要从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和育人方法等方面促进各类课程优化升级,实现相互重塑的效果。
1.从育人目标上促进各类课程优化升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应让育人与育才理念得到更好地融通。课程思政的教学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同向、价值同心、路径同道、步调同频、行动同力。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目标、价值目标等。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育人目标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专业课、通识课、基础课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播,而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协调同步、相得益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嵌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塑造优秀的职业品格等,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把“立德树人”置于人才培养的特殊高度,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从育人元素上促进各类课程优化升级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在专业课、通识课、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项艰巨任务,思政教师要积极进行指导,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从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出发定向讲,课程思政从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出发融入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出发,从专业课、通识课、基础课等课程中挖掘育人元素。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如何将知识有效地输入给学生是各类课程面临的难题,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融会贯通、协同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浸润式融入课程中。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融入近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探讨现实问题时追求理论解读,形成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所有老师都能挑起“思政担”。例如,“民航概论”课程讲授中列举优秀飞行员素材,讲授飞行员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优秀飞行员进行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向优秀的飞行员学习。在学习中和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提升自己,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真正学有所获。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防止全部思政化,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准确把握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领航作用,是主渠道、第一主课,又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努力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
3.从育人方法上促进各类课程优化升级
新时代新形势下,“立德树人”需要高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都是育人,育人的过程需要一个有机整体,在技能掌握和思想价值引领上互相渗透,各环节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把各类课程在传播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推进协同育人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所授课程技能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養、诚实守信、民族自豪感等。例如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传递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理念。教师通过启发式、反思式等育人方法,将所学理论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在反复操作和熟悉中使学生体会职业精神。例如在“国际关系概论”课程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导式、激励式等育人方法,使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课堂辩论、情景展示等方式,将教材的语言转化为具有学术涵养、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体悟理论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体会,在交流研讨中拓展,感悟深邃思想的、深刻的理论。并以校级示范课为点,逐步建设一批校级、市级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策略
高校的思政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政课程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任务,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很难达到最优育人效果。目前各高校的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关联度不高,学生认知思政课程在成长成才中影响作用不足,急需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一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推进,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等在教学中存在的只注重技能知识传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等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还存在着联通不畅问题,难以形成体系,使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步履维艰。应探索共建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校内培育与校外涵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
1.共建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协同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共同体”的思想理念,运用隐性、融合、精准等原则,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讲授与思政要素融合起来,消除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分离,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相结合,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比如在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教学中,在高校所授课程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设计中嵌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元素,德技融匯、育德于教,在所授课程技能点讲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诚实守信、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课下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企业要求、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拓展相关教学内容,比如课下共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情景剧、微电影展示,使学生更深领悟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重要性。在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中结合所学知识有选择性地运用,不仅增强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更能突出重点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课下共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先进事迹宣讲。走进课堂中组织先进事迹巡讲活动,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宣讲、航天精神宣讲、职业模范宣讲等,从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操守;课下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选取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进行调研,比如,我身边的楷模调研、“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乡生态调研、空巢老人的幸福感调研、汽车行业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调研等,形成师生“人人时时处处”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新生态。
2.共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协同育人
在线上学习中利用云物大智移(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建设高水平智慧校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移动学习教学方式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线上建设全媒体中心,打造全媒体工作矩阵。比如共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时均可从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获取知识,还可共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优秀案例资源库,同时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各高校展示,学生随时可以登录平台了解相关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新型育人共同体模式,从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最终实现价值引领下的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在线下研讨中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生为本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线下各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时根据数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探索出解决的最佳方案。线下教师集体备课时利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从中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各门课程教师均可共享资源,形成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从而形成覆盖全体师生、贯穿培养全过程、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共建校内培育与校外涵育协同育人模式
在校内培育中通过素质教育成长导师队伍,协同做好实践指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教师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培训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校内充分发挥课程、研发、实践、网络、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
在校外涵育中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教育资源,在实训期间职业导师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例如面向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开展师傅带徒弟,对实训中专业教师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进行积极挖掘,邀请职业楷模、技术能手、杰出校友等讲解专业发展史和先进事迹,在相关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和对所学知识的强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会专业的魅力与坚守的职业道德;利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相关红色教育,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奋力拼搏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有担当,肩负使命;开展公益宣传、便民服务、关爱他人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外涵育的方式充分发挥成长导师、学业导师、优秀楷模的引领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目标,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新时期、新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在与时俱进中“活”起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3]同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要与时俱进,去除各类课程学科壁垒,不断创新形式、创新体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全面性的统一,育人理念协同共识,教学过程协同共创,打造各类课程育人共同体,使学生能学得好、记得住、用得上,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2020-01-2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02).
[3]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