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教边感悟四则

2020-11-16王慧

速读·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小鸟题目

王慧

一、读懂题目,把握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写得是作者季羡林曾经两次在德国看到的景象,描写了不一样的异国风情,表达了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生境界的由衷赞美。课文题目就是对这种人文情怀的集中诠释,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的很好的突破口。教学时,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题目的重音(“自己”“别人”)(你认为题目哪个词语应该是重音?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态度、人文情怀和人生境界。

给课文换个题目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如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可改为《与小鸟的X才话》,写堪称模范叶老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改为《叶老邀我去做客》等等。需要明白的是改换题目只是抓住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是原题目不好。因此,把原题目更换掉最后又要想办法还回去,引导学生理解原题目的比喻象征强调等手法运用进而凸现中心意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补写词句,加深理解

《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写得是周瑜和诸葛亮在军营中的对话,集中表现了周瑜借机刁难诸葛亮和诸葛亮胸有成竹痛快答应的心理,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在写法上主要通过“白描”来描写语言,在人物神态表情动作描写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是引导学生通过补写这部分内容进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物把握形象的好材料,通过补写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学生描写人物的综合能力,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落花生》一文中在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方面“留白”很多,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补白”,加深课文理解体会人物感情体悟父亲教义是个非常好时切人点。除了重点对全家人在议论花生是的神态表情动作“补白”外,还有一点就是把“说”换一种说法,如换成“问”“回答”“告诉”“吩咐”等词语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写了一只小鸟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树完成唱歌的诺言的事,赞扬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写法上通过小鸟分别与大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对话展开,语言朴实无华,好多地方运用了白描,给读者留有好多想象的空间,尤其是“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方面。教学中,如果以此为突破点和抓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充和填白,体会人物的“情真意浓,一诺千金、感人至深”的品质,不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举例如下:

①补充表情神态。树对小鸟(恋恋不舍、深情、眼含热泪等)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②补充动作行为。鸟儿说完,向南方(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等)飞去了。③补充所感所想。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似乎看到了自己好朋友被熊熊大火烧得疼痛难忍,瑟瑟发抖,它心如刀绞!)④补充续写结果。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他飞回树林里,看到树根上面奇迹般长出新苗,它又坚持给小树苗唱去年唱过的歌)。

三、景色描写不是闲来之笔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通过写父亲吩咐我把在没有开放垂钓时间钓到的大鲈鱼放进湖里的事,告诫我: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教育我在生活中拒绝“诱惑”,锻炼自己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做一个勇于道德实践的人。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具体写了钓到大辦鱼的得意,父亲要求放到湖里的委屈和“不容置疑”的无可奈何,突出了道德实践的艰难。文章中还多次进行了夜晚景色的描写,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表现这一主题关系不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这些写景的句子都是很好烘托人物当时心理,为突出“道德实践难”这一客观现实的。写景共出现了五次之多,一是在把钓线抛了出去是写到“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漉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衬托出我和父亲晚钓的愉快心情。钓到鱼时“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写出了我把大鱼收人囊中的得意。我乞求父亲时写到“我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希望父亲答应把鱼不放入湖中侥幸心理。放鱼后“大辦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又表现出我到手的鹌鹑不翼而飞的委屈和失落心情。文章最后回忆三十四年前写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此处重提那个夜晚,衬托出我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受到教益事业有成的惬意和满足心理。

四、由检测题引发的思考

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题干为:( )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选项为:A北京B台湾C香港D上海,参考答案是A北京。这道题答案选择哪一项都是正确。为什么会设计这么一道有漏洞的问题呢?我想与教材内容和出题者对教材理解错误有关。教材在《首都北京》一节中有这么一句话:北京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由于出题人对内容片面理解,见树木不见森林,将城市名称设计为选项。重要的是出题人对“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认识不到位,以教材教教材,以本为本理念在作祟。“例子”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与其他同类型的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二是例子与其它有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差异性。因为相同,所以就可以引发开去,触类旁通,知一隅而反三隅,知其一后还要知其二其三,知道北京还要知道其他同类也具有这种特性。因为不同,谨防忽视它们的相似性,带来认识的错误。还有一点就是设计习题,将被检测者放在更广大的背景和群体里去审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和五年级学生,使得测试题更有普适性更具绝对的真理性。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这道题所出现的伪命题或纰漏的地方。

还有这样一道缩句练习题:他那双饿狼般的眼睛死盯着雨来。有两种似乎都正确的答案,一种是“他盯着雨来。”另一种是“眼睛盯着雨来。”前者符合语言习惯,一般来说不说“用嘴说话“用耳朵听音乐”“用手提东西”而是说“他说话”“你听音乐”“我麻利的把提东西”;后者更合乎句子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直接的施事者就是“眼睛”,而“他”仅仅只表示领属关系,是他的眼睛而不是我的眼睛而已。结合缩句的练习目的和缩句“还要是句子,保持原句的结构不变,意思基本不变”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语言习惯”和“逻辑关系”选择上,前者要让位后者,学会语言的正确表达和运用是第一位的,一个句子在语言习惯和逻辑关系发生冲突时,逻辑关系要服从语言习惯的,毕竟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不是用来分析词语之间关系的。因此“他盯着雨来”更符合这道缩句练习题的答案。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小鸟题目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