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
2020-11-16张廷勇
张廷勇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化学实验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7-0122-02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is a subject based on experi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ly chemical history, chemical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abor values.
【Keywords】Chemistry 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Necessity; Approach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目标,也是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和实施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部分学校、家长、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颇,重文轻劳的思想依然存在。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必备的化学基本观念和核心学科知识外,还应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勇气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真谛。
(三)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
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识记层面,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標。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比如土地酸化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使用农药和化肥?液化石油气泄露如何处理等,这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都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完成,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初中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并渗透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利用化学史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从“火”的使用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到如今迈入了复合材料时代,看似简单的几步,却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不与科学家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息息相关。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一节时,通过介绍拉瓦锡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实践出真知;学习《常见的酸》一节中的硝酸时,可以介绍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进行了长达几千次的化学实验,自己的弟弟也不幸在实验中被炸死,最终研制出了炸药,教育学生每一个伟大发明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和艰辛的劳动;学习《常见的碱》时,可以重点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结束了我国靠进口的“洋碱时代”。这些看似与劳动并无直接关系的鲜活事例,其实蕴含着内在的劳动价值观,这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二)利用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作为起始学科尤其如此。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实验室之旅》(科粤版)时,教师除了给学生介绍常用的仪器外,还要给学生示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基本操作。实验完毕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归置实验用品,清洗实验仪器,打扫实验室卫生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实质都是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利用家庭实验和实践性作业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的培养。比如讲到《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将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在1.干燥的空气中;2.蒸馏水中;3.自来水中;4.食醋中;5.食盐水中等不同情况下观察并记录铁钉的锈蚀情况,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体会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道理。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
化学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如:在学习了《合成材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关于某小区居民购物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任务,让学生通过走访、观察、查阅资料等形式完成社会实践课题“我与环保同行告居民倡议书”,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在学习《水的净化》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城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净化水的原理和污水处理工艺,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增强学生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活动,是对化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学习了《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食谱,并亲自为父母做一顿营养搭配的可口饭菜,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同时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培养了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四)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发必要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要以改进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質》实验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浓氨水的用量过大,对学生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改为将蘸有浓氨水的棉球和经酚酞浸泡的棉球分别放在硬质玻璃管的两端,塞紧胶塞,这样的改进既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可以节约药品,从而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要以探究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创新能力。如,探究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评价实验过程、反思实验等,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只要善于发掘、勤于思考,整合学科资源,精心设计,就能有效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伟进.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广东化工,2019(19).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