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驱动下县域精准教研的实践探索

2020-11-16鲍义贺亚冯丽娜

数字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据驱动

鲍义 贺亚 冯丽娜

摘 要:“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也是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契机。首先对学生学业质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精准聚集教学中的问题;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提炼教研活动主题与内容;再依托校本教研、校际教研、教学跟进培训等多种层次与形式的教研活动,精准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数据驱动下的县域精准教研。

关键词:数据驱动;精准教研;教学诊断;跟进培训;校际教研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5-0055-04

收稿日期:2020-06-09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县域教师专业发展下教研精准转型的实践研究”(JCJYC19021508)

作者简介:鲍义(1977— ),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市息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论和教师专业发展;贺亚(1979— ),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市息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冯丽娜(1980—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市息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一、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教研员是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导力量。[1]县级教研室为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县级教研室为新的教学理念落地起到了桥梁作用。传统的“行走式”教研中,教研员到学校开展听课调研,大多数情况是在一天时间内连续听多节课,然后进行评课指导。[2]县级教研员人员编制少,但承担的具体任务多,工作量大,只能进行“行走式”教研,这就导致教研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细致地分析本区域的教情学情,去学校听课调研只能就课论课,不能对一线教师做系统和深度的教学指导。

二、路径与对策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了当前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3]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应用,为我们基于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的精准教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办法。为此,我们引入了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分析平台,启动了数据驱动下的县域精准教研转型的探索,促使县域教研活动由基于经验向基于数据转型。

我县采用三级教研模式,以校本教研为基础,校际教研促均衡,教学跟进培训做引领。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联片教研(校际教研)其实是校本教研的范围扩张和内涵推广, 它是建立在各校校本教研基础之上的。[4]通過校际教研来实现强校带弱校,初步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县级层面的教学跟进培训则更倾向于探讨和解决全县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反映出的学科关键性和普遍性问题。

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教研中最核心的问题,校本教研的主题来自对校本教研主题的进一步提炼,县级教学跟进培训的主题也是对校本教研或校际教研中共性问题的提炼。但是当前校本教研主题的确定存在着一定随意性问题。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大多数是由教研组长或学校领导临时想起,使教研内容的确定具有随意性,从而使教研活动缺少“研” 的深度,容易造成教研内容的碎片化。[5]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通过对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聚焦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分析,才去确定校本教研的系列主题,进而确定校际教研与县级教学跟进培训主题与内容,从而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

(一)依托精准测评,规范教研流程

在努力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全县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是基础,教学问题的聚焦是关键,教研主题的确定是核心,教师教学的改进是目标,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注重数据分析,聚焦问题范围

当前对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还是基于纸笔测试。一次测试成绩对不少学生而言得到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发现自己的学业问题。教研员或教师通常得到的是四个数字:每个学生的分数、学校或班级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这些评价数据过于简单,并不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以及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不改变纸笔测试的学业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深入挖掘学业测试数据,发现学生学业质量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共同优势,从而聚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比如我们对全县九年级数学学业质量监测的整体数据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图2中左半部分是对全县九年级数学学科所有学生的某一段时间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黑色的圆点表示为薄弱知识。圆点越大表示该知识点在教学质量监测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图2中右侧是对每个学校九年级数学学科薄弱知识情况的分析。教研员可以依据全县学情分析的结果,确定下一步课堂教学诊断目标。

又比如我们针对全县七年级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中的“记叙文阅读”板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从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场环境中假阅读、浅阅读,没有读懂选文,更缺乏深入理解,尤其是“主旨理解”,往往观其大略,主观臆断,盲目答题。由此明确学科成绩的薄弱点为记叙文阅读,进而精准确立了下阶段七年级语文学科的教研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多元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

(三)诊断课堂教学,提炼教研主题

基于对全县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精准分析,教研员确定要深入哪所学校哪个班级进行课堂教学诊断,通过看、听、问、思等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诊断,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策略。[6]

我们主要采用LICC(Learning、Instruction、Curri-culum、Culture)课堂观察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诊断。LICC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组成,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课堂观察工作流程。[7]“确定问题”是LICC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诊断的目标所在。

围绕着上文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多元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这一基于学业监测大数据得到的七年级语文教研主题,我们深入到一所学校进行课堂观察,尝试找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的课堂观察案例加以说明。

(1)案例片段简述

以理解作品的主題为教学主线,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梳理出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以及“我”对待三只猫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纳出两点主题:一是关爱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二是处事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

(2)案例片段分析

本课的教学关注了对作品主题分析解读,教学内容安排平实、周详,表现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基础落实的特点。但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文本内涵开掘深度、广度不够,致使学生发展目标在低位徘徊。

(3)课堂教学提升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的阅读教学建议。

围绕着课标的有效落实,我们把该课的教学设计与肖家芸老师讲授《猫》的教学实录又做了比较,肖家芸老师让学生从“我”家养三只猫的过程和“我”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变化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问题探讨:“C猫”之冤“冤”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我”之误“误”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两组问题两个角度,达成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着痕迹却又深入人心,达成了学生“高位发展”的目标。

由此我们教研员通过课堂教学诊断进一步聚集问题,把有深度且具有共性的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一些共性的问题成为校本教研或联片教研的主题和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则成为县级教学跟进培训的主题和内容。

(四)围绕教研主题,开展多级教研

基于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分析和课堂教学诊断对共性问题的提炼,在扎实有序开展常规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各中小学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坚持自愿原则,协商结对,优势互补,自主开展校际教研活动,使教研活水在校际间流动起来,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教学教研格局。教研室根据学校活动需求派员全程参与,提供教学诊断和教学指导。

例如针对初中语文学科“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多元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这一教研主题,息县第一初级中学和息县第三初级中学开展了校际协作教研。这次校际教研活动精心设计了课堂重构、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等活动形式。共分三个环节:一是由息县第一初级中学的邓老师展示《木兰诗》阅读教学,教师们参与课堂观察;二是执教教师进行说课,两校教师共同评课交流,就课上所出现的亮点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三是总结经验,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为今后教学指出方向。

我们在县级层面开展的教学跟进培训主要依托全县中小学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对全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进行常态化的教学跟进培训。县级教学跟进培训的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教研员对每学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立足于一线教学实际需要来确定,每学期要确定5到8个教学跟进培训专题,主要解决中小学教学常规和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等当前一线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培训形式以体验式、互动式、实操式为主,具体采用课例剖析、专题讲座、教研沙龙、现场操作、互动展评、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进行。相比较以往基于经验组织开展的各种县级教研活动而言,基于数据的教学跟进培训更具有主题系列化和培训实用化特色。

三、结论与展望

我们把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作为县域教研工作的起点,通过三级教研体系准确聚焦一线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把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作为县域教研工作的落点,努力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来改变以往教研工作的唯经验论,支撑和推动传统教研向精准教研转型。

在探索精准教研转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业质量监测测量工具的科学性、数据采集的频次等因素会影响到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下一步我们要重点予以关注并改进。尤其是当前数据来源还较为单一,尚没有对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随着教育信息化工具的不断完善和采集分析数据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将逐步把县域精准教研的触角伸向教与学的全过程,使教师教学更加精准,学生学习更加有效。

[1]梁威,李小红,卢立涛.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作用、挑战及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6(2):11-16+73.

[2]刘世斌.“沉浸式”教研:区域教研工作新思路[J].中小学管理,2017(12):35-3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5](2020-05-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4]顾恩良.农村联片教研的问题和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80-82.

[5]吴立宝,栗肖飞.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困境、成因与突破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6):125-130.

[6] 郝艳青,李政.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诊断有效实施的要点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117-118.

猜你喜欢

数据驱动
基于数据驱动的虚拟人运动合成方法研究
数据驱动下消费者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意向预测方法
数据驱动:从量化到化理
高职图书采编外包商选择模型研究
数据驱动和关键字驱动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数据驱动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数据驱动导向高校多维度教育信息系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