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深层次原因与解决策略

2020-11-16戴卫萍

乡村科技 2020年27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农村

戴卫萍

[摘 要] 我国现存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农村贫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教育资源匮乏、人均耕地稀缺,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处于贫困基线之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贫困这一严峻问题,需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构建比较成熟的脱贫机制。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关键词] 农村;结构性贫困;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7-32-2

贫困是一个多样且繁杂的问题,是与富裕相对而言的,是因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而出现的现象,反映了社会上部分人物质生活紧缺[1]。农民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还受不合常理的政策约束、产业分工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结构性贫困成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已取得许多成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难度逐渐增加,揭去农村身上的贫困标签仍就任重而道远。农村结构性贫困是指因资源结构性错配、社会结构性扭曲等结构性失衡导致的贫困,单单依靠物质帮助已无法根除结构性贫困。此外,结构性失衡使得农村出现结构性弱势,使诸多涉农因素呈负面叠加,形成了不良的致贫结构,加重了我国农村贫困问题。

1 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成因

1.1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施城市单位福利制度、统购统销政策、户籍制度等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城乡二元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仅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共存的二元结构经济体系,更是一种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农民与市民的二元等级、身份的体系。而在此之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先发展城市而忽视农村的具体制度,如医疗制度、住宅制度、户籍制度等,通过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对城市劳动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险、医疗、养老等服务。但是,同样为国家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农民阶层,不仅没有得到救济及帮助,反之乡村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等所需的资金均来源于农民“三流五统”,在大力发展城市的过程中要求农村给予城市强有力的支撑,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发展的压力,增加了农民负担,引发了农村贫困问题[2]。

1.2 制度成因

因体制结构问题,使农民某些个人权利难以得到法律保护,加之农民对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某些规章制度认知程度较低,使得农民不但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政治层面更是如此。制定新国策时,缺少为农民发声、为农民争取利益的个人或组织去影响新国策的制定与实施。

1.3 文化传统形成的结构性成因

由于我国农村经历过长期的闭塞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低下,导致贫困亚文化意识形成,这种意识主要包括消极负面的人生观、懒惰懈怠的劳动观、安于现状的幸福观等,此意识将农民的生产生活圈在条条框框中,阻碍了农村发展。落后的思想意识使农民视野被局限、思想被僵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愚昧无知的依赖心理,使建立先进的市场秩序变得困难,体现自由制度的优势变得艰难[3]。

2 解决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问题的对策

2.1 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培养农民的主体性

随着农业社会地位的降低,身处闭塞农村的人们生活贫困等问题无法规避,人们认为这是推进现代化发展必须承担的代价。因此,这种观点主张主动接受历史淘汰,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农民进城务工上。要想解决贫困农村的结构性束缚,就要提高贫困农民的思想认识、发展主动性。因此,贫困农民不应作为扶贫工作中的接受者,而应成为积极改变自身命运的行动者。首先,以政府为代表的扶贫工作开展主体,应升级固有的扶贫策略,要将扶贫对象放在主体地位,给予贫困农民更多的决断权利,使他们在参加扶贫活动时所发表的意见能及时得到反馈。其次,应重视培养贫困农民的能力,为他们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及长期的正规教育培训,使贫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4]。最后,可通过组织、市场、政府三方的统筹配合,利用扶贫活动,建造一个既可以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又可以充分发挥贫困农民主动性的平台,实现国家与农民共赢。

2.2 根除对农民的各种制度性歧视

由于结构性贫困的出现,贫困农民群体受到了许多制度性歧视,致使他们的贫困现状、社会结构日渐固化,贫困农民群体难以改变自身处境,进而导致他们丧失的权益越来越多。因此,在着手改善结构性贫困时,不能仅仅关注如何改善贫困农民现状,更应重视如何消除制度对贫困农民的各种歧视,加大改善社会流动方式和机制的力度,给贫困户提供更优更广的人生选择,促使其跳出贫困代代相传的怪圈。要想达到以上目的,一是要彻底改变现存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挣脱城乡身份之间的桎梏,促进城乡流动,帮助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工作、就医等,以提高他们生活的自由度,尽可能地实现城市资源对农民的合理分配;二是要健全城乡统筹模式,有效引导城市资源辐射至乡村;三是要让农民在购买、生产、销售农产品方面占据更多的市场权利;四是要去除社会上对贫困农民的歧视和排斥,尽全力保护贫困农民的尊严;五是要为贫困农民融入社会提供有效途径,规避其被边缘化[5]。

2.3 推进多维度、动态化扶贫

动态化扶贫主要指扶贫工作标准要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成本的改变而改变,扶贫工作要具有动态跟踪性。一般幫助贫困农民脱贫不是一个难题,但贫困阶层在脱贫初级阶段的自我调适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抵抗风险。一旦没有扶贫资源和政策的支持,如果再次遇到新的困难,贫困户极有可能回归原本的贫困状态,特别是那些在脱贫攻坚阶段完成脱贫的贫困阶层,他们因有着优于常态的扶贫资源及政策,所以更易出现此问题。对此,精准扶贫应具有动态性,一是要随物价水平的改变不断调整帮扶力度,保证贫困阶层的收入可以满足日常开销;二是要对刚刚脱贫的农民设置观察期,应根据贫困类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观察时间,直到确保其已进入稳定的生活状态,即可结束观察。

2.4 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选择开拓一条注重乡村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即促进中小城镇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这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改變,资金、技术等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形成了不同阶层的区域中心,以此为起点推进了地区、人员与社会结构的升级,这些地区中很大一部分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在本质上与城镇人口并无二致[6]。农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我国农村产业改革,更新了许多关于乡村的老旧观念,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为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5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造血能力,推动农业自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市场行情为风向标,以收益为中心目标,将先进科技作为手段,将农产品生产至销售这一系列环节串联成一体,建成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改善农业结构,消除结构性贫困,在促进农业体制改革、持续提高村民收入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如今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农民数量的有效举措。地方政府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以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帮助贫困农民彻底脱贫。

3 结语

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结构性贫困这一问题,政府需从多角度入手,改变大众对农民和农村的既有印象,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根据现阶段贫困农民现状制定创新性策略;应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消除乡村与城市之间的隔阂,促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扶贫是一场持久战,需各部门、各社会群体及个人共同努力,坚持不懈,为彻底消除贫困农民阶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成举,李小云.结构性贫困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99-112.

[2]孙君.农村贫困文化面临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三峡高教研究,2018(3):47-50.

[3]吴炜.农村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的衔接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9(5):109-113.

[4]邓大松,张晴晴.农村贫困地区返贫成因及对策探析[J].决策与信息,2020(6):46-51.

[5]肖恋.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结构性贫困探析[J].法制博览,2017(20):272-273.

[6]邢成举.结构性贫困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及其破解:基于豫西元村的研究[J].中州学刊,2017(2):42-47.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