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理想课堂实现初探

2020-11-16杨粉粉

读写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理想小学生数学

杨粉粉

摘 要 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摒弃旧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时代形势下,如何打造理想课堂?本论文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探索了小学生数学理想课堂实现的策略、途径,希望对其他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关键词 理想;小学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O344.2,C931.1,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105-02

理想课堂一直是一线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那什么是理想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总结为六个要素,即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要在完成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秘诀就是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因为传统模式上,教师过多地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代替学生们思考、动手、体验,将知识脱去一层层的尘沙直接输送给学生,看似学生们学得更快了,然而探索的乐趣也消失了。为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去改变“教”与“学”的顺序,比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乐趣的自由空间,自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者,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变化。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问题、引导思考以及最后的释疑解惑等,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让学生们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进行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时、分、秒”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工具,如钟表、计时器等。然后,鼓励学生们自己去确定对象,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计量出你想知道的一件事完成的时间。如此开放性的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这一下同学们来劲了,有的要测一测自己转一圈的时间,有的学生要测一测同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最快。一些从来都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学生们互相配合,有的商量着怎么量,有的则负责数据的记录,还有的在那争论着。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单凭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现状,调动了他们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慢慢爱上了数学学习。

二、课堂交流,让学生思维充分涌动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们的思维自由地充分涌动。为此,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讲”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说”,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为学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小组交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发言方式。例如,数学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法,为学生们的交流创设空间。

如在引领学生们去认识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们演示长方形沿长缩短后成正方形的演变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每进行一步,都可以提问学生,如“此时,若是把这个长方形的长缩短到7厘米,它还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如果我们再缩短到6厘米呢?(还是长方形)如果把长继续缩短到5厘米时,你发现和宽的长度存在一个怎么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这个特殊的长方形你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吗?”鼓励学生们在小组之中进行讨论、轮流发言,小组成员就其中的问题每人回答,随后一个个去表达,内容经过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然后再回答,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有益处,学生们只有认真听讲,不忽视每一个人的回答,才能够接上力。这种发言方式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防止有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想要躲过参与的机会。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了正方形还可以看成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为了考验学生们的听课认真程度,教师还可以进行连锁评价发言,提问学生们:“正方形的4条边还有什么特征?”要求一个人学生对问题进行发言,然后继续问:“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没有长短之分,统一叫做它的边。它的角呢?有什么特点呢?”随后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说明,从而训练学生们的综合性思维。总之,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从而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一题多解,多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教师应如何了解学生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多会采取直接的方式去考察学生们对一个数学概念、一条数学定理、一个数学公式乃至一种数学方法的理解,这些在教材之中也多有体现。除了以上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采取一题多解,即通过分析比较,从各个角度层面去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了相同加数的加法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去改写为乘法算式。在乘法意义的依托上,帮助学生们去探寻计算的多样化途径,例如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能够用其他方法去计算这道题的答案?学生们通过观察加数的特点,由此联想到了乘法计算,可以创造性地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如3+3+3+3+2=3×5-1.有的学生还想到了其它的答案,如3+3+3+3+2=3×4+2,在这一算式的基础上学生们还进一步转变为了3+3+3+3+2=3×4+2==2×7。虽然课堂上费时多,但是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发散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培养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追溯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点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造成学生们学习的肤浅化。此时,教师应该注重追溯过程,引领学生们去了解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发展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理解“二分之一”,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概括出“一半”的共性特征:将一个苹果分成大小相同的两部分,也就是将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这一“平均的过程”,从而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了解。随后,教师结合这一案例,请学生们自己去演示三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形成过程,请学生们自己去追溯知识的形成经过,深化理解。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打造理想课堂,必须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让创新的火花迸发在数学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远庸.追寻理想的小学数学“情智课堂”[J].小學教学参考,2017(02):1-4.

[2]刘群.构建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4(Z2):51.

[3]邹景.理想照亮现实,现实注解理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55-156.

猜你喜欢

理想小学生数学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理想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